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建筑设计的艺术理念

浅谈建筑设计的艺术理念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建筑设计的线条艺术理念。现代建筑结构在其外部造型,或者建筑内部的室内设计方面,都有机的融入和结合了抽象艺术,为建筑增添了别样的美丽。以下针对建筑设计的艺术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建筑设计更具有国际水准。在中国苏州园林长廊的设计中便由若干条水平线或远或近地形成独特的韵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艺术体验。

【摘要】建筑之美从古代具象美逐渐地转向建筑之抽象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领域审美标准发生的变革。在现代,人们对建筑的双重甚至多重要求,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风格,那么建筑设计师就会以简单大方作为设计理念。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建筑设计的线条艺术理念。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理念

1 前言

早期时候,人们对建筑的定义只局限在它所拥有的功能,即提供住所之上,直到后来的不断发展中,受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之下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建筑的艺术之美才逐渐得到了丰腴。现代建筑结构在其外部造型,或者建筑内部的室内设计方面,都有机的融入和结合了抽象艺术,为建筑增添了别样的美丽。以下针对建筑设计的艺术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将设计者的创作理念和灵感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现代建筑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那么设计者要在建筑技术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创作,将设计理念和创作灵感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如将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元素利用在建筑物的外形中。

2.2 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来源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符号信息,它具有简洁的艺术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如点、线、面、体等构成元素,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形态。建筑设计的点、线、面、体,不仅支撑着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空间的分隔利用,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形成视觉冲击和视觉震撼,而且将构成艺术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色彩视觉心理也在建筑形态中加以利用,尽情表现出设计者的创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2.3 西方现代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因素,如绘画和雕塑中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建筑设计更具有国际水准。

2.4 抽象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的形态造型以及室内空间结构、家具摆设上,抽象艺术的应用极为常见。抽象艺术若作为一种文化来讲,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通过现实事物中某一个被夸大的细节或者功能等所设计和表现出来的一种新事物。直白来说,就是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事物的某一处细节,或者某一方面的功能进行夸大,然后设计和发展为一种常人不易理解的新生事物。比如在建筑工程的室内设计中,房间家具的设计和摆设便可以利用抽象设计来对某个细节进行夸大,从而设计出更为简洁大方,具有丰富内涵的建筑家具,令使用者爱不释手。风格派的建筑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提炼技术,才可在复杂的设计上表达出简约的风格。在现实生活中,风格派的建筑设计有着极为独特的造型和风格,一般来说,风格派建筑设计主要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一个醒目的色彩。风格派的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突出醒目的色彩去吸引和抓住观者的眼球,引起其的重视。

(2)简练的造型。简练一直是风格派所坚持的一种设计理念,因为风格派艺术设计讲究数学精神,因此其在造型上尤其注意平面空间内点、线、面的结合。

(3)多种材质的混搭等。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抽象艺术,一般都源于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了再现性语义的抽象方法,通过建筑作品中某一细节处的语义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和体现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目的。

3 线条艺术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表现

3.1 在建筑设计艺术中,线条的彼此交错构成了立体的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线条的韵律决定着建筑在结构上的艺术风格。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的艺术表现特征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线条艺术的韵律表现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希腊的建筑多用直线,尤其是建筑中垂直而上的柱子显得分外鲜明;欧洲罗马式建筑则更加倾向于使用弧线来表现建筑柔美的一面;哥特式建筑则更加细腻地注重不同斜线组合而成尖角。但无论直线还是曲线,都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从线条韵律上融合了方与圆两种线条艺术——飞檐翘角的曲线将屋顶表现的是如羽翼般的潇洒飘举,横向展开的四合院方正规矩又象征着平和安宁。可见,对于线条的勾勒是人类最早表达信息和情感的行为。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艺术角度,线条的韵律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和表现,都是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不同的线条韵律情感表现。

建筑设计艺术中的直线不仅仅是垂直的直线,还包括水平的直线。垂直的直线给人以挺直、单纯的艺术情感,水平的直线则可以给人以平和、安定、均衡、舒缓的松弛感。水平的直线也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联系,如平静的水面,广袤的平川、无边的天际等。在中国苏州园林长廊的设计中便由若干条水平线或远或近地形成独特的韵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艺术体验。建筑中线条韵律表现必然是直线与曲线交织而成的,单独的直线建筑或者曲线建筑是不存在的。交错、丰富的线条韵律表现的才是丰富多样的艺术情感。

3.2 线条韵律对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线条韵律对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首先表现在对于艺术氛围整体、统一的构建理念。建筑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建筑之上,而建筑又是依附于环境之中,因此脱离环境的线条是不存在的。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之初需要根据环境的特征来考虑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之后便用线条来对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艺术表现进行整体、统一的勾画。这些勾画包括对建筑外形的设计,如:高度、宽度、长度、台阶、门、窗、屋顶、走廊等。这些设计看似简单,但却是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基础,而且一旦施工后便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被称为固定元素。线条韵律对于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首先便是对于建筑设计艺术中固定元素的表现,这种表现一旦确定便很难更改。如同一个人的骨骼一旦确定,这个人的一些基本特征也就固定了一样,后期的装扮也只能是在这基础之上的一些简单装扮,而无法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整体特征。

3.3 线条韵律在环境艺术中的解读

线条的韵律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设计语言,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建筑设计艺术中的线条韵律产生于建筑环境,在营造着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同时也在建筑环境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中被解读。环境本身也具有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

一处自然环境的形成、稳定需要较长时间的沉积,一处建筑环境的建造和使用同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样需要时间的磨砺。所以,一处环境,甚至一处建筑环境本身就包含着历史、文化和艺术气息。一处建筑环境同时也是对一个地域在那个特定时间内的文化和艺术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现。建筑中的线条韵律融于建筑环境艺术之中,特定的艺术环境造就了建筑中特殊的线条韵律,线条韵律的出现反过来也为艺术环境增添了艺术表现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 现代建筑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4.1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生存空间中从整体到局部的整合设计,是协调人类生活方式的实用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日常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引导和设计,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结合。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的创造,缺少技术含量或是艺术内涵的设计,都无法称为好的设计。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既不能依照概念性的东西进行设计,又不能像画家等艺术家那样进行自由创作,建筑师不但要掌握艺术的规律,还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规律,将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建筑设计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建筑设计由物理结构组合而成,要符合客观要求;其次,建筑设计还具有美学意义,从这方面来讲,建筑设计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建筑设计的这两重含义,就决定了建筑与其它艺术存在很大区别,在建筑设计中,制约艺术设计的技术手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2 技术和艺术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分离的。

4.2.1 建筑设计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功能划分、结构体系和造型设计等多个方面,不仅具有复杂性,也具有细致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建筑设计在结构体系和建筑功能上对建筑设计手段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设计技术复杂性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材料技术上,从砖瓦石到钢材的利用,再到钢筋混凝土的产生和使用,就表明了这一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人们对建筑设计层次更高的追求,也促使着应用于建筑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

4.2.2 建筑设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适用、坚固和美观”建筑三要素,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建筑设计是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都可以采用平面或是立体构图。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要受到建筑技术的制约,需要将艺术设计与建筑材料功能等结合在一起。

设计美学是早期建筑设计的一大学派,它将人的感受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忽视人的存在。现代建筑师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建筑设计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追求建筑设计不断适应人们在情感和智慧上的双重需求。

5 结束语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既不能依照概念性的东西进行设计,又不能像画家等艺术家那样进行自由创作,建筑师不但要掌握艺术的规律,还要掌握科学技术的规律,将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注:[1]刘芳.第二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在读).

[2]原文发表在2014年03《建筑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