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认识论的分离

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认识论的分离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空间本体性缺失的同时,空间研究还存在认知方法上的主客体性分离现象。研究方法论的主客体性分离往往导致结论与城市发展现实间的差异。因此,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及思维模式的差异成为城市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性分离的重要原因。

1.2.2 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认识论的分离

1)空间认识论存在主体性与客体性分离的现象

在空间本体性缺失的同时,空间研究还存在认知方法上的主客体性分离现象。一部分研究偏向基于主体的城市空间对象认知:在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强调人的阅读、体验、感受、记忆等自我感性认识,或者强调个体及其组织、制度等运作过程的干预作用。这一类研究在重视城市空间主体性认知的同时,往往忽视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有时使得城市空间研究出现唯主体方法论特征,对不同城市客体之间的共性规律有所忽视;另一类研究则又偏向城市完全客体性规律探寻,较多运用均质空间与理性经济作假设,有时会忽视了不同城市不同主体的需求与作用。研究方法论的主客体性分离往往导致结论与城市发展现实间的差异。

2)主客体认知分离缘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及其思维模式的差异

认知方法论的主客体性分离缘于研究者本身学科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研究模式。建筑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和制度管理学派研究比较注重对研究对象的主体性认知,进而从环境美学、心理认知、群体效应、场所精神、制度作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去探讨主体对城市空间发展与空间规划的影响;而传统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对研究对象的客体性认知,强调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更多以空间区位、最优路径、效益最大化和社会结构合理性等理性思维模式去思考城市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及思维模式的差异成为城市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性分离的重要原因。

3)主客体认识论分离导致学术路线与技术方法产生差异

在城市空间研究主客体性认知方法分离的背景下,研究者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与技术路线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侧重于城市主体性认知的学派对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性更加重视,强调城市主体需求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城市空间的定性研究方法颇受重视,并且强调认知地图、群体行为作用、历史记录等围绕主体特性的研究方法。而侧重于城市空间客体性认知的研究更加重视城市空间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理性,强调让事实与数据说话,研究方法也偏重于定量分析与科学逻辑,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提出了城市空间研究结论,如区位分析、社会分区、城市可达性和空间布局的技术经济预测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