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业的冲击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业的冲击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中国纺织业增速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纺织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和利用外部资源最集中的产业之一。这是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表明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在出口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中国纺织业不同类型企业反应各异。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百年罕见。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化程度高的中国纺织业难以独善其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中国纺织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增长下滑

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4.2%和7.38%,远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超过20%的增速(参见表4.1)。2008年到2009年2月棉、化纤纺织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2009年前5个月甚至是负增长(参见图4.1)。2009年2月是企业和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利润总额降幅达到了11.74%,之后行业形势逐步好转,到11月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14.12%,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

表4.12000~2009年纺织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造成中国纺织业增速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锐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因此而显著放缓。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际贸易规模急剧缩水。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8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纺织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和利用外部资源最集中的产业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的放缓程度就越严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基本如此。

二、纺织品出口短期出现负增长

自2000年以来,纺织品出口在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参见图4.2)。从月度数据看(参见图4.3),2009年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出口额均比2007年和2008年的出口额少,2010年的出口额回升。这是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表明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中,纺织服装业相当大比例的产品属于“产品内贸易”,实际上是产业内部跨国分工的体现,所以,当国际生产过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收缩时,中国的纺织品进出口就会十分敏感地表现出来。

图4.1 2008~2009年棉、化纤纺织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季度利润总额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图4.2 1992~2010年纺织品进出口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三、纺织业投资相对放缓,利用外资大幅下降

在外需下滑和国内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拉动工业增长的重任仍落在投资上。但从纺织业来看,2008年和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却低于往年水平。2008年,纺织业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低于2007年,2009年1~2月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我国4万亿元的财政支出计划和纺织业振兴规划实施过程中,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升,2010年增速回落到2007年水平(参见图4.4)。

图4.3 2007~2010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HS)月度出口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图4.4 2007~2010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速度月度数据

注:统计的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城关镇以上)范围内各种经济类型所有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从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来看(参见表4.2),外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较为严重。2009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来源构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均有所增加,但是利用外资额却大幅下降,为76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33%。这种情况与这一期间中国工业总体利用外资远低于国内贷款增长和自筹资金增长的水平相一致,反映出了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态势的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直接导致全球流量下降。尽管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境外投资者仍保持吸引力,且尚未发生外商大规模撤资的问题,但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利用外资持续下降使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面临着更多的制约。

表4.2 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四、各地区纺织业发展受影响程度不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受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产业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以内需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8.81%、18.17%、20.91%。利润总额增长率也是东部最低,中部其次,西部最高(参见表4.3)。2009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量增幅分别达到29.96%和21.16%,中部地区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总产量比重达到11.3%,比200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参见表4.4)。

表4.3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表4.4 2009年中国服装产量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http://news.ctei.gov.cn/209344.htm。

从各省市区2009年的服装增长态势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深降型”,如上海、浙江、北京、山东服装生产均为负增长。第二种是“保持型”,如广东和江苏增长率几乎为零。第三种是“独秀型”,如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河北、辽宁、河南、吉林和天津实现了较高速度增长(参见图4.5)。

图4.5 2009年1~9月服装生产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http://news.ctei.gov.cn/209344.htm。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后的两年,我国纺织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目前“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这表明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工业区域结构调整的进程。工业投资重心加快转移,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五、受冲击小于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

与金融危机对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较大冲击相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品服装受到的冲击较小。国际市场上服装、鞋类、箱包等需求刚性相对较强的最终消费品需求逐步企稳。据海关统计,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下降11%,鞋类产品出口下降2.3%,箱包出口下降7.3%,玩具下降17.1%,均低于同期出口总额下降21.1%的水平。而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严重受挫。2009年1~2月,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滑21.8%和24.6%,降幅均超过同期出口21.1%总额的下降幅度。

主要原因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在中国工业34个行业中是最高的,超过60%,远高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受到的冲击也更大(详见第六章分析)。

六、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冲击不同

在出口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中国纺织业不同类型企业反应各异。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对小型企业经营的影响要大于大中型企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大中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而小型企业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沿海地区倒闭的纺织企业大部分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要么为大中型企业代工或配套,要么直接出口。当大型企业遭遇困难时,那些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便失去生存依靠,而出口型企业则是在外部需求锐减之后遭遇了“断电效应”。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的结果显示,大型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之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品牌观念、营销意识差、管理手段单一,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很容易倒下。而另一些创新型小型企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很可能因产品销路和融资困难等原因而失去生存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纺织经济之所以出现如此剧烈的反应,与纺织业自身的发展不无关系。回顾纺织业的发展,如果排除人文因素,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顺应市场的体制和制度供给,在灵活的体制和宽松的制度环境下,市场走出了一条自我完善的道路,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为纺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也为纺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纺织业原有优势正在成为劣势,工业结构上的小型化,在市场经济初期和在卖方市场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工业结构小型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再加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企业的小型化也使纺织业整体创新能力相对低下,而这又进一步减缓了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情况下,纺织业发展模式的演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同时,经济的小型化虽然可以获得分工深化带来的市场效率,但也使纺织业具有了明显的低端化倾向,而大量群居的小型企业不仅没有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低水平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整个纺织服装业消化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纺织业的脆弱性。

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使中国纺织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造就了中国纺织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大量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扩张,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为当地消费者更多地超前消费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提供了信用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和依赖关系,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双方在危机中难免相互指责。在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动向中,“中国制造”仍将成为主要牺牲品。进入2009年,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前所未有、高度密集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我国刺激出口和拉动产业增长的政策一再为美国等国家所指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一些进口商甚至以“出口退税提高”为借口给我国出口企业施压,要求降低价格,致使出口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提高产业持续竞争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突破经济增长的结构锁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