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对组织中的冲突管理者处理办法

面对组织中的冲突管理者处理办法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沟通不良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冲突或很少有冲突,任何事情都意见一致,这个组织必将非常冷漠、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当组织缺乏冲突时,管理者应细心地寻找原因,问问自己是否过于看重决策的“意见一致”?日常工作中,上级不可越级指挥,但可越级调查;下级不可越级请示,但可越级投诉。

第三节 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起源

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人与人之间在利益、观点、掌握的信息或对事件的理解上都可能存在差异,有差异就可能引起冲突。不管这种差异是否真实存在,只要一方感觉到有差异就会发生冲突。冲突的形式可以从最温和最微妙的抵触到最激烈的罢工、骚乱和战争。

人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

(一)沟通差异

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语义困难、误解及沟通过程中噪声的干扰都可能造成人们之间意见不一致。沟通不良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二)结构差异

管理中经常发生的冲突绝大多数是由组织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分工造成组织结构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系统、各层次、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分化。组织愈庞大、愈复杂,组织分化愈细密、组织整合愈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人们之间在计划目标、实施方法、绩效评价、资源分配、劳动报酬、奖惩等许多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看法,这种差异是由组织结构本身造成的。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和荣誉许多人都会理直气壮地与其他单位甚至上级组织发生冲突。不少管理者,甚至把挑起这种冲突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或作为建立自己威望的手段。

(三)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阅历、修养,塑造了每个人各不相同的性格价值观和作风。人们之间这种个体差异往往造成了合作和沟通的困难从而成为某些冲突的根源。

二、冲突处理

传统观点往往只看到冲突的消极影响,把冲突当作组织内部矛盾、斗争、不团结的征兆。因而管理者总是极力消除、回避或掩饰冲突。事实上,由于沟通差异、结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一切组织之中。我们不仅应当承认冲突是正常现象,而且要看到冲突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冲突或很少有冲突,任何事情都意见一致,这个组织必将非常冷漠、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当然冲突过多过激也会造成混乱、涣散、分裂和无政府状态。

所以组织应保持适度的冲突,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创新、努力进取的风气,组织就会出现人人心情舒畅、奋发向上的局面,组织就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管理者冲突处理的使命。

当组织缺乏冲突时,管理者应细心地寻找原因,问问自己是否过于看重决策的“意见一致”?是否过分强调“团结、友谊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是否处理问题过于“中庸”?在用人、奖励、惩罚时,是否过于关注不同意见?或者你是否走到另一极,过于独断专行?是否压制打击过批评者?或者对不同意见者态度过于严厉?最后,你要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被“点头称是的人们”所包围?为了促进冲突,管理者除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外,还要有意识地鼓励、支持、任用和晋升持不同意见的人。有时为了引起冲突听到不同意见可有意散布一点“小道消息”作为探测气球、问路之石,也可通过引进外人、调整机构等方法改变组织的现状。

缺乏冲突时,希望有冲突,真有冲突时,又有可能害怕冲突,“叶公好龙”是许多管理者的通病。处理冲突实际上是一种艺术。

1.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管理者可能面临许多冲突。其中,有些冲突非常琐碎,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去处理;有些冲突虽很重要但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不宜插手;有些冲突难度很大,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未必有好的回报,不要轻易介入。管理者应当选择处理那些群众关心、影响面大、对推进工作、打开局面、增强凝聚力、建设组织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其他冲突均可尽量回避,事事时时都冲到第一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管理者。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卷入了冲突?冲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差异在哪里?双方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价值观、经历和资源因素如何?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不仅了解公开的表层的冲突原因,还要深入了解深层的、没有说出来的原因。冲突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原因作用的强度。

4.妥善地选择处理办法。通常的处理办法有五种: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当冲突无关紧要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极为激动,需要时间恢复平静时,可采用回避策略;当维持和谐关系十分重要时,可采用迁就策略;当必须对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时,可采用强制策略,用行政命令方式牺牲某一方利益处理后,再慢慢做安抚工作;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需采取权宜之计时,只好双方都作出一些让步,实现妥协;当事件重大,双方不可能妥协时,经过开诚布公的谈判,走向对双方均有利的合作。

三、谈判

谈判是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这种目标可能是为了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也可能是为了实现某种战略或策略的合作;可能是为了争取某种待遇或地位,也可能是为了减税或贷款;可能是为了弥合相互的分歧而走向联合,也可能是为了明确各自的权益而走向独立。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经济,一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一切有意义的经济关系都要通过谈判来建立。管理者总是面对无数的谈判对手。

优秀的管理者通常是这样进行重要的谈判的:

(1)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抛弃历史和感情上的纠葛,理性地判别信息、依据的真伪,分析事件的是非曲直,分析双方未来的得失。

(2)理解你的谈判对手。他的制约因素是什么?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的战略是什么?他的兴奋点和抑制点在哪里?

(3)抱着诚意开始谈判。态度不卑不亢,条件合情合理,提法易于接受,必要时可以主动作出让步(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让步),尽可能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4)坚定与灵活相结合。对自己目标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对双方最初的意见(如报价)不必太在意,那多半只是一种试探,有极大的伸缩余地。当陷入僵局时,应采取暂停、冷处理后再谈,或争取第三方调停,尽可能避免破裂。

读书提示:

1.《管理学》(第十版)第19章,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2.《管理学》(第七版)第15章,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第22章,pp.611—628,W·H·纽曼,小C·E·萨默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区分沟通的类别,解释企业中的沟通网络。

3.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

第四篇案例:“闲可钓鱼”与“无暇吃鱼”[1]

一、“闲可钓鱼”的王业震

新港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属下一家较为大型的企业,1982年11月,46岁的高级工程师王业震出任该厂厂长。当时有职工6500人,固定资产1.2亿元。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借鉴日本三井造船、大阪造船等企业的经验,锐意改革。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设两大系统:直线指挥系统和职能系统。日常工作中,上级不可越级指挥,但可越级调查;下级不可越级请示,但可越级投诉。明确每个人只有一个直接上级,而每个上级直接管辖的下属为3~9人。归厂长王业震本人直接领导的只有9人。此外,专设3个“厂长信箱”,随时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一次,某车间工人来信反映某代理工段长不称职,王业震于第二天收阅后批转有关部门查处,经调查属实后随即作人事调整,前后仅5天时间。

“一个厂长不时时想到为工人服务,就没有资格当厂长。”一次,香港和美国的两艘货轮在渤海湾相撞,由该厂承担抢修业务。在夜以继日的抢修中,王厂长让后勤部门把馒头、香肠、鸡蛋送到现场。任务提前完成后,盈利80万元。王业震和厂领导班子决定破例发给参加抢修的职工加班费和误餐补助费8600元。

新领导班子对会议作了改革。全厂必须召开的15个例会,时间、地点、出席人员都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一般会议不超过2小时,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王本人每周仅召集2次会:厂长办公会和总调度会。

王业震基本上按时上下班,很少加班加点。每逢出差外出,他就委托一位副厂长代行职权。厂里曾经委派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去日本监造主机,行前又明确授权让他一并购买主机控制台用的配件。那人到日本后,却接连就价格、手续、归期等事项挂国际长途电话向厂里请示。王业震的答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是厂里的全权代表,可以做主,不要遇事请示,那里的事你相机定夺嘛。今后再挂电话来,电话费由你自己付。

仅仅一年光景,新班子和王业震初试锋芒即见成效。1983年,新港船厂造船4艘、修船137艘,工业总产值、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增长25.6%、116%和20%。

二、无暇吃鱼的步鑫生

海盐衬衫总厂坐落在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该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红星成衣社,一个仅有30多名职工的合作社性质的小厂。自1976年起,该厂由门市加工为主的综合性服装加工转为专业生产衬衫。此后,陆续开发出了双燕牌男女衬衫、三毛牌儿童衬衫和唐人牌高级衬衫等产品。到1983年,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7万元,600多名职工,当年工业总产值1028万元,实现利润52.8万元。步鑫生名闻遐迩。

成功容易却艰辛。步鑫生为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操心,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他性喜吃鱼,却忙得连吃鱼也顾不上了。有一次,食堂里没有别的菜,只有鱼。鱼颇鲜美,正合口味,可是他只吃了几口,因为太费时间,张口将未及咀嚼的鱼连肉带刺吐了出来,三口两口扒饭下肚,急匆匆地走了。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从不午睡,每次出差,都是利用旅途小憩,到达目的地立即投入工作。

步鑫生常对厂里职工说:“上班要拿出打老虎的劲头。慢吞吞,磨蹭蹭,办不好工厂,干不成事业。”他主持制订的本厂劳动管理制度规定:不准迟到早退,违者重罚。有位副厂长从外地出差回来,第二天上班迟到了3分钟,也被按规定扣发工资。以1983年计,全厂迟到者仅34人次。步本人开会、办事分秒必争,今天要办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在他的带动下,全厂上下形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只要厂内广播一通知开会,两分钟内,全厂30名中层以下干部凡是在厂的全都能到齐。开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进入1984年,一阵风在中国刮起了“西装热”。步鑫生先是不为所动,继而办起了一个领带车间,最后终于作出了兴办西装分厂的决策。在与上级主管部门来人的一次谈话中,前后不过2小时,步鑫生作出了这一重大决策。副厂长小沈闻讯提出异议:“不能这样匆忙决定,得搞出一个可行性研究方案。”然而,这一意见被步厂长一句“你懂什么,老三老四”否定了。一份年产8万套西装、18万美元的估算和外汇额度的申请报告送到了省主管部门,在那里又加大了倍数,8万套成了30万套,18万美元成了80万美元,层层报批、核准,6000平方米西装大楼迅速进入施工,耗资200万元。

无奈好景不长。宏观经济过热急剧降温,银根紧缩,国家开始压缩基建规模。海盐厂的西装大楼被迫停工。与此同时,市场上一度十分抢手的西装也出现了滞销迹象。步鑫生是靠衬衫起家的,年产120万件的产量和“唐人”、“三毛”、“双燕”三大牌号的衬衫令他引为自豪。但代表本厂水平的“唐人”牌高级衬衫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落选了。

1985年入秋,步鑫生被选送浙江大学管理专业深造。他并不因此而稍有解脱,企业严峻的经营状况令他放心不下。他频频奔波于厂校两地,在厂的日子远多于在校。半年之后,他退学回厂,决心以3年时间挽回企业的颓势。

仍然是精明强干的步鑫生,他的助手多数也很能干,只是当他从早到晚忙着处理厂里的大事小事时,他的助手似乎插不上手。步鑫生备尝创业的艰辛,终因企业濒临于破产窘境而被免去厂长之职。

“我没有预感到会有这个结局”,步鑫生这样说。他进而补充了一句:“我是全心全意扑在事业上的。”副厂长小刘也不讳言:“到现在为止,我敢说步鑫生仍是厂里工作热情最高的人。”

思考题:

1.同为一厂之长,为什么王、步两人忙闲如此悬殊?试从领导方式和管理措施上分析原因。

2.作为厂长或经理,“从早忙到晚”意味着什么?试评述其得与失。

3.致使组织中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时间经常被无效利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注释】

[1]改编自徐二明主编,《管理学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