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粮食价格

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粮食价格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运费、保险费的差异,对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的界定,有助于研究我国农民及粮食企业出售粮食所获得的实际收入。本书选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研究对象。粮食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作用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直接原因。关于此概念,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所下的三次定义。

1.2.1 粮食概念的界定

(1)我国常用的粮食概念。

根据我国传统习惯,粮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不仅包含谷物类,而且还加入了豆类、薯类。广义的粮食概念的由来,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不高,实行政府计划控制的统购统销政策,从而把豆类和薯类等有利于提高粮食的统计产量和实现人民温饱水平的农产品也加入粮食概念中统一计量,以保障居民人人都有饭吃的权利。因此,从1953年起,国家修改农业统计口径,每年公布的粮食产量均采用广义的粮食概念。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界定的粮食概念。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界定的粮食概念,主要是指粗粮、豆类、麦类以及稻谷类等谷物。详细谷物产品目录有8种,即豆类、麦类、稻谷类、粗粮(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高粱)。我国因为翻译的习惯,常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世界谷物总产量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其实,这个“世界粮食总产量”只是指谷物,不包括豆类和薯类。鉴于我国的粮食概念与世界粮食概念存在区别,故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对我国谷物库存量进行估算时,产量都会比实际库存更高。在本书的研究中,采用广义的粮食概念。

1.2.2 我国粮食价格的界定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粮食价格体系也随着粮食价格政策的变化而逐步演变成具有许多价格形式的非常复杂的体系。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表现形式先后有: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主要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5年),主要由政府制定价格,即单轨制;合同定购和议购议销时期(1985—1993年),这一时期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并存,即双轨制;放开统销和多种价格并存时期(1993—2003年),在这一时期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较多,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多元化;购销市场化时期(2004年开始),近几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主要都是由市场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决定的。

政策价格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整体调控效果或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或者根据某种国际通行标准所制定的价格。它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统一收购价格、统一销售价格、国家定购价格、超购价格以及专储收购价格等都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过的粮食政策价格表现形式。

统购统销价格是国家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和计划分配所统一制定的价格,是我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保障必要的粮食供给、处理国家同农民的关系的政策。超购价格实质上一种奖励办法,即政府对农民超过政府下达的收购计划基数部分出售的粮食加价收购。粮食的超购价格是统购价格加上奖励部分,也是政府在当时为了鼓励农民扩大生产、增加产量的措施。粮食定购价格是1985年我国取消了对粮食的统购,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定购的价格仍由国家确定,根据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的原则形成的价格。

议购议销价格是指在政府粮食政策的前提下,根据粮食市场供求量的情况,参照事先议定的价格,由国营粮食商业企业和其他粮食商业企业共同经营粮食的销售和流通形式而形成的价格。这种价格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市场粮食供求状况和参照价格的变化。国家一般通过对粮食议购价格规定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或者对规定经营议销粮食企业的利润水平进行干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国营粮食企业的吞吐调剂控制议价水平。

国内市场粮食价格一般是指固定有形的城镇或有代表性的乡村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零售交易市场的价格或是两者的平均价格。在统计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时,一般以一些典型活跃的大中城市粮食市场的价格作为代表。

国际市场价格包括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对出口粮食作物或副产品一般常用离岸价格,对进口品一般采用到岸价格。因为运费、保险费的差异,对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的界定,有助于研究我国农民及粮食企业出售粮食所获得的实际收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正处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将占据粮食市场,粮食价格将逐渐由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形成,不稳定性也将不断增大。因此,粮食价格体系中的市场价格必然是政府调控的目标和重点。本书选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研究对象。

1.2.3 粮食价格波动的概念

粮食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作用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直接原因。虽然很多原因都会引起粮食价格波动,但就粮食价格形成本质因素而论,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农作物生产成本的推动、自然灾害因素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传染等因素是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粮食价格波动会对下一季粮食生产规模、农民实际收入和国民经济整体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控制粮食价格波动的幅度,就应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价格服务体系加以提高和完善,并建立起良好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和加强政府部门对粮食市场的价格监管。

1.2.4 粮食安全的概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组织的专家都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到目前为止,粮食安全的定义至少有百种以上[6]。关于此概念,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所下的三次定义。1974年11月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并确定最低安全水平系数为当年库存或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1983年4月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国内外学者围绕FAO对粮食安全概念的定义,结合他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济学家阿尔托·瓦尔德斯(Alberto Valdes)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缺粮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或家庭逐年满足标准消费水平的能力[7]”。

朱泽则认为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无论就其背景还是性质而言,都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同于发达国家,因此不能直接套用FAO给定的概念。同时,他只针对中国的具体粮食现状,总结出了自己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他着重强调三点:第一,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抵御粮食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第二,粮食安全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下的粮食供给与消费的能力;第三,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研究及改进粮食安全状况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8]

21世纪初,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粮食安全内涵进一步拓展到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安全的范畴。粮食生态安全成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大会提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由此不难看出,粮食安全的含义很丰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深化的动态概念。由粮食安全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粮食安全概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片面到全面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粮食安全概念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内涵,即:既要保证粮食充足的数量供应,而且还要卫生健康、营养全面,并且粮食的生产还要保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第二,粮食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由于居民消费观念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粮食安全的内涵也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粮食的供应已不再是问题,所以他们更加关注粮食的卫生、营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的供应刚得到基本解决,因此对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过多的关注;对于比较贫困的国家,还普遍存在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因此粮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粮食的数量问题。

第三,粮食安全是一个有层次性的概念。粮食安全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这四个层次的粮食安全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国家粮食安全是核心层次,既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也是世界粮食安全的前提。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个人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较高层次,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

【注释】

[1]http://www.adb.org/.

[2]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与应对[EB/OL].[2008-03-2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3/21/conten-7832283-3.htm.

[3]卢峰.半周期改革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4]尹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4-9.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Maxwell.Alternative Food Security Indictor:Revising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Coping Strategies[J].Food Policy,1999:411-429.

[7]Maxwell.Alternative Food Security Indictors:Revising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Coping Strategies[J].Food Policy,1999(24):411-429.

[8]朱泽.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与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