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的分类

资源的分类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认识水平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范畴也愈益扩大。但由于自然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而广阔并随人类认识不断变化,因而对自然资源分类的认识还很不统一,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现在多种多样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为说明某一方面的特征而进行的分类。据此可以提出如图1-1所示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这是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分类的认识。

1.1.2 资源的分类

目前,资源学者习惯按属性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别,其中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称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按圈层特征可分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按利用目的可分为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按特性可分为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等。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例如土地、水流、森林、矿产、野生动植物等,即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自然界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给出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及其生成源泉的环境能力。前者为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与海洋等;后者为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象、水文、地理的现象)、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生成作用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联合国文献中的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概念随时间变化,具有动态特征。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形成,为天然物产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创造了条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物质是“资财的源泉”,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概念。随着认识水平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范畴也愈益扩大。18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尤其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储量有限的化石燃料大量消耗,能源危机不断出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天然气、煤、泥炭等还是化学工业的原料,其产品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人民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于是,化石燃料与太阳能、核能等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亦应列为自然资源的重要门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激增,工业和城市迅速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陆地上的自然资源承受了巨大压力,许多资源大量消耗,趋于枯竭,全球性资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命运,从而使人们把人类美好的前景寄希望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海洋作为一个独特的资源系统归属于自然资源研究范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现代自然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目前认识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光、温度、降水、大气)和海洋六大资源。

此外,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资源化趋向日益鲜明,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几乎都属于自然资源范畴,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难以区分。例如,荒无人烟的沙漠、终年冰雪覆盖的高寒山地、难以涉足的高山峻岭,虽属无法开垦利用的土地,但仍有观赏、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功能,亦为旅游资源,或许在其地下蕴藏着今后可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矿物资源或能源。再者,即使存在对人类社会毫无应用价值的自然环境或环境要素,但从环境的整体效应考虑,自然环境的任何部分或组成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环境整体质量的改变,所以对环境整体而言仍然是有用之物,亦有自然资源的意义。土地、水体、岩矿、生物和气候等自然物质本质上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乃是人类生活与从事生产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并无资源的含义。然而,任何一种自然物质被人类社会认为具有使用价值时,就可称为自然资源。可见,从自然属性来考虑,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实为同一种自然物质;从社会属性而言,自然资源仅是人类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环境部分,可称为可利用的环境。因此,自然资源研究必须把资源与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自然资源属性(Natural Resources Attribute)指自然资源固有的性质、特点(状态、关系等),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前者指资源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边界的自然资源系统,具有整体性、层位性和时空性等特点;后者指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性质,都有其可用性,即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区别于自然界中非资源成分的根本所在。至于那些通过人类生产劳动过程而形成的物质如各种农产品资源等则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自然资源范畴。自然资源具有的共性是:可用性,整体性,分布的时空性,有限性。除具有共性之外,各类自然资源也有其个性即差异性(特性),人类要根据其特性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自然资源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

自然资源分类(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术语也出现多年。但由于自然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而广阔并随人类认识不断变化,因而对自然资源分类的认识还很不统一,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现在多种多样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为说明某一方面的特征而进行的分类。

人类根据自然资源可被利用的特点,从经济学观点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的和非耗竭性的、再生性的和非再生性的、能重复利用的和不能重复利用的、恒定的和变动的等类型。据此可以提出如图1-1所示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

img1

图1-1 自然资源的分类

辞海》将自然资源区分为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与海洋等资源,但不包括那些由人类加工制成的原材料。《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的“资源地理”条目做了类似表述。这是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分类的认识。1964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资源首先划分为土壤、植被、动物、水、矿物、气候及战略资源等七类,做进一步划分时,则可分成可更新性资源(如植被)与水及不可更新性资源(如矿物)两大类。作者认为此处所指的矿物资源划归不可更新的资源主要是指那些燃料矿物,很多金属资源是能够重复利用的。1984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在传统上分为可更新及不可更新两类”,前者指森林、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后者指矿产及燃料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一书认为:以上分类,一是按存在形式分类,二是按恢复条件分类。此外,在生产管理实践中又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按用途与社会经济部门分为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矿业资源、工业资源、水产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旅游资源及环境等。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满足对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需要,将有关自然资源进一步划分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牧地饲料资源、野生动物资源、鱼类资源及种质遗传资源等;并曾对自然资源进行逐级分类,在农业自然资源下区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与遗传资源等;对水资源划分出天然降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就生物资源细分出更多的资源门类,如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昆虫资源、微生物资源等;植物资源中还可分出淀粉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饲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香料植物资源、染料植物资源、能源植物资源等。尽管至今尚难列出一个公认的分类系统,但通常把自然资源按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五大门类,它们在资源系统中可以彼此独立存在,都有其个性,如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水资源的可循环、可流动性,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的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的不可更新性与隐含性的特点。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则以自然资源的属性与用途为主要依据提出多级综合分类(表1-1)。表中仅列出三级资源分类,还可进行第四级或第五级或更下一级的分类,如生物资源中的植物资源或动物资源均可列出下一级分类,如野生植物资源、栽培植物资源;其下第五级分类又可列出淀粉类、油脂类、药用类、纤维类、燃料能源类与香精类等多种野生植物资源;栽培植物资源中也可划分出下一级分类,如农作物资源、饲料牧草资源、经济林木资源、瓜果蔬菜资源及观赏植物资源等;农作物资源或栽培牧草饲料资源中还可细分出再下一级的资源。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原因,对各类自然资源的认识存在差别,有的自然资源可以划分到五级或六级,对有的自然资源的认识只能划分到三级或四级。例如,对于太空(宇宙)自然资源系列的认识可能最多达到二级划分的认识水平,所以,不能强求一致。上述分类的物质基础是物种、矿物与各种能源等各种自然生成物。作为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物质,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的进步,以前认为无用的或有害的自然生成物可能成为有用的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自然资源的概念与范畴。例如在远古时代,人类并不认识煤的资源价值,以后才逐步认识到可做燃料还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因此,自然资源概念具有深广的内涵和外延,对它的分类也将不断发展与完善。

表1-1 自然资源多级综合分类系统表

img2

(续表1-1)

img3

社会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社会资源仅指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广义的社会资源不仅包括物质形态资源,还包括科学技术、信息、管理、文化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它包括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和教育资源。一般将它们归为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经济资源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经济意义的各种固定资产的统称。如厂矿企业、交通线路、站场码头、运输工具、劳动工具、城市、水电工程等都属于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继续发展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其丰富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统称,它是社会发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社会资源包括的范围相当广,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主要是指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加工创造的生产资料,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商业、运输、信息、通信、科技、管理等非实物形态的资源或劳务。

非实物资源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流通领域中的非实物资源,指贸易、运输、邮电、通信等服务性劳务。资源具有明确的区域性,加强流通领域工作,促进各类资源畅通地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从生产地到达消费地,便能缩短资源的开发利用周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高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兴起,这类资源的服务对象正逐渐从商品性的实物资源扩展到资金、技术、信息等非实物资源,后者在世界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正迅速上升。②科技资源。科学技术是关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科技成果本身是一种非实物资源,但经商品化与产业化建立新兴产业或用以改造传统产业以后便物化到生产资料中,生产设备和工艺成为科技的载体,科技就从非实物资源转化为实物资源,通过学校教育或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③科学管理。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按照分工协作原则组织劳动者进行共同劳动过程中创造出集体生产力,是一种非实物资源。社会生产规模愈大,自动化水平愈高,产品制造工艺愈复杂,层次愈多,分工协作关系愈紧密,组织管理的任务就愈繁重,必须借助自动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使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相互协调,组成一个有密切联系的运行自如的统一整体。

显然,社会资源必须与自然资源结合才能从事生产,但它是驾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的主导因素,又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资源主体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种类、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①自然资源向实物资源演变。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为实物资源,或者说实物资源是含有物化劳动的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直接适合人们需要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变为自身需要的有用物资,实现了把自然资源转换为实物资源,这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②从生活资料性的资源扩展到生产资料性的资源。生产力较低的自然经济时期,人类用以制造劳动工具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料,开发的资源多属生活资料性的;产业革命以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从地面资源扩展到地下矿产资源,从生活资料性的资源扩展到生产资料性的资源,后者的开发利用规模大大超过了前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能源取代木材燃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能源,钢铁、铜、铅、锌、锡、铝等金属材料成为制造生产设备的主要原材料;20世纪中叶以后,合成化工材料大量涌现,成为当代社会生产三大原材料之一,据统计,80年代,世界合成染料大约占全部染料的99%,合成橡胶占同类产品的70%,合成油漆占50%,合成纤维占30%以上;随着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些高性能的新材料如光纤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超导体材料等陆续进入应用阶段,用这些新材料制造的生产设备将具有轻型、坚固耐用、精细、智能和高效等特性。③从实物资源扩展到非实物资源。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的内涵逐渐从实物形态扩展到非实物形态。自然资源由于经过不同层次的劳动加工衍化为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资源——制成品资源这一实物资源产品链,即实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衍化形态,具体表现为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力资源则衍化为科学技术、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资本积累等各种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物化到各种实物资源中去,从而产生各种实物形态和不同加工深度的资源或资源产品,它们消耗的劳动量转移到直接服务的实物资源中去,从而增殖实物资源的价值量,即非实物资源是劳动力资源的衍化形态。人们有时把实物资源称为生产力要素中的“硬件”要素,把非实物资源称为“软件”要素。④劳动力资源的消耗从体力劳动逐渐向智力劳动演变。劳动力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消耗的劳动量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智力劳动所占比重则相对上升。在手工操作技术时期体力劳动占主要地位,劳动者使用的手工工具只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和体力劳动的扩展;产业革命以后为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并存时期,由动力机、传动机和工具机组成的现代机器体系,一方面代替了大量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要求具有较多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去创造发明和控制使用这些机器和工艺,因此,智力劳动日趋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智力劳动日益占统治地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已相继进入自动化时期,微电子技术装备起来的控制机已成为自动化机器体系的重要环节,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愈来愈多地从生产过程排除重体力劳动,而且代替一部分繁重而重复的脑力劳动。有人估计,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耗用比例,在机械化初期大概是9∶1,机械化中期演变为6∶4,到自动化时期则变为1∶9。这个估量可能不十分准确,但从发展趋势看无疑是正确的。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地位与作用不一样。在自然经济时期,资源的开发多属自然资源初级加工品,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附加工的次数增多,程度加深,物化在实物中的劳动量增加,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性因素,甚至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资源是自然资源,发达国家的战略资源则是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与资本,后工业化社会的战略资源将是信息资源。虽然如此,人口与资源之间、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要依靠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结合求得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