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我国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3%。因此,粮食的价格会随市场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也较之前频繁。之后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增长,199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500亿公斤,各地陆续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因此粮食的减产导致了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是由粮食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价值规律共同作用。因此,粮食价格波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3.2.1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状况

2001—2010年间,我国粮食价格与全国总体物价水平保持一致,但近年粮食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的现象。2001—2002年,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下降,这主要与1996—1999年粮食连续丰产,国内粮食供给大量过剩有关。2003年,我国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3%。2004年,国务院颁发《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相关部门宣布提高早籼稻、中籼稻、粳稻和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加之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异常波动,增长了26%。2005—2009年,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持续增长,与总体物价水平保持一致,稍微高于平均价格水平。2010年,粮食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与粮食价格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了7.3%,而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3.3%。从月度价格指数对比来看,2010年5月以来,粮食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均在10%以上,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显著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

3.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较大的四次波动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由原来的国家统一经营管理逐步转向允许多渠道流通,同时粮食价格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定价逐步转向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3]。国家计划调节机制逐渐转向市场自发调节。因此,粮食的价格会随市场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也较之前频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的较大范围的波动基本上有四次。

从1984—1989年,由于农村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粮食大幅度增产,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公斤。1985年国家再次进行粮食价格改革,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变过去的超购加价政策为按比例价收购政策,因此实际的价格水平较之前低,这一政策举动传递给粮农的信号是国家不再需要大量的粮食,故农民开始减产,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加之当年农业受灾,粮食种植面积减少6058万亩,产量较上年下降282亿公斤,以后连续5年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张状态[4]

1989年,为了扭转粮食生产的萧条局面,国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这一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增长,199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500亿公斤,各地陆续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为了鼓励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决定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对议价粮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5]。尽管如此,粮食的销售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1995—1998年,政府不断采取很多鼓励政策,因此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85公斤,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出现“卖粮难”,全国的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北方市场的玉米尤为严重,这一时期粮食价格基本上在低谷徘徊。

从2003年10月后,粮食价格突然出现大幅增加而且势头强劲,其涨幅之大,上升速度之快,为历史上所罕见。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从1998年的5123亿公斤降到2002年的4570.6亿公斤,降幅达10.78%。同时2003年夏季粮食又出现连续第四年减产,产量同比减少2.4%。因此粮食的减产导致了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

3.2.3 我国粮食市场波动反映出的主要特点

(1)在市场经济中粮食价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价格是粮食市场的基本元素,粮食价格由国家定制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推动粮食市场化的过程。由于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是在不断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市场均衡的,粮食价格必然随着粮食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粮食价格波动的程度一般由粮食市场供求矛盾的大小决定。

(2)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是由粮食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价值规律共同作用。其作用结果具有双重性:在根据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粮食供求平衡、调整市场参与者的利润分配、优化粮食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有影响生产和引起市场震荡,以及社会安定的消极作用。

(3)粮食市场波动有一定周期性。粮食市场的周期波动与粮食生产的周期波动紧密相连,两者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时滞,有时敏感,有时滞后,但是有规律可循。从1990年到1997年粮食消费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从1998年到2002年粮食零售价格呈一定幅度的下降,其波动的周期都是6年左右。1992年以前粮食消费价格受到计划控制,代表性不足,但从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的波动上看,也说明了这一现象。1979年我国首次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之后,1980—1985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逐年提高,连续上涨6年。从1986年到1991年之间,粮食收购价格除政策提价外,市场调节部分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没有大的回落,其间粮食价格处于平式调整,持续6年。因此可以得知,粮食价格波动的周期基本上是6年左右。

(4)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我国的粮食供给主要由当年粮食产量、库存减少量、粮食进口量组成,由于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动特征不一致且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所以粮食供求平衡在不同的时期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粮食价格波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从即期层面而言,当粮食交易过程中出现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时,由于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故粮食产量在即期内无法改变。而粮食的进口主要是在粮食交易的期货市场上来进行的,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周期比较长,在即期也难以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因此在即期要缩小或者消除粮食供需之间的缺口,只能通过调整粮食库存量来实现,释放粮食库存,实现粮食供求即时平衡。即期粮食的价格主要由粮食的需求决定,在即期粮食生产能力不会改变,粮食的进口量难以改变,只有通过释放粮食库存才能从数量和价格上调节供求之间的平衡。而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国际粮食市场来调整国内粮食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实现粮食供求的平衡。在此阶段,粮食价格不再完全由粮食的需求量决定,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可以使粮食供给量增加,从而可以由供需的市场关系来决定粮食价格。从长期层面来看,粮食生产也可以改变。国内粮食产量、库存释放量和粮食进口量都可以改变,通过对粮食供给的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实现预期的粮食供给与预期的粮食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而不是流通。此外,可以通过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政策,比如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增加粮食进口补贴、调整进口粮食来源结构等实现粮食的大量进口和供求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