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影响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供需缺口并不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还使股市下跌、投机性资金大量撤离国际粮食市场,导致投资炒作因素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作用迅速弱化,推动粮食价格下跌的因素转而迅速增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加快蔓延并迅速深化。国际金融危机的上述影响,确实是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也功不可没。

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进而会出现“人口增加所惹起的困难”。目前的粮食价格波动,并非是马尔萨斯言中的因为人口增加所引起的。1990—2010年,世界人口由51.31亿上升到69.09亿,其增加趋势为年均增加1.30%。相比较而言,世界粮食总产量维持在20亿吨左右。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公布的数据,2010年,世界谷物消费总量增长到22.48亿吨左右。供需缺口并不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究其根本,国际金融危机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走势,前期是牛气冲天,后期是熊气逼人。特别是2008年前几个月,国际粮食价格在震荡中下跌的趋势比较显著,粮食期货价格的下跌尤其严重。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市场许多粮食产品的价格下跌了30%乃至50%以上。无论是在国际范围还是在国内范围,粮食生产总量并未明显减少,相反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呈温和增长态势,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同时全球人口总量并未有太大起伏。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全球粮食的供需力量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看,粮食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加重,推动了能源价格和消费信心的下降,从而引发国际市场对粮食特别是其加工制成品需求的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还使股市下跌、投机性资金大量撤离国际粮食市场,导致投资炒作因素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作用迅速弱化,推动粮食价格下跌的因素转而迅速增强。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重,贸易商融资困难加大,可调度的资金规模和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下降,往往导致其推迟粮食采购以节省资金,从而对市场粮食价格的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金融炒家“剪羊毛”式的投机策略更是推波助澜。在未来时期内,欧洲债务危机很有可能与次债危机结合在一起,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加快蔓延并迅速深化。国际金融危机的上述影响,确实是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导致2008年国际粮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的原因可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货币政策的诱导。

根据尹成杰等的研究,在洞察粮食危机概念与目标的背后,我们可以将世界的粮食问题最终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二是粮食价格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粮食价格固然是由其本身的价值,即粮食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决定的。但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随着联邦基金利率在2008年年底下调至0~0.25%的水平,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变得非常有限。在此情况下,美联储推出了诸多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例如,货币互换、大规模的资产收购计划。同时通过QE1,QE2,使得美元M2存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试图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避免实体经济陷入更加严重而持久的衰退。目前美国货币政策明显要比“格林斯潘时代”激进。例如,仅仅在2008年1月到3月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美联储就把联邦基金利率从4.25%快速调整为2.25%。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随着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例如,2007年6月13日,1美元可以兑换人民币7.6282元(中间价),到2008年6月13日,1美元只能兑换人民币6.9018元(中间价)。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的影响力远远低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但是美元作为全球粮食最重要的计价货币,其大幅贬值必然导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名义价格的大幅上涨。美元的下跌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双重效应:首先是让全世界为美元资产贬值而承受损失,这有利于美国转嫁危机;其次是有助于缓解其就业压力,并为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有计算表明,美元每下跌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就将有0.5%的上升。

此外,美国国土面积962.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亿公顷。美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均匀,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化,20世纪70年代又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从而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粮田占全部耕地的3/4,粮食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50%,粮食库存约占世界粮食库存的30%。因此,美国的粮食价格变动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美元的不断走低,美国逐步转嫁金融危机,在美联储改变其扩张的货币政策之前,商品价格特别是像农产品这些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而这一切并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供求层面,而是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左右。

(2)国际资本推波助澜。

从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以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约的那一刻开始,国际粮食价格已经不单是商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金融产品的价格。粮食作为金融产品,同样服从“杠杆原理”,通过杠杆,资金将小幅、局部涨价放大成剧烈、全面涨价。历史上,粮价供应一紧张就会被炒作,美国具有庞大的投资资金,全球600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有450万亿美元在美国市场,而且美国衍生品市场相对发达,因此,粮食价格金融化对其是有好处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也功不可没。2007年夏季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深度下挫、全球股票市场跌跌不休、衍生品市场波动性显著放大,大量国际游资从股市和房市撤出,进入能源和初级产品期货市场获利,2007年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国际资本比2006年增加了33%,达到1750亿美元,2008年3月30日,全球大米期货价格一日之内上涨30%。印度阿达尼集团公司的Atul Chaturved说:“由于美元贬值和金融市场动荡,国际游资把农产品价格哄抬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而粮食期货价格的飙升,通过倒逼机制推动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而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推动了期货市场价格的上涨。

结合引起粮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得出,尽管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粮食供应紧张,但是这不能够完全解释粮食价格高位运行的合理性。例如,夏友富认为,近年来粮食产量是呈稳定态势增加的,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供需缺口。丁一凡认为,国际游资的短期投机性行为是真正推动粮食价格飙升的首要因素。究其根本,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主要诱因。为阻止危机深化、蔓延到整个社会,防止产生“多米诺”效应,美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使得流动性变得宽裕。这些新增资金在股市和房地产收益预期不高,而风险却可能无限放大的情况下,只能是流向商品市场。因此,包括石油、矿产资源和粮食等多种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较历史水平而言的大幅上涨。国际粮食市场供求也因此而出现严重的缺口。市场的供需失衡进一步作用于资本市场,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进一步使得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粮食市场的投机性越发扩大。金融投机使得粮食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脱离现货市场的真实情况。例如,国际小麦价格飙升,还有另外一个背景,那就是所谓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问题。具体来说,随着大量投机性“热钱”涌入,包括粮食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正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新战场。从短期看,大量“热钱”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剧价格的波动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油价疯涨猛跌,这就是大宗商品金融化之后价格呈波动性增加的最好体现。未来几年,不管是极端天气事件,还是金融投机因素,都可能继续存在,因此世界粮食安全将面临持续考验。特别是金融投机因素,尤其值得警惕。粮食本身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品,具备被炒作的条件。与此同时,在西方主要经济体放松银根的大环境下,“热钱”随时可能在大宗商品市场引发新一轮投机风潮。

例如,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来大豆、玉米和小麦等粮食期货品种交易都是热门。2010年年底,投资基金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持有的小麦、玉米、大豆期货头寸比2009年年底分别增长了10%、69%和36%。通过了解指数基金发展历史。2003年该指数基金不到200个亿,而到了2008年,竟然膨胀到3000个亿左右,从趋势上来看,这与美国通货膨胀和世界通货膨胀的预期基本吻合。

(3)发达国家控制农产品金融交易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种不均衡与粮食价格金融化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美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对于农产品贸易具有主导和调控的能力,而“粮食武器”也成为美国的重要战略工具之一。当粮食的金融属性大于商品属性,其结果不是没有粮,而是买不起粮。自然灾害的减产并不具有持续性,而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农产品金融交易却会成为其转嫁金融风险的利器。此外,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也可能成为诱发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几年前,世界银行一份内部研究报道已经证实,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根本不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由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所致,而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也就是所谓的汽车和人“争粮”的问题。这一点,通过比较美国和欧盟的政策可以得知。美国在2007年12月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1],此政策刚一推出就大幅拉大了玉米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预期的缺口,金融投机资本立即闻风而动,成为导致当年粮食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