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纺织服装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总产值占据较大比重,国有企业份额较少,服装、鞋、帽制造业国有企业的产值只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环节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是由“三资”企业贡献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实际的竞争力是脆弱的。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根据传统的产业组织的SCP范式,一个产业的发展绩效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行为,本节将从纺织产业的产业组织特点、进出口状况和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中国纺织产业在金融危机前后发展中的状况和问题。

一、中国纺织产业组织特点

(一)企业数量多、低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低

1.企业数量

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较多,2010年统计数据有5万多家,而且增长较快,从2000年起年增长率约在10%(如表5.11)。从企业数量多可以看出相对其他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进入相对较容易,纺织服装在品牌、质量、形式和颜色上不同,所以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是类似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纺织业2005年企业数量比2004年增加29.11%,增幅为历年来最大,这是由于2004年7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纺织工业投资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政府审批控制的淡出,使一批大型民营企业迅速增加,填补了市场产销缺口的空隙,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活力。

表5.11 纺织服装企业数量的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ito)是表示在某个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所拥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它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绝对集中度是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通常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市场的销售额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N代表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代表n家企业的销售额之和。

最早利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垄断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贝恩,他把产业按集中度指标分为六个等级,见表5.12。

表5.12 贝恩的市场集中度分类

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58-159。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学者对本国产业垄断竞争类型划分的具体标准不尽相同,但划分标准的依据与贝恩的大体一致。

表5.13 2006年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郑适.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监测与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5-112编制

表5.14 美国1967~1976年服装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资料来源:Jeffrey S. Arpan,Jose de la Torre,Brian Toyn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the U.S. Apparel Indus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1,Vol.12,No.3,pp. 49-64。

表5.13数据显示,除丝印染精加工行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CR8均处于20以下,属于原子型产业结构,企业数量极其多,不存在集中现象。从表5.14可看出,美国服装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在提高,中国的服装业的市场集中度甚至低于美国1967年的数据,说明在同一产业,与美国相比,中国服装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

(二)产权结构与地区结构

1.产权结构

从纺织服装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总产值占据较大比重,国有企业份额较少,服装、鞋、帽制造业国有企业的产值只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在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全行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的比重超过1/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全行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占有的比重超过了一半(参见表5.15)。民营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相当比重的民营企业是围绕“三资”企业的离岸工厂而设,比如,当地引入一家外资纺织服装企业,民营的染印厂、面料厂很快就在附近建立起来。因此,一旦一家外资企业逃离,一批民营企业就会应声倒下。所以,从国籍归属看,说“三资”企业占据了中国纺织业的1/3和服装业的1/2的比重还是保守的结论。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环节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是由“三资”企业贡献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实际的竞争力是脆弱的。

表5.15 2006年各类企业总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6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28-239。

2.地区结构

长期以来,纺织行业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2006年,东部地区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9.4%,其中五省一市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2%,固定资产占76.3%,利润占89.1%,企业数占78%,从业人员占70%,出口交货值占87%。中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9%,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4%,中部和西部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小,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缓慢,困难企业较多,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也逐步拉大,区域布局向东部地区集中。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东部纺织业长期以来均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纺织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009年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资产总计3 663.36亿元,占全国的85. 43%,利润总额208.64亿元,占全国的89.30%,产品销售收入4 788.64亿元,占全国的86.75%。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东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长期以来均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009年中国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最大的五个省份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五省的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资产总计2 361.25亿元,占全国的74.35%,利润总额59.58亿元,占全国的89.77%,产品销售收入2 516.89亿元,占全国的82. 84%(《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化学纤维制造行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三)企业的行为与产业绩效

1.产量和价格变化

中国纺织品数量(包括化学纤维产量、布产量)在2001~2008年间一直在增加(见图5.3),其中化学纤维数量的增加速度要快于棉花、纱和布的产量,但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几种产品的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棉花和化学纤维产量下降最明显。2010年化纤、纱和布的产量开始回升。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制造中心。在数量变化的同时,纺织品服装销售价格连年下降(参见附录),纺织、服装鞋帽的零售价格指数低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衣着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说在2009年呈现出量价齐跌的态势。

图5.3 2001~2010年纺织业产品产量变化

注:纱包括纯棉纱、棉混纺纱、纯化纤纱,不包括棉线、代用纤维纱和手工纺纱。布包括纯棉布、棉混纺布、纯化纤布,不包括代用纤维布、手工织布。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编制。

2.产业的绩效

从纺织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看(参见表5.16),国有纺织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纺织企业从2004年以来一直是上升的,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利润率也是上升的,这说明大中型企业利润率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统计数据,小企业利润率的变化不明显。

从不同子行业生产率情况看,在1994年实行市场经济以前,纺织服装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市场集中度高,生产率较高,1994年实行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多目标等弊病所造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的问题暴露出来,政府不再为之埋单,纺织服装企业效率下降,所有的子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下降,企业倒闭数量增加,就业人数下降。虽然纺织业的资本密集度高,但是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又称为人均增加值)在2000年以前却是最低的,从1995年起四个子行业的生产率开始逐年增加,化纤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其他三个子行业,2003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人均增加值为四个子行业中最低(参见图5.4)。但从利润率的变化看,目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利润率是四个子行业中最高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反而是四个子行业中最低的,这种生产率与利润率的背离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表5.16 2000~2009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图5.4 纺织服装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注:因无2004年数据,2004年数据为2003年数据和2005年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看,由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而且产品附加值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拼数量、竞压价、抢出口,其结果极易陷入“悲惨式增长”(iimmeseriaing growth)道路,或者,只能靠适度规模的生产和渐进性的创新才能获得微薄的收益。平均利润率最高的2006年,纺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95%,服装业为4.9%。

二、中国纺织产业进出口现状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本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额的比重。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2000年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10.3%,而截止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26.1%。中国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18.2%上升到2008年的33.2%(参见表5.17)。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角度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

表5.17 2000~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整理。

(二)进出口总量变化

由第四章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出口一直高速增长,自1994年以来,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除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口也缓慢增加,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比2008年下降,2010年开始上升(参见第四章图4. 2)。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向度比较高。

由图5.5可知,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高, 2000年在20%以上,2000年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但仍占据13%以上的大类商品比例。

(三)出口市场集中于几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香港。这5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3。然而,2005年情况稍有不同。由于配额取消,中国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增长加快,美国和欧盟也取代中国香港和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06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美国和欧盟的进口总额分别从2004年的12%和12%,增加到2006年的15.72%和15.61%,仍是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美、欧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出口到东盟和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份额增加,同比增加了26.30%和37.82%。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非洲、韩国、中国香港七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0%。2009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国,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9.48%,其次是到美国的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2.14%(参见图5.6)。这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纺织品服装消费数量大,更重要的原因,由以上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部分纺织服装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中国内地转移,带动了中国本土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加。这些可以从出口企业的类型中得到印证。

图5.5 2000~2009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第318页。

表5.18中,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占据了约1/3的比重,纺织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的比重最大,服装出口中民营企业占据的比重最大,但“三资”企业出口仍占有31.92%的份额,说明“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带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力量,一旦外资企业撤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将受到巨大影响,这说明直接用出口数据做出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出口多)如果扣除“三资”企业的贡献,将大打折扣。

图5.6 2009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别和地区

资源来源:根据《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第4页数据整理。

表5.18 2009年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该行业出口总额的比例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第4页数据整理。

(四)贸易方式变化

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近2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才真正决定了今后发展的潜力。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对外贸易数据来观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状况。中国的进出口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一般贸易,主要包括为了满足国内市场(投资市场或者消费市场)而产生的进口,以及以本地投入品为原材料的出口。

二是加工贸易,主要包括在国际组装和转包体系内用于在中国境内组装或者改装然后再出口的进口品,这些进口的投入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常都会享受关税优惠或者减免。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都不会进入中国本地的消费市场。加工贸易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指由外商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必要时提供设备,由中方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对方销售,中方收取工缴费,对方提供的作价设备价款,中方用工缴费偿还的交易形式。进料加工贸易指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的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者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的交易形式,包括出口加工区企业从境外进口的用于加工的料件以及加工后出口的成品。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其初始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指外商投资企业以投资总额内的资金(包括中方投资)所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其他物料指建厂(场)以及安装、加固机器所需材料),以及根据国家规定进口本企业自用合理数量的交通工具、生产用车辆和办公用品(设备)。这些进口物资通常也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

四是其他进出口,主要包括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其他境外捐赠物资、补偿贸易(由境外厂商提供或者利用境外出口信贷进口生产技术或者设备,由中方进行生产,以返销产品方式分期偿还对方技术、设备价款或者贷款本息的交易形式)、寄售代销贸易(指寄售人把货物运交事先约定的代销人,由代销人按照事先约定或者根据寄售代销协议规定的条件,在当地市场代为销售,所得货款扣除代销人的佣金和其他费用后,按照协议规定方式将余款付给寄售人的交易形式)、边境小额贸易、加工贸易进口设备(指加工贸易项下对方提供的机械设备,包括以工缴费或者差价偿还的及作价或者不作价设备)、对外承包工程货物、租赁贸易、出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免税外汇商品、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库转口货物、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等。

图5.7~5.8中,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纺织产业中,不论是从进口还是从出口的数据来看,加工贸易占全行业贸易的比重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方面,出口加工占纺织行业出口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34.92%下降到2006年的23.54%;进口方面,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从2002年的82.86%下降到64.97%,但是依然占据该行业进口量的绝大部分。

三、中国纺织产业竞争力变化

中国纺织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增加,量的增加是否伴随着质的改善呢? 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可以较清楚地表现产业发展质的变化。本书选用两个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变化。

图5.7 2002~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及其制品出口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相关数据计算并绘制。

图5.8 2002~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及其制品进口构成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定义为:(Ei-Ii)/(Ei+Ii)。其中Ei为产品的i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指数为负则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贸易竞争指数越接近1,则说明竞争力越强;反之,越接近-1,则说明竞争力越弱。所以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水平分工度指标”,表明各类产品的国际分工状况。

根据表5.19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2000~2009年间,我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114上升到2009年的0.620,上升幅度较大,也表明我国纺织品属于出口主导型,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是,从表5.19也可以看出,印度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高于我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也就是说,就贸易竞争指数这一指标而言,印度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要高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从整体上看,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速高于纺织品的进口增速,因此我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还将持续增加。印度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则呈现下降的态势,从2000年的0.825下降至2007年的0.632,可以明显地看出印度纺织品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表5.19 2000~2009年中国与印度纺织品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计算,www.wto.org。

表5.202004~2007年世界主要服装贸易国和地区服装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计算,www.wto.org。

根据表5.2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4~2007年我国服装出口的贸易竞争指数均接近1,竞争力较强,并且有上升的趋势,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等,服装的贸易竞争指数也较高。而美国、欧盟在服装贸易上则存在较大的逆差,服装贸易竞争指数均小于0,服装贸易主要依靠进口,竞争弱势明显。

从以上两张表的数据看出贸易竞争指数均为正值,且逐年增加,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生产效率较高。

(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考察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各个子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中分别扮演着何种角色。这里我们将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

RCA是由Balassa(1965)提出的,是国际分工领域最常用的衡量指标。Balassa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大于世界市场中该产品出口额与所有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那么就说明该国在这一行业(产品)具有专业化所带来的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代表国家,j代表产品,w代表全世界。根据该公式,这一指数的取值范围在零和无穷大之间。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介于1.25~2.25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介于0.8~1.25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表5.21 中国1980年、1990年、2000年纺织服装RCA比较

资料来源:吴宗杰.中日韩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3。

从表5.21中可看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比较优势均大于2.5,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是纺织品的RCA指数在下降,服装的RCA指数在上升。

表5.22 2001~2007年各国纺织品出口RCA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整理,www.wto.org。

从表5.22各国纺织品出口的RCA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RCA数值均大于2.5,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2000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RCA数值比较平稳,呈现微小的上升趋势,2008年中国纺织品的RCA是2.9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纺织品的RCA数值则小于0.8,说明它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较弱。但是,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这些发展中国家纺织品的RCA数值远远高于我国,尤其是巴基斯坦,竞争优势明显。

表5.23 2000~2007年各国服装出口RCA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整理,www.wto.org。

而服装的RCA值从2000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参见表5.23), 2008年中国服装的RCA为3.73,虽然数值大于2.5,但是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竞争力在减弱。同时,发达国家在服装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较弱,如美国、欧盟等,RCA均低于0.8,而韩国则从2001年的0.88跌落至2007年的0.20。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RCA值较高,竞争力较强。

表5.24 纺织服装子行业2001~2005年RCA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周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在构成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这一大行业的14个小行业中(参见表5.24),只有化纤长丝及织品、特种织物花边、涂层布及工业用布以及针织布这四个行业近几年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其他大部分子行业都处在竞争优势下降的阶段当中。特别是中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丝及丝绸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已经从2001年的8.6下降到2005年的5.7。综上所述,从RCA值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竞争力已经开始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