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奋进的历程

奋进的历程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输入,淄博现代工业开始起步。这一时期,淄博市工业经历了两个大的转变。到新中国成立前,淄博市仅有工业企业463个,年工业总产值6106万元,占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6.51%,而在工业产值中,煤炭工业的比重占42.76%。“一五”时期建成78个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市建厂最多的时期。在这个大环境下,淄博市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冶金工业给予了空前多的投入。

淄博工业的渊源和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当时就掌握了先进的冶铁和冷兵器制造技术,临淄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聚集地和全国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等手工业发展中心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诞生于此。明清时期,周村已是“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成为当时中国丝绸最大的供货地和外销地。博山“陶者以千数”,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以“瓷城”遐迩闻名,同时,因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淄博的自然资源被帝国主义列强大量掠夺,淄博现代工业在夹缝中艰难起步,资源型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以中德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德华矿物公司1904年建立淄川炭矿为开端,帝国主义逐步加紧对淄博自然资源的掠夺。根据有关数据统计,1906—1914年,德国掠走淄博煤炭186.8万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淄博的矿产资源开发权转让给日本。1942年,日本一年就从淄博掠走原煤408.2万吨。期间惘然不顾中国矿工生命安全,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北大井惨案,536名矿工罹难。1898—1945年,德日帝国在淄博掠夺铁矿资源达47年之久,并相继开办耐火材料厂和华北轻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南定工场。

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输入,淄博现代工业开始起步。淄博各民营煤矿普遍应用蒸汽动力机器,煤炭产量大幅提高,占到全省的60%以上。1906年,德国人建起淄博第一个电厂——淄川炭矿电气厂,博山率先办起民营博山电灯公司,周村同丰缫丝公司建起发电所,民族电气事业开始兴起,淄博在1937年共有发电机25台,总容量1.51万千瓦。1904年,博山玻璃公司成立,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被誉为中国新法制造玻璃之始。1905年,兴办博山下河工艺传习所,工匠逐渐回流,带动了陶瓷行业复兴。

1904年,胶济铁路及张博支线全线贯通,清政府辟周村为商埠,淄博工商贸易开始活跃,谦祥益绸布庄、东来升绸布庄、大富洋行等一批老字号逐渐兴起,淄博成为省内最大的蚕丝绸集散地和原产地,传统手工业逐步发展壮大。上世纪30年代,周村漂染业居山东之冠。

淄博解放初期,山东新华制药厂由胶东迁来张店,山东人民政府工矿部化学总厂在博山开工建设,第一家机械化国营纺织鲁新纱厂正式投产,山东机器厂、淄博矿务局、博山电机厂相继建成,为淄博工业恢复重建注入了新的力量。

这一时期,淄博市工业经历了两个大的转变。一是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二是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向工厂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到新中国成立前,淄博市仅有工业企业463个,年工业总产值6106万元,占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6.51%,而在工业产值中,煤炭工业的比重占42.76%。当时,淄博市不仅工业基础薄弱,内部结构不合理,而且设备简陋,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单调,档次低,产业结构处于畸形状态,没有合理的发展。

由于长期战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整体处于严重凋敝状态,主要工业生产能力集中于采掘产品和消费市场服务的生活资料;工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很低;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严重缺乏。淄博市从1950—1952年,首先对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改造。煤炭采矿业得到优先发展,到1952年全市乡办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416万元,其中煤炭工业产值占64.82%,煤炭工业比1949年增长了1.01倍。恢复时期的工业发展并不仅仅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国家订货”等对民族资本大力扶持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3年开始到 1957年,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国家充分利用了淄博市较好的资源组合条件,对淄博市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和重点开发。此间,全市共完成基建投资2.2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95.6% 。“一五”时期建成78个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市建厂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投入使淄博市乡办以上工业产值在1957年迅速升至3.2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9%。工业经济结构也迅速发生变化,煤炭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在1957年降至26.4%,其他主要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冶金20%,机械7.6%,纺织10%,建材9%;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52年的57.4:42.6变为29.6:70.4;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9.5%上升到70%。“一五”时期的建设为淄博市工业结构奠定一个基本的框架,全市初步奠定了以能源和冶金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经济结构,淄博市由落后的农业区跃变为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一大批重要基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产业间相互依存度的不断增强,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由此得以初步建立。

在“二五”开始的1958年,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以“大炼钢铁”为主要内容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在这个大环境下,淄博市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冶金工业给予了空前多的投入。1958—1960年的3年间,冶金工业的投入达15374万元,占同期全部工业投资的43.17%,冶金工业出现了畸形发展。1960年,冶金工业产值2.15亿元,比1957年增长2.5倍,其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1.82%。1961年,产值又降至1.16亿元,直到1966年才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在“大跃进”的推动下,形成一种高投入下带有浮夸成分的高速增长。从工业发展速度上看,1958年比1957年增长78.26%,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50.05%,1960年又比1959年增长14%,196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86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2.05倍,达到“二五”时期的顶峰。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高速度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从1960年开始,工业生产不得不进行压缩,工业生产随之出现了大幅度滑坡。“二五”的最后一年(1962年)的工业总产值仅为4.53亿元,只及1960年的44.61%。以后通过3年的全面经济调整,1965年工业总产值为7.01亿元,为1960年的71.09%,但比1957年翻了一番。这一时期的调整,基本理顺了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化工、建材、食品等行业1965年的产值比1960年翻一番。轻重工业之比由1960年的22.68:77.32变为35.26:64.74。由于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和以政治热情代替经济规律形成经济大起大落。

1965年,经过调整后的国民经济呈现良性发展,可是出于“战争不可避免”的形式估计,使工业化完全脱离经济规律,生产力布局服从于“进山、分散、经洞”原则,远离大城市,完全不顾及资源供给,形成了目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关联度不高的弊端。

1966—1976年,在这一时期,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和冲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但由于国家计划和淄博市工业基础及党政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努力,就总体而言淄博市工业在这十年间仍然是一个上升和发展的趋势。由于在现在的临淄发现了大武水源地,从1966年开始,国家在淄博市投巨资兴建了齐鲁石油化学工业公司,为淄博市经济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淄博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淄博市的煤、铝、铁等矿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因受资源储量的限制,生产趋于稳定。因此,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增长势头减弱,而电力工业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发展步伐,1976年发电量38.76亿度。这一时期,医药、电子、丝绸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1966—1976年的十年间,淄博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95%;工业内部发生巨大变化,石油化学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44.92%,机械工业占13.26%,冶金工业占10.31%,电力工业占9.28%,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35.26:64.74变为1976年的17.02:82.96,淄博市重化工业城市的特色愈加突出。

在这一时期,淄博工业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第一个大型氧化铝生产基地——山东铝厂第一期工程建成,中共中央办公厅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发来贺信,周总理发来贺电。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山东铝厂、张店砂轮厂等企业视察。同期,淄博市工业企业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00立升搪玻璃反应罐、第一台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的汽车电机、国内第一支机制硅碳棒、国内第一条棕刚玉加工联动线、国内第一台1100千瓦倾倒炉、国内第一个人工喉、省内第一台自制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氧化铝生产技术研究的厂办研究所,建成国内第一座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建成全国第一家磨料出口企业山东金刚砂厂。博山电机厂、博山真空泵厂、昆仑瓷厂、省生建八三厂、淄博电热电器厂、淄博无线电二厂、博山灯泡厂等为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潜艇下海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表彰。

这一时期淄博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至60年代末,淄博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4,工业产值列全省第二位,用电量居全省第一位。70年代,煤炭、铁矿石、铝等工业品的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1/4、1/2和100%。

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乐章,开启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淄博工业的历史画卷也由此翻开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为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淄博工业的基础日益强化。

全市企业股份制改革开全国之先河,迈出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第一步。1984年,周村镇长行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被中央部委誉为全国股份制改革的先行者。1988年,周村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拉开了淄博市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的序幕。同年,山东农药厂和中国第四砂轮厂分别改组为股份公司,并作为全国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984年,博山电机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1986年,全市企业开始推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中心环节的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其后,全市所有企业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经济责任制,部分企业试行了租赁制和股份制,企业兼并开始出现。

1992年,国内第一家公司型封闭式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获批设立,总规模3亿元人民币。1993年,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成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交易技术最先进、管理最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先后有56家企业挂牌交易,注册股民50万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淄博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85年,中共淄博市委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把发展乡镇企业摆到战略地位,提出对城乡经济实行“挂、网、联”,乡镇企业工业产值五年内翻两番的目标,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淄博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市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鲁泰、华辰等一大批企业实行了合资合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带给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加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爆发,淄博工业进入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全力以赴抓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为步入新世纪后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2年,乘邓小平南方讲话的东风,淄博工业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1994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在全市铺开公司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在20户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2户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组试点。1997年11月,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化纤总厂和淄博石油化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企业兼并案。到2010年底,实施企业兼并、破产、收购400余户,涉及资产总额300多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10万多产业工人下岗,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重中之重。1996年,淄博市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1996—1999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累计安置下岗职工10.6万人,年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70%以上的破产企业职工实现重新上岗,再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5—1996年,四砂股份、山东农药、华光陶瓷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新华制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此为开端,淄博工业加快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

1998年,实施抓大放小、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财税体制、企业内部改革等“四大改革”举措,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区县板块经济奠定了基础。

1999年,创立淄博工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运营市属15户企业的国有资产,期间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四砂股份的风险,组织实施兰雁、工陶、凤阳、华辰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整体改制。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实施“结构优化战略”。2000年,明确了“三个层次、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主线,并开始以“三○”工程为载体,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同时,清理整顿了农村基金会,按照国家要求,稳妥关闭了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

1992年,国务院批准淄博市为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同年,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大规模展开,至1999年底,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723个,合同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先后与日本旭硝子、韩国三星、美国派瑞格等世界五百强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推进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体发展战略不断深化。2002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体目标。2007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的工作指导方针。随后进一步提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十条意见,统一全市上下的认识,明确工业经济发展方向。2008年,提出加快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总体战略目标。2009年,市委提出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突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总体工作思路。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对东岳集团、新华医疗器械集团等企业进行了视察,并对淄博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从2003年起,全面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二次改制”。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经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最大限度退出。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形成了“市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三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系。对大成集团实施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并启动委派财务总监、年薪制、期股制试点。

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扎实有效。2004年,开始实施“双百工程”,“十一五”实施“5年1500亿”技改计划,提高了传统行业的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2009年,启动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2011年,启动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全面展开。从2002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四宝山地区水泥企业43条生产线进行了搬迁改造。2008年,启动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布局调整,对南部建材区进行综合整治,对张钢和焦化煤气厂先后搬迁,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初见成效,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聚集度大幅提升。

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个亮点”日益凸显。组织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涌现出一批起点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全氟离子膜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成功实现产业化。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开展“三强竞赛”活动,突出抓好“四个一批”,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04年开始,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引进了西门子、西铁城、中化集团、山钢集团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同时,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大力推动跨国经营,淄博工业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全面打响。2005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30亿元,整治污染企业4800多家,新上治污设施680多台套,全市8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整体水环境恢复到1985年以前水平。2006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和处罚力度,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顶格处罚。2007年,山东省“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第一爆”,三台5万千瓦机组在华能白杨河电厂实施爆破拆除。2008年,提出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目标。2009年,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2×300兆瓦机组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淄博市提前一年半在全省率先完成“上大压小”任务。“十一五”期间,淘汰所有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淘汰小化工、小钢铁、小造纸等“土小”企业3800余家。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先后在宁夏、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飞地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搭建起了凝聚全国乃至国际创新人才资源的新平台。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对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国家名牌产品奖励制度。2004年,淄博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名城”。2009年,淄博市被授予“淄博陶瓷·当代国窑”,陶瓷地域品牌全面叫响,“中国陶瓷名城”的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淄博市被授予“新材料名都”称号。

县域经济快速崛起。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突出发展中心城区,支持临淄、桓台、高新区率先发展,促进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科学发展,支持沂源、高青突破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区县竞相发展格局。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桓台县4个区县列入省30强区县。桓台县由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强县,连续10年入选全国百强县。沂源县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省1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发展成为全省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份之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县份,打造出典型的“沂源现象”。2009年,高青县被划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沂源县享受中部地区国家投资政策,淄川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领导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历届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具有淄博特色的发展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淄博作为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面对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巨大压力,面对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集中爆发,面对企业破产重组和职工下岗再就业等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破难,稳妥推进,有效破解一个个难题,化解一个个矛盾,使淄博工业涅 重生。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坚持三个突出”的总体工作思路,推动并基本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的淄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历史。淄博现代工业在中华民族遭遇多重压迫下艰难起步,在勤劳勇敢的淄博人民手中逐渐积累,逐步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以当家作主的豪迈情怀,勇做时代发展先锋,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取得了一个个骄人成就,为支援国家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大量的税收财富。在共和国历史上,淄博工业写下了饱蘸深情、雄浑庄重的一笔,淄博人民留下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全市工业战线干部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史。淄博工业拥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们的青春奉献于企业,心血渗透于企业,理想融合于企业。淄博工业拥有一支勤劳聪慧,甘于奉献的产业大军。他们以主人翁的苦干实干精神,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建成了大批重点工程,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淄博的产业工人承受了剧烈的改革阵痛,承担了沉重的改革成本,挺过了艰难的深层次矛盾爆发期。在实践中,他们努力提高能力素质,成为提升淄博工业档次,重塑淄博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淄博工业拥有一支刻苦钻研,成果丰硕的科技人才队伍。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淄博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刻苦攻关,为淄博工业贡献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创造出无数个荣誉和第一,推动了老工业城市转型,推动了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百年风雨,百年奋斗。淄博工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回首淄博工业走过的历程,我们自豪地看到:

淄博工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综合实力。淄博工业连续实现新跨越,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工业产值过百亿用了39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2年,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1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用了41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2年,从千亿到万亿用了9年。利税过50亿用了49年,从50亿到百亿用了5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8年。淄博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生产基地和建材主产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东岳2000吨离子膜、鲁泰6万锭卡磨纺等一批新产品、新工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绿色制冷剂等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位,氧化铝、解热镇痛药产量居全国首位,聚氯乙烯、化学品氧化铝、特种装饰纸、牛仔布、黄原胶、头孢类原料药、陶瓷新材料等近90种产品在全国居前3位。全市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户,过50亿元的企业18户,过10亿元的企业77户,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创建了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色织布产业基地。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齐鲁化工区、博山经济开发区、沂源经济开发区等被授予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了集成电路、IGBT等完整产业链条,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淄博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48位。日本知名新闻媒体将淄博市投资环境列为全国第18名。

淄博已经初步建立起新型工业化体系。工业门类涉及35个行业,化工、建材、冶金、机械等支柱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以上。传统工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以上,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24.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15%。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和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产值2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

淄博工业内涵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73家,其中国家级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2家,所有大型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研发机构,中小型企业大多都有稳固的技术依托。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以上。品牌经济带动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80件,中国名牌30个,山东名牌143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两化融合”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达到28%。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能耗总量以年均8.17%的增长速度支撑了GDP年均14.33%的增长,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3.0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9.06%和27.31%,工业连续十余年实现增产不增水,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

淄博工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全面提速。与1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7.2亿美元,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十几家发展到1000多家,出口产品由以原料型产品为主发展到9大类近1200余种。截止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达到203个,2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淄博市投资。4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到10多个国家地区投资。宏达矿业收购秘鲁邦沟铁矿等一批购买国外矿产资源项目扎实推进,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淄博工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显著提高。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淄博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作,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多个层级为主导的现代物流框架初步形成,物流业规模跃居全省第四位,现代物流“旱码头”雏形基本形成。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金融机构达到5大类13家,有22家上市公司、24支股票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三位。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逐步成为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已达36家,其中市外企业6家。以商赢网、卓创资讯为龙头的信息服务业跨越发展。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30处,年成交额达550亿元,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31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大幅提高,全市7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非农产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效果初显。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衔接更加紧密,12个省级以上园区既是产业隆起带,也是城区延伸带。城乡统筹为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发展又加快推动镇域经济不断实现新跨越。截至2010年,全市拥有经济强乡镇28个,其中工业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4个,过20亿元的10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