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念应用与发展

论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念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中国的建筑在地址的选择、形状和样式、设计构想以及实际的建筑等方面都经过岁月的积淀,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最突出元素是色彩、空间分割模式和屋顶的设计,主要以土木为基材,配以砖瓦,用小巧的空间表达独处宁静的内心世界。

【摘要】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居住需求上,还包括对审美、环保的要求等。所以,人们追求建筑的美观性的想法更加迫切,本文对美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加以阐述,提出建筑设计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当地城市可容纳的空间相结合,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追求建筑行业整体的实用性、美观性、谐调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美学理念;应用;发展

1 我国建筑的发展与美学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当今中国城市建筑往何处去,建筑师们的努力与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步,可是现状却不容乐观。有一句话是对目前现状的总结:“中国最美的地方往往是没有建筑师的地方”。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应该将人、城市、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回过头来看时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先进的理念。回过头来,我们好好看看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是怎么做的。在历史上中国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并非就建筑论建筑,而是集建筑、城市规划、地景为一体,共同发展。这一具有东方特色的整体设计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光辉的篇章,颇值得继承和发展。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城市规划、地景、建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众所周知,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它们的建筑形式、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的建筑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地域辽阔,地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所以,中国的建筑在地址的选择、形状和样式、设计构想以及实际的建筑等方面都经过岁月的积淀,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要符合地域文化,使得建筑在满足人们日常的居住需求的同时,也显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建筑与城市空间相结合,体现建筑的协调性,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它对使用者和公众起着传递平等的作用。

2 建筑设计元素对于美学理念的诊释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最突出元素是色彩、空间分割模式和屋顶的设计,主要以土木为基材,配以砖瓦,用小巧的空间表达独处宁静的内心世界。建筑也常常是群体组合,给人以平实之美,在空间分割上,常以单层房屋为主,所设计的封闭式院落,体现建筑设计的开合与收放变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是以曲线形为基础的,厚实的建筑因为有了曲线的屋顶而具有了灵动之气,动静结合的建筑设计也与当时人们的心态相契合,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对于色彩的运用可谓是美学理念的极至表现。始于北魏的琉璃瓦屋顶,源于明清以黄红两色为基调的北京皇家建筑,都对于色彩的应用都有独到之处,呈现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揣摩与思考。通过平淡的暗示触发人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如西湖景色虽然轮廓简单色彩平淡,但处处体现自然,宛如一幅优美的国画,景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景致的幽静,更重要的是在时光的积淀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在建筑美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的载体

建筑设计美学理念具有“回归自然”的内在情趣,在我国现代设计仍然延续着古代建筑的色彩、空间分割以及材质的使用,但是诠释的内涵却随着时代而变化。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建筑”发展成为新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一些建筑中已经实施,很多住宅小区利用自身环境优势与材质的特点营造出万种风情的美感,犹如山野田园,别有洞天,脱尘而出,承载着对于环境的服从乃至改造所创造的艺术价值。

美在我们的建筑中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它的形象性是很直观的,人愉悦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美让人感知,生存环境的协调与我们充盈的生命力所展现出来的美就是我们的生态美,也是我们人与大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的审美对象就是我们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体现了我们的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我们主体的参与性。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我们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这里是指我们美学范畴内的生态环境,它是不能离开我们人的,它形成的生态环境,不是仅仅只包括我们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联系,而是包括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的自然环境等。

4 现代建筑美学的统一

4.1 统一几何形状

统一是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类统一,它主要有两个手段:第一,它是建筑的次要部位对我们建筑的主要部位的从属关系,如低处对高处的从属,以及建筑中较小部位对较重要和占支配地位的部位的从属;第二,建筑物最小的细部中可以通过形状和尺寸的协调贯彻下去。我们的建筑中实现整体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使建筑物内外变成统一构图。

4.2 色彩

建筑有些情况下要想得到统一和协调,唯一方法就是我们的色彩统一,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建筑材料选择。风格不同的新老建筑,但相同材料被采用,一种强有力的统一感就会产生。另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就是我们的建筑材料色彩通过对比产生的,对比应该是重点点缀是我们需要强调的,而对比不要在色彩或材料之间产生趣味上的矛盾。

4.3 协调的表情

一个建筑物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类似问题,都必须在局部里面说出来。如果同一类型的结构体系在整个建筑中被采用,那么我们的结构外观就会支配我们建筑的外观,这样我们很容易做到协调。另外,建筑所承担的功能往往决定了我们建筑的性格,因此,统一我们功能表现方面,就可以达到我们建筑的协调效果。

4.4 对称

对于复杂的对称建筑我们可以使用最简单的均衡方法,往往外观设计中颇费周折的事就是对均衡中心的强调,在我们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中,通过入口引导自然而然的通往,非常明确地点出我们的均衡。每一边在形式上不等同,如果在我们的均衡中心发生时,我们在美学意义方面就会拥有某种等同,这个时候,均衡就会出现不规则的问题。这里显得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杠杆平衡原理,较为次要的小物体就会远离平衡中心,这时可以通过较为重要的大物体来加以平衡,达到我们的均衡中心以及我们所需的意义,往往使人不自觉的被吸引就往这一个中心走,在我们均衡中心的吸引作用下,只需少量导向标志就可以设计好我们的建筑物。

4.5 比例

当发现所有的主要尺寸中间都有相同的比出现在我们的建筑物和它的各个局部里时,就会产生好的比例。如1/1、1/2、1/3、1/4、2/3等都是比例简单的基数比,还有我们的动态比例,如对角线的比以及正方形的边,相互关联的矩形系列从我们单独正方形发展而来,因此产生了黄金分割点。常常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就是通过这些比例关系得以实现。

4.6 韵律

任何物体的诸多元素组成的系统并且其中重复的一种属性就是韵律,具有可以认知的关系,是这些元素之间共性。在建筑中,建筑设计所引起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是这种重复产生的必然因素,如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光和阴影、不同的色彩等等。我们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来展现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韵律可以是确定的、封闭式,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在复杂建筑物中,空间变化和渐变的韵律相交替,如横排的房间和纵列的走廊、大和小、宽和窄等等。

4.7 布局序列

序列在建筑布局中,不仅是一种时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空间艺术。序列统统都必须是紧凑而有机的对我们结构的序列、功能的序列和审美上连接。在我们的每个序列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尾,一般入口处自然而然的开始是我们建筑序列的特点,某种规定的结束也自然而然的被引导。这一结束,必须是序列在功能上与艺术上的高潮。一个贯通于我们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还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通过或越过高潮,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应有的次要部位,也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序列布局有有规则与不规则两种形式,产生一种庄重、爽直、明确的印象是我们的规则的序列,而且还可以强调高潮,一种感官的感受必然由它引起。在我们规则的序列中,迷人之处在于很少遇到偶然的和意想不到的。最适合用来建造宗教团体、政府机关或人群云集的大型社团、俱乐部、庄严的建筑物。充满了流动和各种运动的感受就是我们的不规则序列,造成外观上使人惊异的一些部位,并且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感染力,比规则的序列更有个性。适合社会中心建筑,如住宅、娱乐、购物中心等。

建筑设计是融合人类审美灵感的创造性活动,遵循着美学基本的规律与表达理念。美学理念体现的是统一、均衡、比例、韵律、尺度、布局的序列、风格、性格、色彩等元素的互补运用。建筑设计将这些元素融合其中,彰显着建筑的美感,从而将建筑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5 对于建筑美学的思考

5.1 关于区域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有“体国经野”的规划制度,即将城市与郊野一并考虑,整体规划。如《商君书·徕民》就从区域的角度对土地利用予以阐述:在100里以内的范围内,占地十分之一是我们的山陵、蔽泽、溪谷流水等,占十分之四的肥沃农田,约占十分之二的贫痔土地。这也就是说,人类聚居地应具有朴素的土地利用的概念,有创造财富的自然基础,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或者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保证。

5.2 关于城市规划

中国早就形成了城市规划体系。众所周知,《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城市格局的详尽说明,在《管子》中也有丰富的道路布局与城市选址思想。例如,要善于利用地形进行城市选址,若不在大河之上,就需在高山之下,既节省了我们构防设施,也满足了我们用水充足这一困难,要根据天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这样就可以节省我们人力物力等等。“非于高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5.3 关于地景建设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进行大规模的地景建设,从周代灵台到秦咸阳,直到清北京,大多如此。此外,中小城市也多有风景园林的经营和名胜地的建设。这些不只是为了游乐,还驯养生物,供应柴薪,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5.4 关于建筑体系

约在60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木结构建筑,从形制到规范都有着独特的创作方式。从“木经”到“营造法式”、“鲁班经”,最终到“样式雷”,经历代经营,一整套设计方法逐渐成熟,即建筑从选址到总体设计、山峦道路、水系池沼、绿化布置、建筑群的构图、装配式建筑的布局、装饰纹样题材的选定等等,既有法式可循,又可随环境条件意匠经营,千变万化。

5.5 关于风水体系

古代堪舆术又称风水术。“堪舆”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淮南王刘标《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里的天道是指天文,地道是指地理。《易系辞传》也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由此可见,堪舆的意思就是要洞察宇宙天地山川与日月星辰的玄机,研究斗转星移交汇的变化。我们研究一下风水四灵的要求:“一是形状清秀圆润。山则草郁林茂,树木葱笼,清雅秀丽;水则清澈澄凝,迂回宛曲,温润明媚,形状丰圆饱满,不能冲急残损,或干枯破碎。且四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呼应,旗鼓相当,龙高抱虎,山水相映,不可残缺,否则无以藏风聚气。二是情态驯服而生动。蜿蜒飞舞,顾主有情,左回有抱,前朝后拥,趋揖朝拱,欲去还留。”生动的体现了古人尊重大自然,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5.6 关于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现代建筑中美学理念的应用

城市向何处去,未来的城市将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城市是否最终会丑恶异常,成为被人们纷纷抛弃的地方呢?怀着渴求与戒备的心理,我们不安地看着我们国家的城市、高速公路、如流的汽车、穿梭的人流、林立的摩天楼仿佛都在向人们炫耀着现代的文明,一些人在这些面前迷惑了,拜倒了,使这种景象在中国各地蔓延扩展。同时,一、二线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为了争取城市用地,城市不得不向着立体的、高层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自然在被淹没,那么人呢,他们愿意整日沉浸在钢筋和混凝土的包围之中吗?

今天的建筑师们似乎正玩着尽量把建筑物在城市堆积起来的丑恶游戏,我们引以为荣的许多城区,常常仅是建筑物最高、最大与最稠密的。在这些建筑物堆里,什么被遗忘了呢,是窒息的人。我们的城市正在逐渐沦为沙漠般的世界,针对大都市中心区的拥挤和人口集中的问题,一些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人员苦心孤诣地作了所谓“未来城市”的设计,试图给未来的城市描绘出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建筑师们的城市方案忽略了成长与变化,缺乏那给人庇护与安慰的古老街区,建筑与人的尺度关系等也都没有考虑,它们生硬、呆板、缺乏人情味,虽然给人希望,但却好像潜伏着危机。人们没有周转和自发扩张的余地,公众参与设计不在了,一切都由设计师安排稳当,缺乏弹性,而这样的环境恰恰是缺乏吸引力的。在这里,自然的山到哪儿去了,水到哪儿去了,鸟到哪儿去了,这个乌托邦并非理想的完善境界。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学理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建筑设计的形象也更多表现着人文需求,反映当今社会面貌与时代精神,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6.1 建筑设计的情境对于美学理念的展现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美学思想卓有代表的其中示例之一。在建筑设计上不仅借以对景、框景等手法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内涵和思想,还在听觉上营造特别的美感,使得建筑兼具了视觉、听觉、味觉等综合功能,满足人的感官享受。譬如“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描述的听觉感受;“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描绘的便是嗅觉感受。这种手法将园林建筑构成了一幅言情达意的水墨画,建筑之美在于利用环境并改变环境,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之美。

6.2 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理念的体现

建筑美学具有的动态性、时空性,建筑设计美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融入了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古典建筑虽形式不同,但表达出的精神却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主要是在建筑物的色彩、比例、质感做整体的处理。例如坐落于天津华厦科技园内的万和堂项目,就是现代建筑中美学理念的实例,建筑外观以两个四面体简单的几何组合,上面的四面体旋转45°后略作挑出,与下面平放的四面体垂直相交,上虚下实,其功能隐于之中,花岗岩石雕刻的中国印“和”字镶嵌整个墙面,国内5000余名书法名家书法艺术与建筑融于一体,和谐、和顺、和睦、和畅、和气、和美融入建筑每一细部。同时,在方案设计时,结合建筑的外观设计,巧妙地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呼吸墙体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植物降温、地下室土壤冷能等较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建筑实现环保、节能、绿色、零能耗。这个建筑就是通过其形状与环境的转化,将美与书法的震撼性呈现在我们眼前,体现着建筑美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也是建筑设计存在的意义。

6.3 传承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风水术”。风水术的核心是以建筑选址为红线,对水文、地质、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所做出的综合评价,这个过程包含中国禅宗和道教精神的映射。用现代的眼光观看风水术,我们不难发现这和现代“生态建筑学”的本质是有契合的,对于古典建筑设计思想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借鉴:第一,建筑形体的借鉴。依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将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使现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但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二,在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上吸收传统建筑就地取材的特点。选用环保型材料,向绿色建筑的思想靠近。第三,激发传统美学观念的共鸣。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而生存经验又来自生活经历,中华民族古老的土地上,传统美学的意识在我们的血液里面己经积淀。运用中国古典的元素启发这种感悟的共鸣,释放在忙碌尘世中的人的精神,感悟建筑美的真谛。

6.4 构造适宜的建筑,显现建筑的实用性

建筑的美和实用相结合,只有这样的美才可以成为衡量标准。建筑既可以直观的表达它的实用性,又可以展现建筑内在蕴含的美观,建筑设计中的材质犹如建筑的肌肤,有作用于感官的表面质感,使建筑具有明显的表现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具有其自然的秩序,以物质的形态呈现出其自然之美,建筑的材质设计应保留原始材料的自然之美,应该体现材料的内在实用本质,如质感、肌理、色调等,再通过美学意图、技术应用、空间塑造、功能实现及风格生成等。

建筑设计中的色彩美是视觉美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给人以最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其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就是色彩的运用。建筑色彩美的设计应该体现建筑的性格和功能,与地区气候环境的搭配,并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以描绘,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并配合人的话动与行为需要,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表达出建筑设计的实用美。

7 实现美学理念与建筑设计的完美发展

美学理念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如何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7.1 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水准

苏珊·朗格将建筑美学设计归结为建筑师对于世界的感悟,建筑设计的作品不仅是属于创作者自身,而且也属于城市、环境和全人类。建筑师是建筑设计的总规划师,建筑师的素养与对美学概念的感受会通过作品进行表达。外来美学思想的急剧涌入使得很多建筑师具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加选择的吸收外来设计思想。作为建筑设计继续发展的主力之一,建筑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方位理解美学的理念,在时代的潮流下,用发展的眼光领会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理念上汲取营养,在传承古典美学概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实践,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天人合一”建筑,享受建筑设计和谐带来的精神愉悦。

7.2 加强美学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现在大中专教育院校虽然己经开设了美学理念等相关课程,但是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建筑的设计接轨能力还有待提升。首先,可以建立社会企业与建筑设计专业的直接对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建筑师;其次,在经济条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培养建筑师与其他建筑设计对话的机会,体验建筑设计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内心活动;最后,媒体导向开办类似于建筑欣赏、空间设计、美学设计大赛等栏目宣传,将美学理念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推及到社会共享的范畴,使美学概念沉淀为一个民族的人文素养。

7.3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美的建筑,需要人类共同的保护,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应该不遗余力保护古老建筑群,建立现代建筑设计文化保护意识,我们汲取的设计理念必须有完整的建筑环境的存留。文化资源原貌的保留,是最终形成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建筑意识合理共存的基础,完成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

7.4 寻求建筑独特的意义,展现建筑的意境之美

符号美学创始人苏珊朗格认为建筑的符号抽象是时代的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凝聚,它是一种形式象征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应透过建筑的功能和形式,追求精神上最高层次的愉悦和美感,达到非功利的最高境界。建筑设计意境美的创造,一方面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水乳交融,带给人或雄浑或雅致或悲壮或温馨或苍凉或宁静或壮丽或隽永的情绪氛围,让人们在其中产生莫名的感动,仿佛身临其境,陶醉其间。另一方面可通过比例、对称、对比、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艺术手段,突出建筑的象征意义,赋予建筑人性化的艺术形态,使人产生美的愉悦,产生欣赏的快感。例如同样坐落于天津华厦科技园内的研发楼项目,也是现代建筑中美学理念应用的实例,建筑形体通过大片实墙与玻璃的实虚对比,以及几何体转换,不但解决了建筑的遮阳、采光,还借助屋顶植物栽培创造了优美的室内外环境,不仅具有抽象的形式美,也实现了绿色建筑的生态零能耗。

8 对建筑可持续发展一些意见

8.1 社会可持续性

人口、资源、环境三个变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由我们可持续发展来平衡的,其目的是合理利用我们的资源,在我们的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能够持续发展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所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在一个密集多样的城市里,各种社会功能混合并置,建筑功能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容量巨大、更加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可以让人们获得,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让可持续性都能得到体现。为处于和谐环境中的充满活力的社区营造出具有适应性的城市结构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增进社会公平、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让大家参与到相关的决策中来,这样才能让公众接受这种观点,使公众认识到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重要性的意义,让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城市真正体现。

8.2 经济可持续性

往往一个地区的标志就是可持续性的建筑凭借其高品质的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因此选择此类建筑,会使我们的企业会更加倾向以一种积极的信息向公众传递企业精神以突显其注重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建设初期我们的可持续性建筑会增加一定建设成本,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运营维护成本可以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量等措施来降低,回收初期投资,创造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可行性在经济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8.3 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建筑既能增加绿化面积,也能够节约用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可以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绿色低碳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可持续议题逐渐成为全球焦点,在我们的气候日益恶化的大趋势下,应将环保设计理念融入我们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加快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出贡献。

9 结束语

从前面我们阐述的建筑美学理念中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如果照搬照抄这些规律可能会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使我们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后,与预想的美感出入很大。因此,我们需结合地方特点、文脉,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设计出能满足对美的追求,以及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的作品。可见,建筑设计具有的创新和开放性,构建绿色和谐建筑是建筑设计领域长期的研究课题,也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与创新。

注:原文发表在2015年第3期《天津勘察设计》,2015年9月《中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