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传统增长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传统增长模式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传统增长模式(一)打破“中美恐怖平衡”从20世纪末到2008年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经济上一直维持着“经贸恐怖平衡”,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态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传统增长模式

(一)打破“中美恐怖平衡”

从20世纪末到2008年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经济上一直维持着“经贸恐怖平衡”,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态势。首先,美国是中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而中国是美国消费品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中国对美出口从1994年的214.6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23.8万美元,增长了约11倍;2012年上半年,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中国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了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因此,中国是美国主要的资金来源地,而资金是美国政府和企业融资不可缺少的要素。这种特殊的平衡关系被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称作“金融恐怖平衡”,后者还将这种平衡关系与冷战期间美苏的核平衡相提并论。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国在核问题上的高度理智,因此从未发生彼此使用核武器摧毁对方的事情;而多年来,中美之间的经贸依存度和互补性不断增强,两国成为密切的利益相关者。但这种“恐怖平衡”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被打破。

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吸引世界资本,由此美联储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持续降息并维持低利率,次级贷款规模不断膨胀,金融机构的资金高杠杆操作和违约率大增的情况加剧。2007年,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发了一场被称为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美国开始将不良资产部分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由此这场金融风暴随着美元的国际影响力而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从而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渗透,美元的贬值导致中国的巨额美元储备资产贬值,同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度下滑,中美之间长期保持的“恐怖平衡”因此而被打破和瓦解,并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格局。

(二)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美元贬值使得中国对美出口剧减。从2008年11月开始,我国出口数据呈现下滑态势。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23.8万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2208.0万美元,降幅为12.5%;中国对外总出口额于2009年2月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648.7亿美元,历年一至当月累计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于2009年1月至11月期间处于负增长的态势(见图2.1);我国对美国和欧盟这两大主要出口国的历年一至当月累计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从2007年2月开始一直呈现下滑态势,并于2009年1月开始降至负值(对美出口-9.8%,对欧盟出口-17.4%),且在2009年全年在负增长率上徘徊,2010年1月开始由于经济的逐渐转暖而走出负增长泥潭(见图2.1)。由此导致对微观经济的影响是,中国近7万家主要以对美出口为生的中小企业倒闭,沿海地区(包括上海)的大量劳动力失业。其次,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损失。在中国目前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中,有70%是美元资产;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再次,中国投资雷曼的债券和贷款全部损失,投资“两房”4000多亿美元的债券被深度套牢而暂时失去流动性

img2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图2.1 2007—2012年中国月度累计出口总额及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

中国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机遇。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劳动力资本的重新配置,美国的高端劳动力(特别是金融人才)不断向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回流,这使得中国有机会充分利用美国高端劳动力资源,从而为经济效率转型提供人力资本基础。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公司Dice Holdings旗下的子公司eFinancial Careers主要针对金融高端人才招聘,从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共收到18050份在线申请表,表示出对中国职位的兴趣;而智联招聘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其2010年在线职位数量同比增加幅度达到了15%。

第二,中国可借助美元贬值、出口下降的倒逼机制,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产业升级,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向更加可持续的内需型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服务型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调整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形成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等。

第三,中国可借助世界经济整体不稳定与中国经济相对稳定的对比态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美元控制世界结算货币、贮备货币以及投资货币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缺乏机遇和空间;但是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以及欧元对美元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逐渐增多、空间逐渐拓宽。

第四,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国外金融机构的不景气和国内金融机构的相对稳定使得后者向外拓展的机遇来临。2008年中国收购了南非最大的商业银行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标准银行第一大股东;中国银行入股美洲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收购曼谷ACL银行97.24%的股权。中国企业“走出去”向外投资和收购资源的机遇比以往更多、相对更容易;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

(三)对上海经济效率转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上海经济效率转型带了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上海的劳动力就业减少。仅2008年就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2008年10月份后,上海劳动力市场逐月实际增加的就业人数都明显少于上年同期水平,大约每月减少2万人左右。[2]

其次,有关机构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发现,受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以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上海外贸行业所面临的利润下降、出口难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上海本来就由于商务成本过高、企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因素而导致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余的相对高附加值产业也出现业绩大幅度下滑、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2008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明显放缓,外需紧缩对上海市出口带来较大影响;根据上海海关统计,上海关区一至当月累计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1月开始下降为-1.6%(对美出口下降至-12.7%,对欧盟出口下降至-13.4%),并在2009年全年都维持在负值,2010年后随着经济的企稳而逐步回升(图2.2)。

img3

资料来源:上海海关。

图2.2 2008—2012年上海关区月度累计出口总额及对美国、欧盟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

最后,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7年之前,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保持在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8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只有7.2%,低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2009年季度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了12%,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了15%(杨雄,2009)。

但同时,上海也迎来了海外高端人才和国际资本回流的战略机遇。由于美国金融机构的利润下降和不断裁员,我国沿海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吸引了许多来自美国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经济效率的提升贡献了力量。国际资本也将不断向经济稳健的上海回流,为上海经济效率转型提供了资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