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运用客体认知方法的空间客体性研究
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借助于社会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方法,从城市空间发展的深层次机制出发,探讨城市空间变化规律。以凯文·林奇为首的行为学研究的前提是主体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事实上主体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诸多学者更加强调基于理性的客体认知方法研究。芝加哥学派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同心圆模式”[伯吉斯(E.W.Burgess,1923)]、“扇形模式”[霍伊特(Homer Hoyt),1939]、“多核心模式”理论[哈里斯、乌尔曼(C.D.Harris and E.L.Ullman),1945]。其后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塔夫、伽纳、泰托斯(E.J.Taaffe,B.J.Carner and M.H.Teatos),1963]、“区域城市结构模式”(Russwurm,1975)、“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穆勒(Muller),1981]、“英国工业城市模式”[莱斯乌姆(Manna),1965]和“二元经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麦吉(McGee),1994],等等,均立足于芝加哥学派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不同国家和制度背景下的空间结构模式理论。事实上,以上空间结构理论都受到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影响,在社会生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社会生态学研究局限于对特定生产方式和历史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缺乏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的模型建构。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提出的“区域中心地体系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较早从地理学视角提出的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区域内部城市空间形成与分化源自于腹地的需求,城市作为区域中心的供给与支撑能力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等级规模,从而在均质区域内存在“金字塔”形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克里斯泰勒,1933)。中心地体系理论的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前后广为盛行,对许多类均质区域内的城市空间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发展预测,并进一步延伸至城市内部空间的中心性和商业中心地体系研究。20世纪60年代,阿朗索(Alonso William,1965)提出城市级差地租——空间竞争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源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市场竞争,并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建立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均衡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学规律,在现代性城市空间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成为现代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力工具。其后,这些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理论由于假设条件的过度理想化,加上忽略了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和主体行为因素,因而一度被行为学、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研究等理论代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城市空间研究视角转向非场所理论(Non-place Theory)和全球区位论(Global Location Theory)。新的理论认为:城市发展不一定围绕本区域需求,而可能面向区域或者全球市场;企业也不是依赖一个场所发展,而是为场所中的人服务[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1996]。在新的城市区域观中,城市更多是在追求企业的市场圈而不是自身的势力圈。这导致城市的空间结构形式并非固定模式,而是灵活高效的,是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符合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发展思想,后现代主义流派面向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演变的不确定性与多元动力,强调城市空间可能由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走向多核和平面化。后现代主义研究认为,在城市空间形成过程中,空间本身比时间要素更重要。在对现代主义城市空间的解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不存在固定的规律与模式,空间现象只存在于人的有限理性认识之中[爱德华德·索加、大卫·哈维(Edward W.Soja,1989;David Harvey,1990)]。
在国内,对于城市空间深层次机制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王建国通过对常熟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历程的研究,分析了常熟市“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形态特征。他认为,在常熟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经济作用是其主导因素,同时前工业时期的交通模式引导了特殊城市形态的形成,城市空间的均匀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反比关系(王建国,1994)。武进与胡俊通过历史与区域研究,从更大时空尺度上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过程和形成规律(武进,1990;胡俊,1995)。冯建和周一星则根据不同年代城市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探讨了南京、杭州、北京等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在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前提下,对大都市的郊区化现象和成因进行了探讨(冯建、周一星,2002、2003)。吴明伟和吴晓则从流动人口与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流动人口的空间需求,同时建议运用物质性手段整合流动人口空间问题(吴明伟、吴晓,2005)。近年来,许多学者关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从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着手探讨城市社会空间问题(王兴中,2000;顾朝林,1997、2004;冯建,2003)。还有学者分别从城市商业空间(仵宗卿,2000)、城市生活空间(柴彦威,1996)、城市居住环境(吴启焰、崔功豪,1999)、信息化城市(阎小培,1999;孙世界、吴明伟,2002)等方面探讨了相关的城市空间问题。张京祥和崔功豪在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跳出具体的深层影响要素的束缚,从城市结构增长、空间组织、增长过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城市空间演变的形成过程,使得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研究走向了结构、过程和内在机理的统一(张京祥、崔功豪,2000)。在这一系列的客体性认知方法研究过程中,空间的主体性并未得到明显重视,对空间本体共同的认知结论归纳为: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