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粮食面临天花板价格

国内粮食面临天花板价格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粮食最低收购价单方面只涨不跌,形成了国内与国际、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价格倒挂”,影响了粮食市场健康发展,给粮食加工企业造成了负担。粮食价格疲软,粮食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国内粮食面临天花板价格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近年来,由于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虽然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也使我国成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高地,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越南、泰国等海外大米一度比国内大米每吨低1000元左右,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大米非常活跃,国产大米竞争力很弱。小麦价格也在一路上涨,从2012年起国内麦价就开始高于国际麦价。据统计,2013年8月以来,主要粮食品种到岸价均低于国内粮价,配额内小麦、大米、玉米进口完税价格比国内低300~500元/吨。这些虽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但由于国内外价格倒挂,粮食最低收购价遭遇天花板,继续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不利于继续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

由于粮食最低收购价单方面只涨不跌,形成了国内与国际、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价格倒挂”,影响了粮食市场健康发展,给粮食加工企业造成了负担。2004年以来陆续实施了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使粮食价格不断上升,增加了粮食企业原粮的收购成本。而在成品粮领域,更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决定于市场供需状况。特别是在国外粮食价格偏低,国内外粮食价差扩大的情况下,国外廉价粮食对我国粮食加工企业产生较大冲击,尤其是近年来“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格局不断加剧。粮食价格疲软,粮食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例如,中粮控股是我国本土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由于稻谷、大豆等原料价格大涨,而终端产品价格无法以同样幅度上调,使其利润大幅下降,其大米加工及贸易出现亏损,自2010年出现1851万港元的亏损后,2011、2012、2013年分别亏损1.49亿港元、2.45亿港元、1.55亿港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