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供求矛盾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粮食供求矛盾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强,粮食价格的波动也更加剧烈。所以,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更进一步,粮食产量的变动是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二者沿相反方向变动。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控制较为严格,政府主导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决定了我国粮食价格较为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根据经济学著名的供需理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价格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当粮食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粮食价格下跌;当粮食的供给小于需求时,粮食价格上升。在1978年我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的粮食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国家对粮食价格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因此即使我国粮食市场供求矛盾较大,粮食价格波动相对而言并不明显。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力度,特别是1994年,我国粮食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市场主导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价格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强,粮食价格的波动也更加剧烈。所以,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

5.4.1 影响粮食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粮食供给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并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少量粮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一般而言,粮食政策、粮食收购价格、农业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是影响粮食供给的主要因素。

粮食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情况对粮食供给产生影响。第一,粮食政策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者对粮食收入的预期,从而改变粮食生产者的决策和行为,并最终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第二,粮食政策对不同的劳动生产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粮食收入占全年家庭收入比例较大的家庭会给予粮食政策更多的关注,粮食政策对这类家庭的影响一般较大。反之,粮食政策对于那些粮食收入占全年家庭收入比例较低的家庭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灾害和贸易对我国粮食供给则具有更直接的影响。

一般而言,粮食的总需求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口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粮食的基本需求。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粮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故而,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另外,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营养水平越来越重视,使粮食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粮食的需求。其次,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作为基础的工业原料,其需求也随着提高。最后,由于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机者对粮食的关注。当然,粮食贸易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心理预期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的需求产生影响。

5.4.2 粮食供求对价格波动的理论分析

(1)粮食供给特性。生产周期对粮食的供给有很明显的限制作用,粮食产量的调整只能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在下一个生产周期进行。与此同时,土地、资本以及技术等因素也会对粮食生产的调整产生制约。因此,粮食供给在价格变化时调整的余地相当有限。此外,由于粮食价格供给弹性较小,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价格灵敏度(价格灵敏度等于供给弹性的倒数)就较大。因此,粮食价格会在粮食生产量很小的波动下产生大幅波动。

(2)粮食需求特性。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的需求受人的生理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一般而言,人在短期内对粮食的需求较为稳定。粮食的需求在人口数量不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一般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大幅度地变动。简单而言,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这也表明粮食需求的灵敏度较大。

(3)粮食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较。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粮食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不大,不过需求弹性要小于供给弹性。根据蛛网理论,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其蛛网模型一定呈发散状态,即发散型蛛网模型。因此,粮食供需的特点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以粮食的市场价格作为配置资源、调节粮食生产的依据,粮食供求也必然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粮食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的现象将会在粮食市场上相互交替出现,粮食供求呈现周期性波动。

5.4.3 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对价格波动的历史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供求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等原因所引起的供求矛盾是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粮食产量、粮食储备量以及粮食净进口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粮食供给量的变动。更进一步,粮食产量的变动是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二者沿相反方向变动。

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控制较为严格,政府主导型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决定了我国粮食价格较为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加快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由此而引发我国粮食市场“上期粮食产量增加—本期粮食价格下降,上期粮食产量减少—本期粮食价格上升”的现象。这也就引发了我国逐步沿着“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产量再增加”的循环轨迹运动。

具体而言,在我国1978年正式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政府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的刺激下逐年增加。以1984年为例,由于我国粮食丰收,该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粮食的供给状况也随之大为改观,我国的粮食第一次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不过由于1984年我国粮食价格相对较高,产量也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1985年我国部分粮食价格出现下降的态势。以当年小麦为例,1985年我国平均每50公斤小麦收购价格比1984年的21.90元下降了2.4%,为21.37元。受其影响,我国1985年的粮食产量则比1984年减少了约2820万吨。到了198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仍未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

由于粮食减产,1986—1989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9.9%、8%、14.6%和26.9%。受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1989年和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增长3.5%和9.5%。由于粮食增产,1990—1991年我国的粮食收购价格又出现下降趋势,1991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90年减少1095万吨。随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本维持在每年45000万吨左右,这一产量在随后的几年内基本没有变化。由于粮食供给基本维持不变,而人口的增加以及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1992—1996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较上年上升46.6%,这也创造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的最大增幅。

到了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又创新高,人均粮食产量突破400公斤,总产量达到50454万吨,由此引发我国粮食市场再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并导致1996—2000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农民对粮食收入的预期降低,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从而导致自2000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大幅度下降。以2003年为例,我国粮食产量下降到43070万吨,这也是自1990年之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最低水平,供不应求的局面再次出现在粮食市场,从而导致我国粮食市场收购价格逐步开始回升,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也较上年上升2.3%。到了2004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上升,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8.1%。最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也越发剧烈,不过粮食供求不平衡仍是引发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