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利用宁波独特的地理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格局,进一步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这一问题得深人探讨与研究。首先,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挖掘宁波本土文化资源,传播宁波文化,提升宁波的国际化形象。其次,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开拓文化产品或服务市场,促进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最后,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树立并打造宁波

牟微微 刘宇宁[1]

摘 要:本文对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方法和模式作了探讨,简要地介绍了各式各样的宁波文化,总结了宁波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宁波文化“走出去”的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 宁波文化产业 “走出去” “宁波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人、发展空间更广阔,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它是连接亚非欧国家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方与西方展开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加强沿线地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挖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与消费,创造需求与就业,增进沿线人民的文化交流,实现沿线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我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加强与各国合作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同时,这也将极大地带动我国各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甚至是文化产业的“走出去”。

作为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其科技含量高、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备受各国的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宁波是一座江海交融的港口城市,是一座经济发达、风景迷人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是7000多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2]。近两年,在宁波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宁波文化产业逐年增强。2014年,宁波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39.39亿元,较上年增长10.1%,高出同期GDP增幅2.5个百分点[3]。但由于宁波较长时间存在“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的现象,宁波的文化产业发展乃至输出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仍然滞后。如何利用宁波独特的地理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格局,进一步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这一问题得深人探讨与研究。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标准,国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因此,文化产业有种种不同的定义,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化产业除了具备产业属性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它影响着传统文化产业,并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现代意义及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在行业分类上,一般将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作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看作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作开拓的领域。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与分类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日本,文化产业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游戏与动漫的开发是日本娱乐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高科技、创新型强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包罗万象,但信息技术则是核心产业[4];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网络文化与娱乐休闲等。

本文认为,文化产业可以分为文化与产业两个层面解读。“文化”是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民族文化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习惯、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带有民族或国家标签的具体象征。因而,文化凝聚了一个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精髓,是人们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可传承的意识形态。“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系统或集合,是社会产品市场化运作的结果。鉴于此,文化产业也可理解为,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活动的总称。

(二)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与周边国家在文化品或服务方面的互动分享,可以进一步加深宁波的文化底蕴,挖掘宁波本土文化资源,传播宁波当地民俗文化,开拓文化产品或服务市场,树立并打造宁波文化品牌。

首先,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挖掘宁波本土文化资源,传播宁波文化,提升宁波的国际化形象。宁波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有14个项目被列人国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个项目被列人省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个项目被列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宁波市拥有越窑青瓷、奉化布龙、象山渔鼓、宁海平调等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展示或演出,并以其独特魅力深深了打动当地民众。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十里红妆”,逐渐走出宁波,向世界掀开神秘面纱[5]。此外,宁波也建立了一系列展示当地文化的平台,如文化周活动、国际文化艺术节、大型文化赛事以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项目。通过这些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宁波城市的国际化形象逐步提升,从而也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输出渠道。

其次,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开拓文化产品或服务市场,促进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为港口城市,宁波的外贸出口总值在全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文化产业所衍生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将进一步加强宁波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如以贝发、广博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出口占全国的1/3。2008年,贝发集团出口额达10.5亿元,90%以上的产品销往北美、拉美、亚洲、中东和非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贸易关系[6]

最后,推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有助于树立并打造宁波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宁波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宁波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不断深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2002年以来,宁波相继组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努力打造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为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7]。与此同时,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为宁波众多民营企业树立了品牌形象,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扩大宁波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十年来,宁波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产业结构特色鲜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文化出口贸易不断扩大,文化市场主体日渐壮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3年,宁波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了3.2倍,实现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轮驱动”[8]

(一)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4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较为清晰地阐述了宁波市各类文化行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数据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规模总量持续扩大

宁波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73.9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08.5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年均增长率约为16.0%。2012年宁波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74.0亿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同比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增速7.6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从2004年的334.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186.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也持续扩大,从2004年的3.5%增加至2012年的4.2%(见表1)[9]

表1 2004—2012年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宁波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整理。

2.文化产业结构特色鲜明

从行业大类看,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个门类优势明显,2012年分别实现增加值137.49亿元、41.83亿元、28.63亿元,占总量的50.19%、15.27%、10.45%(见表2)。从具体行业来看,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包括现代传媒、影视、演艺、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制造等。宁波市积极打造“文具之都”,拥有贝发、得力、广博等多个知名品牌,全市文具业年总产量占全国的1/5,出口占全国的1/3[10]

表2 2011—2012年宁波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宁波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2011—2012年)整理。

3.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宁波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特征初步显现,已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现已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家。2012—2013年,累计共有27家企业、32个项目获得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总额达7315万元。同时,宁波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各县市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鄞州区动漫游戏产业以年均40%的增幅飞速发展;慈溪市的周巷天元古旧家具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基地;宁海、余姚、北仑在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明显的优势;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发挥核心区优势,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会展服务等行业,文化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各区的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各自总量的98%、98%、61%。

4.文化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近几年来,宁波市文化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据商务部2011年发布的统计口径,2011年和2012年宁波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分别是4.6亿和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和4.3%;2013年上半年宁波的文化产品出口额是2.3亿美元,同比增长9.9%。出口市场不断扩大,覆盖了135个国家和地区[11]

5.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宁波市文化产业在以下六个方面表现突出。其一,文化服务力增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设备先进、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其二,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集群,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三,文化传播力增强。广播电视网、出版发行网、电影院线、文艺演出院线等现代文化传播网络运行良好,已基本形成全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一批文化精品创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四,文化创新力增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体制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数字、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在文化领域,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批原创设计、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文化创意成果和一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逐步形成。其五,文化保障力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保障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等不断完善,文化投人不断增加,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造就了一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其六,文化的对外开放力增强。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对外开放,搭建了与新西兰、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教育合作平台,率先成为国内首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了中澳合作、中高职贯通的宁波TAFE学院。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6个,约占浙江省的1/3。宁波各高校和中小学校已分别与国(境)外500余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为来自99个发展中国家的700余人提供了职业教育培训。

目前,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已粗具规模,已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和报业为主体,电子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核心文化产业;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节庆文化活动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以文体制造业为主导的相关文化产业[12],大力助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不断发挥应有的优势,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以广播电视和报业为主体,电子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创作的《北风那个吹》《向东是大海》等优秀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双丰收。宁波话剧市场日趋繁荣,《四世同堂》《青蛇》等多部剧目密集上演,平均上座率超过80%。年产值1.36亿元的原创动画位居全国第九,涌现出了水木动画、卡酷动画、民和动画、莱比特、宣逸网游、盛光网游等一批影响较大、发展良好的动漫游戏企业。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宁波文化广场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建成,亚洲最大的室内游乐场——罗蒙环球城落户宁波,将为宁波文化产业带来质的飞跃。

(2)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节庆文化活动为代表的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宁波旅游资源丰富,有1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天童寺,还有各类风景区,如溪口、丹山赤水、中国渔村、五龙潭、雅戈尔动物园、天宫庄园等。2010年象山影视城的建立使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2013年来影视城的游客已达170万人次,经营性收人突破3800万元,先后引进浙江广电、上海石勇、宁波中邦、宁波龙泰等18家影视文化和传媒企业落户,累计注册资金3亿元,带动周边村庄旅游经营性收人3000万元,产业区实现文化产值1.8亿元。同年,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吴思远会长带领香港导演、编剧、电影剪辑、动作特技等10个分会近30名电影工作者来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考察,并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以景人股参与影视投资。

(3)以文体制造业为主导的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宁波目前有2800家文具制造企业,其中以贝发、得力、广博为代表的文具制造业,总产值占据全国的1/5,出口量占1/3。此外,大丰实业、音王集团等成为舞台设备集成和广电音响器材业的领军企业。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领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

根据我国201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划分,沿线国家大致可分为以下7类:东北亚4国(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11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东帝汶);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西亚北非16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约旦、黎巴嫩、巴林、也门共和国、叙利亚、巴勒斯坦);独联体其他6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中东欧16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这些沿线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有些甚至是贫困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正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既能利用当地资源提升当地的产业水平,又能拓展更多市场赢得商机。同时,沿线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拉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行业发展,对宁波市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宁波文化出版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如与当地媒体以及出版部门加强合作,深化文化界的交流[13]

此外,我国在出版领域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如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已有较好合作,且在这些地方都设有华文书店,在图书版权上也有合作,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的华文教材已经进人了一些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交流有历史渊源,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比欧美更准确,更贴近我国的实际。相比欧美国家,深人这些国家更容易[14]。但是,沿线的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各异,民族文化和阅读习惯等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的基本情况,如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禁忌等,从中进一步挖掘沿线国家的潜在需求。

文化产业是轻资产、无污染、知识型、科技型、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是满足群众需求和引领社会消费的创意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经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物流、电商深度融合,从简单的阅读欣赏,发展到创意衍生、信息服务、智慧产业等新兴业态①。宁波已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白俄罗斯、匈牙利、埃及等国家建立生产基地,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宁波可以结合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基地建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还可以将生产的文化产品引人这些国家,构建跨境产业链,抓住中东欧、非洲等地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机,打造产业合作平台。

三、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方法与模式探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支点,扬长避短。宁波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应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宁波的“要素禀赋”的结构也才会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从目前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仍然是其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15]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经济发展迅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其不仅享受港口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宁波市大力推动的产业,其“走出去”方法及模式值得探讨。2015年5月,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会议上强调,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文化赋予一座城市意义和光彩,提升一座城市的品质和内涵,更能为城市发展注人“强劲”动力,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内生力量的强劲“引擎”。为进一步推动宁波市文化产业茁壮成长,未来3年内,除了投资兴建重点项目50项,宁波还将新开工建设项目23项,推动建成宁波“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等一批航母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探索组建市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文化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资金池,构建文化金融机构服务集群[16]。此外,为鼓励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实行可持续的“走出去”战略,宁波市还将搭建文化“走出去”、文化招商、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三大平台,同时拓展文化消费市场,谋划建设文化产业研究智库等人才支撑工程。

以此为背景,下文分别从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国际文化合作模式、境外本土化经营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方法与模式。

(一)文化产品对外贸易

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而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宁波制造技术发达,以制造为基础的文体用品业异常活跃,主要包括文具用品、体育用品和八音琴等乐器制造,目前已初步形成宁波文具产业区块、慈溪体育用品制造区块和韵升集团等文体用品制造与销售区块。

宁波现有文具制造企业2800家,批发零售企业500多家,主要有市区和宁海县两个文具产业区块,其中市区产业区块主要分布在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主要以贝发、广博、华茂为代表的生产企业,生产各档笔、办公用品、教学仪器等各种文具。宁海文具产业区块主要是以得力、彬彬、松鹤为代表的文具生产企业,其发展方向是加快建设宁波文具研发中心,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培训和储备,推进宁海文具品牌建设。因此,宁波文具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17]

慈溪体育用品主要分布于慈溪浒山镇和宗汉镇,其中浒山镇是运动鞋和运动器械制造区块,其目标是基本形成专业性的运动鞋和运动器械制造园区。

除此之外,各类乐器、民间工艺品等文化类产品都销往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涌现出一大批像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随着这些企业规模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其推出的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八音琴产品在生产和制造技术方面已获得众多专利,并在美国及我国香港地区获得专利,同时,公司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其生产和销售规模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18]

2015年第一季度,宁波市出口文化产品6.4亿元,同比增长9.4%。排在第一位的出口商品为视觉艺术品,出口4.9亿元,增长9.8%,占同期宁波市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76.6%;第二位是印刷品。美国和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分别出口2.2亿元和1.8亿元,分别增长20.4%和下降3.6%,两者合计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2.5%。民营企业出口5.3亿元,增长11.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82.8%[19]

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可以从文化产业所衍生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做起,准确把握国家扶持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导向,率先建立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基地或园区。鼓励国外1名的文化创意、制作、营销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与营销渠道,与宁波市企业合作,研制开发文化附加值高的出口导向型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创造条件,不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品质的知名品牌,为推进宁波的国际化城市建设,进而推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做铺垫。

(二)国际文化合作模式

在文化产业“走出去”过程中,国际合作是开发与挖掘海外资源、进一步打开国外市场的一种较为合理且可行的方式。一些文化企业通过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利用其本土资源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本文以宁波教育事业、演艺娱乐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为例来探讨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合作模式。

1.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长期以来,宁波市积极致力于推进教育的对外开放,在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宁波率先成为中国大陆首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搭建了与新西兰、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教育合作平台;2004年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它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建立了中澳合作、中高职贯通的宁波TAFE学院,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6个;宁波市各大高校和中小学校已分别与国(境)外500余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3年有来自99个国家的3000余名国际学生在宁波留学,聘请了946名外籍教师,并为发展中国家的9批162人次提供了职业教育培训服务。

2016年6月,第二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在宁波顺利举行,共有来自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的100余名嘉宾参会。会上,宁波市人民政府张明华副市长,罗马尼亚前总理、克卢日—纳波卡市埃米尔·伯克市长分别为大会致辞,宁波市以及中东欧国家院校代表做了教育推荐。同时,会上签署了20多项教育合作协议,正式设立宁波市政府中东欧留学生奖学金,成立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中国文化传播体验基地和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艺术学校合作基地,开启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战略合作。

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宁波也积极向国外学校分享本土教育资源。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地的建立给汉语志愿者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自汉语志愿者招募以来,宁波市教育机构积极向各地推荐本地优秀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通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拔标准,选派他们到国外各地学校为当地学生进行汉语授课,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除此之外,宁波与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也开展了密切的教育交流活动。2014年9月10日,首届“宁波·美国教育合作交流会”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顺利举办,宁波市副市长王剑侯、密尔沃基市城市发展局副局长玛莎·布朗、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吉哈德·费希尔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宁波与美国政府、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和中小学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互动交流和项目对接,共有13项教育合作协议在会上签约。同年10月20日,“中国(宁波)—新西兰奥克兰教育合作交流会”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举行。奥克兰市市长林·布朗先生在交流会上致辞,宁波市政府黄志明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作宁波概况介绍,奥克兰市议员、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奥克兰市政府外办官员、两地教育专家、中小学校教师及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交流会,会上签署了《宁波—奥克兰教育联盟及校长委员会协议》等8项教育合作协议,中国和新西兰5所学校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通过与这些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及其所搭建的教育互动平台,宁波市将不断推进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深化教育理念。同时,依托这些国际合作伙伴,宣传宁波本地的教育理念,分享宁波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扩大宁波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2.宁波演艺娱乐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宁波教育不断与各国接轨,宁波演艺娱乐业也随之逐渐走向国际。利用宁波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所搭建的宁波文化周、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宁波文化部门定期组织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文化项目开展交流,输出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精品。例如,2008年开展的英国诺丁汉市“宁波文化周”活动,就安排了歌舞、器乐、武术等具有鲜明的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节目,在当地掀起了宁波文化热潮。同时,每年的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浙洽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活动都进一步拓展了宁波演艺娱乐业等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宁波市相继与日本、土耳其等25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出访交流项目40余批次,积极向外输送和展示文艺精品,内容主要包括甬剧、越剧、民乐、音乐舞蹈和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和文化学术交流等。比如,2004年宁波市艺术剧院创作的甬剧《典妻》和民乐《锦绣中华》赴德、法等4个国家的7个城市演出;2007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演出经典越剧《梁祝》;宁波乡音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厅进行专场演出。宁波市歌舞团创排的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被列人浙江文化“走出去”工程和浙江省重点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目前该剧已日渐成熟,有关部门在组织进行国内巡演的基础上,准备将其作为精品推向国际市场。

宁波市还将不断推动民间文艺院团“走出去”。近年来,宁波民间艺术团逐步走出宁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刮起了一股强烈的“中国风”。2008年,宁波市民间艺术团赴土耳其参加伊兹密尔国际文化节和库布克国际文化节,首次代表中国向世界整体展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奉化布龙、象山渔鼓、茶舞和渔歌号子等民间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成为近5年来我国赴土耳其表演最受欢迎的艺术团体之一。2008年,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奥地利斯奈德舞台艺术公司合资制作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在国内11个省市巡演40场,演出收人8000多万。2010年,剧组再次奔赴欧洲演出[20]

(三)境外本土化经营模式

跨国投资、并购以及资本国际化是“走出去”战略的高级模式,是实现文化类企业境外本土化经营的最有效途径。境外本土化经营有利于规避经营所在国所设定的市场壁垒或歧视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所在国政府或行业的敌对心理,扩大经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建立企业品牌在所在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同时,本土化经营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熟悉当地市场的人文环境,适应其经济运行模式,解决语言障碍,了解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更好地完成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21]

宁波商贸文化发达,而最能体现商贸文化的当属“宁波帮”。“宁波帮”形成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鼎盛于“五口通商”之后,是我国历史上1名的商帮。20世纪中叶,“宁波帮”的重心逐渐移向海外。宁波籍海外人士现有30多万人,分居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是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首领和社会名流。“宁波帮”作为中国近代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商帮,在哺育了大批有声誉的名牌店铺、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同时,对宁波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金融业、工商业等领域影响更是深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走出去”企业数量已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现如今,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趋稳健、从容,“走出去”的能力在持续增强,“走出去”的经验在不断积累。

1.“走出去”市场不断拓展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宁波累计批准境外机构2009家,其中中方投资额70.3亿美元,分布在111个国家和地区。宁波企业对外投资市场日益多元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市场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市场迅速拓展。亚洲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传统市场。2013年,宁波全市对亚洲地区核准中方投资额11.7亿美元,同比增长58.1%,占全市总额的74.5%;2014年前三季度共核准投资额9.9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量的67.8%,同比增长25.3%;2015年上半年,宁波企业在拉美地区投资增长较快,共核准投资额7820万美元,同比增长121.8%[22]

2.“走出去”方式不断优化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宁波民营企业从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到并购、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走出去”方式不断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拓展的态势。目前,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截至2013年上半年,宁波境外并购企业达54家,2014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共核准对外并购项目16个,并购金额达0.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3.“走出去”经验不断积累

三十多年“走出去”的历程,尤其是这十多年来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实践,加快了宁波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雅戈尔、华翔电子、春和集团、均胜集团等一些民营企业代表,凭借较高的市场敏感度,把握了较好的市场机会,且利用自身生产成本优势,结合境外先进的研发优势和直销网络布局,提升了品牌价值,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完成了“走出去”所必需的原始积累[23]

宁波文化企业通过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投资,可以提高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外诸多企业不断涌人中国市场的形势下,国内文化企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市场,考虑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不断积累资源,获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从而走向世界。

四、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与劣势

文化产业以其科技含量高、污染少、吸附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的青睐,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不仅得到许多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同,更是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特点。在宁波经济历经多年高速增长,进一步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宁波今后发展的主导战略,而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非常契合宁波的创新发展。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是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拥有天下第一藏书楼天一阁,但由于宁波长期以来重文化事业建设、轻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进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加快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理清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找准问题的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下文将对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深人分析,并对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一)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

文化产业并非自古就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学者陈立旭认为,消费社会的形成、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市场的发育等因素是现代文化产业兴起的主要经济社会条件。本文认为,宁波已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宁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优势

首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对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总体战略部署。《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解决了思想和理论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自觉接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将给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长三角文化圈的形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现实机遇。长三角由上海和江浙两省的16个城市组成,这些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融合性强、均质化程度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区域合作迈出坚实的步伐。长三角地区通过共同开发文化资源,联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区位竞争已经让位给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竞争,基本竞争单位已经从企业和国家转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圈和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以知识、人才、资本密集而1称,目前已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发展也生机勃勃,长三角地区国际地位的确立,无疑为宁波发展文化产业搭起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发展宁波外向型文化产业机遇难得。

最后,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为宁波文化产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十二五”时期,宁波始终贯穿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发展思路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努力实现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的跨越;实施“文化大市”战略,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创造高附加值,并整体提升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品质,从而实质性地推动宁波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地理环境优势

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宁波有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首先,宁波具有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与之配套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已日趋完善,港口生产能力强劲,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越的港口资源优势为宁波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其次,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中段,出海口十分开阔,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及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宁波港处于亚洲港口的中心位置,与亚洲主要港口距离在1000千米以内,与欧美港口联系也十分便利。近年来,宁波的交通设施建设投人力度不断加大,陆上交通条件得到显1改善。发达的海陆交通网络体系将为宁波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最后,宁波气候宜人,环境状况良好。根据宁波市环保局发布的《2014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在长三角地区25个重要城市中,宁波的城市环境排名第4位,优于上海、南京、5州和苏州。这种宜居、适游的地理环境优势也为宁波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文化资源优势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根脉发达,资源丰厚。其中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宁波文化特色的当属宁波的海洋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和以“宁波帮”为代表的商帮文化。

第一,海洋文化。从历史上看,宁波与海洋文化密不可分,它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而作为重要地域特色的宁波海洋文化,种类丰富,传播兴盛。海洋文化是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宁波城市文化的基本元素,是宁波城市灵魂和宁波精神的表征之一,在建设文化强市和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宁波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发展海洋文化,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繁荣海洋文化。

“中国开渔节”是海洋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宁波的象山半岛拥有800千米的海岸线,象山县是全国渔业大县,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自1998年始,象山县委、县政府首创“中国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开渔节”在改革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赋予体现当代渔民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色的积极成分,以祭海、放海(放鱼苗和海)、开船等仪式表达政府和社会各界欢送渔民出海,祝愿他们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同时,引导广大渔民热爱海洋,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开渔节以“开渔”为号召,请来四方客人,举行带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利用开渔节这一文艺舞台,演奏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贸洽谈、滨海旅游、学术交流等推动发展经济的交响曲。

第二,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的浙东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积累深厚,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这里学术鼎盛,人才辈出,形成个性鲜明的浙东学术文化,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学术大师,他们创立的学术文化,是恢宏壮丽的中国文化史上极其光辉的篇章。

浙东学术文化除了秉承古吴越文化中励志图强的拼搏精神之外,更是吸收了浙东沿海商贸文化的精髓。如果说古越文化是浙东文化的根,那么商贸文化则是浙东文化的魂。由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从而使浙东的地域文化一方面生发出海洋商贸文化才有的开放特质,即开拓、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又由于和内陆紧密相连而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重视群体和伦理。

对浙东学术文化的透视,还要从大传统,即由孔孟所开创、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传统来看。儒家传统在中原地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中心逐步南移:晋朝时期已出现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五代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文人大量南下,再次出现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彻底南移。南移带来的重要影响是学术思想的繁荣,形成了浙东文化“人文渊薮”的优势,浙东学术的文化底蕴由此而来。

正因为有传统文化做底蕴,贯彻于浙东学术文化中的经世务实精神,既具有励志自强、关注经济民生的品格,也具有义礼并重、鼎新儒学道统的特征。它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兼容并包、求真创新、务实救偏精神,作为宁波人的群体心理特征影响着宁波,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宁波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的一些经世务实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借鉴意义,是当代宁波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第三,商帮文化。宁波商贸经济自古发达。夏朝时期,宁波隶属于古扬州之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宁波一带设立了鄞、鄮、句章三县,归属会稽郡。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于鄮县置明州,长庆元年(821)州治迁到三江口今宁波市区,形成了宁波城的基本格局。在宁波的发展历史中,因港市而勃兴的特点非常明显,它从建城的开始起就是一个港口城市,港口的兴衰变迁对宁波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宁波的海外贸易约始于秦汉时期。唐时,宁波的海外贸易发达,“海外杂国贾舶交至”。从唐宋时期至清代,千余年中,宁波“为海道辐辏之地,南则闽广,东则倭夷,商舶往来,物货丰衍”。日本、高丽(今朝鲜)等国人来华,数百年间大多从宁波登岸;华人去日本、高丽等国也多由宁波放洋。宁波的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宁波人具有经商的传统,明清时期宁波商人的活动范围就相当广泛。清康熙年间开海禁,宁波“民情踊跃争奋,自近海诸岛以及日本诸道无所不至”。明代天启、崇祯前后,宁波商人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当时,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宁波地区出现了“士庶并营有无”的现象。

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使宁波人成为中国商人中的佼佼者。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宁波商帮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在浓浓的商贸文化中,宁波人充分体现了浙东传统文化性格中那种地缘凝聚精神、自强自主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并在今天呈现出一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风貌。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1名的商帮,也最能体现宁波的商贸文化。民谚说,“无宁不成市”,这彰县的是宁波人的创业精神。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从这些宁波实业家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在取得成效功之时,他们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以邵逸夫为例,他捐资十多亿元用于祖国各地的科教事业。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这是宁波商帮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展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宁波帮”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工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进程。

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除了上文所列三种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外,宁波还拥有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当代宁波籍院士文化,改革开放创业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等,对这些独特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创造性的利用,就有可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4.思想意识优势

正因为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宁波人民普遍形成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自觉意识。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这样的国际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宁波全市从民间到政府、从研究者到企业家,都有着深刻的认识、自觉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的实际行动,普遍形成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自觉意识。

宁波市委、市政府观念先进,视野开阔、认识深刻,高度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宏观布局、真抓实干。

在浙江学术界的研究中,学者们早在2000年就对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视野中的浙江文化大省建设”课题组集合全省及省外学者的研究力量,在理性思考的层面上结合浙江经济的实际情况,为浙江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建言立策。随着文化产业的深人发展,越来越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干部加人到文化产业的研究队伍中。

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宁波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宁波人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宁波雄厚的民营资本,宁波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与热情,在全市形成了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也成为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优势。

5.民营经济优势

宁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市场经济意识深人人心,民营经济极为发达。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宁波的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领先一步的优势,民营资本较为雄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首先要靠资本,而富有活力的民营资本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宁波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依附型向自主创新型加快转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多方寻求经营理念、投资领域和产业选择新突破的内在冲动日趋强烈,政府因势利导,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引导,必将促进民营资本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为宁波发展文化产业赢得优势。

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支撑的宁波服装制造业就是以制造业带动文化产业出口的典型案例。宁波服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宁波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衬衫、第一件中山装都出自宁波裁缝之手;第二,宁波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产地之一,服装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2%左右;第三,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出口城市之一,全市每年服装自营出口可达近30亿美元;第四,宁波是拥有国家级服装品牌最多的城市,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太平鸟、唐狮、培罗成等一大批全国1名服装品牌;第五,宁波拥有全国唯一的服装博物馆;第六,宁波拥有全国一流的服装院校。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它依托宁波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了宁波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宁波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也成为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最成功的活动之一。

(二)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劣势

宁波市文化产业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与宁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相比,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特别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多个影视、报业、演出等文化产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先行了一步。上海200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00亿元,深圳2001年娱乐业营业收人就有20多亿元,印刷业总产值近90亿元,宁波市200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72亿元,与大连、青岛、深圳、厦门相比,宁波市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也明显偏低。

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劣势有几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2013年,宁波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16.9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45%,比上年提高0.29个百分点;规模上千万企业数量达到1176家,增幅17.5%;超亿元企业207家,增幅10.11%;文化产业基地总数达到34家,初步形成了现代传媒、影视、演艺、会展、创意、动漫游戏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群。

虽然产业规模在逐步扩大,但不可否认,与宁波城市经济体量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产业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少,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以及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文化集团,也就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许多文化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比较差,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在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大部分创意企业所在行业明显趋同,产业链脱节,未能使原创产品和关联产品、衍生产品形成互动发展,制约了宁波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如象山影视城是全国十大影视城之一,目前其功能定位仅仅是影视拍摄基地或主题公园,而具有产业要素和娱乐要素的影视投资拍摄、制作、经纪等影视产业和房地产、商务、旅游业互动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此外,各县市区在发展创意产业上各自为政,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创意园区内人驻企业混杂,且没有特色产业园区。

2.文化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强势品牌

尽管这几年文化市场有所发展,社会文化活动有所增加,但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文化技术含量低,文化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特别是在高雅艺术领域,消费群体尚未真正培育壮大。

近年来宁波市虽花大力气精心打造“海外宁波文化周”和“国际声乐比赛”这两大文化品牌,但其国际知名度不高,尚未吸引足够多的海外受众来关注宁波以及了解宁波文化。宁波市涉外演艺市场相对发达,每年引进的涉外演出都能取得不错的票房,而宁波鲜有演艺作品在国外成功商演的案例。宁波对外文化贸易额较大,以生产制造为主要构成的文化产业独具优势,但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意特征不突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同时,宁波也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特别是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致使文化产品输出量大而盈利不多;以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为主要构成的内容性文化产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

3.文化活动缺乏长远规划

宁波文化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行为比较明显。例如,一些对外文化演出活动,往往缺乏整体包装和长远考虑,导致演出一结束,影响也就停止了。事实上演出方完全可以借此扩大影响,建立长期的交流关系。

4.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宁波市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交易处于零售为主的状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对文化产品的推广策划和市场运作乏力,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代理人十分稀缺;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市场垄断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导致产业运作的成本居高不下,在文化消费中反市场规律的现象仍然很多。从近几年宁波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统计资料来看,近80%的项目是由政府为主实施的,政府既是出资人也是直接操作者,只有约20%的项目是由民间或企业组织实施的。

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实施,也需要发动社会、企业广泛参与。要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和扶持宁波的非政府组织与国外民间组织开展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建设,扶持发展宁波的跨国文化企业,加大文化对外贸易力度,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不断扩大对国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的比例,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重视知名院校、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以及节会品牌建设,加大对文化行业各类品牌的保护力度,鼓励文化企业连锁发展,与境外跨国文化公司开展品牌合作。

5.文化创意产业缺乏人才资源

2009年9月,宁波市发布2009年人才紧缺指数体系,文化创意行业成为人才最紧缺的行业。宁波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既缺乏创作者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也缺乏通晓创意产业内容且擅长经营的管理者,还缺乏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培训及信息交流平台。这些不足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宁波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宁波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力量薄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显不足,创意产业自身的产业链未能有效整合和延伸,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文化创意设计产品中,原创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有待提高,尽管像和丰创意园等利用优惠政策引进了荷兰、意大利、德国等一批世界级工业设计公司,但就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言还远远不够,本土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从总体上看,宁波市文化产业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之所以得不到较大幅度的发展,没有成有一定影响力、辐射力,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创新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等,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运作心存顾虑,放不开手脚。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讲,文化产品消费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导致文化品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消费促生产的社会氛围始终没有形成。

二是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仍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市场机制,而且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圳、5州两地早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设有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编制,而宁波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主体不清、职责不明、相互交叉、管理不顺的状况。就宁波而言,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共涉及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经信委、市贸易局、市外经贸局、市文联等18个行业主管部门,还不包括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等配合部门。这种分散型的管理体系带来了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一,文化资源分散,文化集聚发展效率低下;其二,管理体制不顺、职能相互交叉、责权利不统一,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其三,政策效能不能最大化,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宁波政府虽强调文化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产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转制等方面仍未有大的进展,与宁波市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差距明显。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配套。由于大多数文化创意型企业是由创意人员个人或小组以私人资本投资设立,启动资金有限,创意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基础薄弱。此外,创意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无形资产占比大且评估值难以确定,碍于创意型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申请银行贷款时无力提供足够的有形资产抵押物,面临贷款和担保难题,而相关政策支持又不到位。2010年4月8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培育保险市场、实施文化产权评估交易等具体举措,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这毕竟是在金融方面的一次尝试,地方政府缺乏经验引导,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驱动力。

四是文化产业资金投人不足,人才资源缺乏。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原则上应包括财政资金扶持、社会资金扶持,但限于统计难度大,这里仅以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来说明。深圳、5州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仅设立时间较早,而且起点也高,尤其是深圳。宁波与青岛、南京虽然在设立时间上差不多,但投人额度是最低的,即使在“十二五”期间有所增长,但增长的额度与幅度均低于同类城市。民营资本投资文化建设的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缺少大手笔的项目。

表3 5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三)宁波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文化产业从发展周期来说,目前尚处在成长阶段;从产业前景分析,属于朝阳产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基于这两点判断,在未来10年,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将会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成熟,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在区域内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本土文化品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一总趋势支配下,未来几年宁波文化产业将呈现如下四大趋势。

趋势一: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优势将更趋明显,并将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五年来,宁波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对宁波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吸纳就业、扩大社会总资产上的功能日益显现,标志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未来几年里,这一趋势将持续不变,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优势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讲,这样的形势预示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趋势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由此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理念相继提出,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仅拓宽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渠道,改变了文化信息的传播秩序,丰富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内容,而且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规划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迅速,信息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人。这些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无边界地传播和共享,知识和文化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创意氛围更易形成;第二,文化产品的信息比重不断增加,以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听、移动内容、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信息内容产品占据文化消费的主流;第三,信息技术渗透到各类传统文化服务当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提升服务效率和展示效果,如现代舞台演出、数字会展、网上博物馆等;第四,文化实体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来开展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从企业官网、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网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第五,传统文化产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实现了资源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升级,如出版业、广告业、会展业等借助信息技术,催生了一大批新兴文化领域;第六,区别于传统的线下交易和现场体验,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上倾向于使用数据化智能终端设备来获取、分享、购买、传播文化信息和服务,并呈现出“短、平、快”的消费特征。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双向互动,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人们的活动时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趋势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将趋于模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产业边界固定、行业分立明显的局面被打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推动了通信技术、广播、报刊等的相互合作,可以看作文化产业最早的跨界化表现。随后,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而且改变了产业间的交互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大融合和大繁荣时期。

文化产业的跨界化趋势突出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从融合的主体上看,又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文化产业与非文化产业的融合。如创意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上游不仅为其下游提供原创文化,而且还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推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文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科技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又推进了出版、影视、音乐、广告等文化产业的融合浪潮。

趋势四:文化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呈集群化特征。

宁波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产业组织结构上还存在着“小、散、乱、弱”等问题,但随着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出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也是文化企业为创造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1名的文化产业集群,如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集群,纽约的金融服务、广告、出版以及多媒体产业集群。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省市也纷纷建立了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圳除了创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外,还探索利用深港之间特殊的地缘优势,建立深港文化产业园区,试图通过创建统一市场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化,构筑文化产业生态圈。宁波在这方面也开始了探索,可以预见,宁波未来的文化产业,将在不同的域界、不同的层面上形成各种产业集群,且将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高度集群化。

推动宁波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是宁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缺乏现代运作的优势,缺乏新兴文化产业的探索,就难以成功跨人“文化强市”之列,实现“文化立市”的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网络数字、动漫游戏、出版传媒、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应当说是现实条件下宁波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发展转型的明智选择。

五、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对策——构建“宁波模式”

为加快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本文立足于宁波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根据文化产业的属性,试提出一种“宁波模式”,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域、历史、经济、文化优势,“以发挥产业优势为基础、以弘扬宁波文化为抓手、以促进文化活力为核心、以提升宁波品牌为依归”。构建这一模式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多渠道有效投人的机制。制定财政税收政策,改革资金投人方向和投人方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要继续给予经费保证,加大投人力度;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政府区别情况给予财政补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逐步停止投人。政府投人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人,转变为以项目投人为主,并通过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调控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和水平。同时,还要扩大规模,调整布局,探讨以基金会形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银企联合”“银文联合”,通过资本运作来加大文化产业资源重组的力度;在文化生产上进一步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合作投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社会力量举办文化节庆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宁波文化产业出口一直无法做大做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为此宁波市出台了多项文件和政策吸引人才,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更加要求本地高校充分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专业培训,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结合市场形势,甚至可以联合企业,合作成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培训,从而培养大量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人才。除此以外,还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并营造一个让人才舒心工作的环境。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这决定了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优化园区布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结合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根据宁波的发展优势,可以重点扶持动漫制作、会展、工业设计、出版等行业,联动相关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文化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用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应用。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提升对外文化工作的水平,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实现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经贸工作的统一。加快发展涉外文化产业,重视对外文化贸易。系统调研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市场的特征,细分目标市场,实行差异化产品输出;深人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市场走势,了解其市场需求和准人政策,打造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出口贸易基地。

(四)注重文化产品的项目创新和提升,打造优势品牌

发挥宁波在高新技术领域和工业设计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对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产品。增强文化企业的品牌培育能力,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开发和推广原创文化品牌,扩大宁波原创文化产品的市场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五)加速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产业活力

一方面,继续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制,强化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绩效考核,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按照“非禁即人”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文化企业,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精神,形成以企业投人、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人机制。

(六)营造和谐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

如探索开展文化创意产权交易,为中小创业型文化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信息、中介、服务等平台建设,将已有的创意产业孵化器做大做强。整合、优化现有各种资源,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宁波。加强创意设计项目的引导,鼓励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作为股份组建创意设计企业。

宁波市政府在“文化大市”的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对天一阁、郁家巷、城隍庙、鼓楼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对弘扬宁波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宁波要成为文化出口强市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充分挖掘宁波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大对宁波名人志士的宣传力度,等等。宁波文化产业“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志明.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89-106.

[3]董肖.宁波拓展“三大渠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J].政策瞭望,2010(41):41-42.

[4]宓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3):17-19.

[5]易鹤.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炉[N].宁波日报,2015-05-27(A6).

[6]孙珏,田莉莉,张倩,等.“一带一路”新形势:破解文化“走出去”瓶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3-13(02).

[7]“文化+”拓展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EB/OL].(2015-05-26)[2015-05-30].http://new s.cnnb.com.cn/system/2015/05/26/008325148.shtml.

[8]2015年宁波口岸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情况[EB/OL].(2015-05-13)[2015-05-30].http://www.jll.com.cn/news/hy/ec01d76f0c4a136c/.

[9]消费品工业司.2015年1—7月文教体育用品行业运行情况[EB/OL].(2015-09-28)[2015-09-30].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66/n1648367/c4326202/content.html.

[10]茹静.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D].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1]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注释】

[1]牟微微,女,1982年11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刘宇宁,女,1979年9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3]“文化+”拓展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EB/OL].(2015-05-26)[2015-05-30].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5/05/26/008325148.shtml.

[4]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董肖.宁波拓展“三大渠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J].政策瞭望,2010(41):41-42.

[6]董肖.宁波拓展“三大渠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J].政策瞭望,2010(41):41-42.

[7]董肖.宁波拓展“三大渠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J].政策瞭望,2010(41):41-42.

[8]黄志明.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9]黄志明.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0]黄志明.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1]黄志明.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2]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3]孙珏,田莉莉,张倩,等.“一带一路”新形势:破解文化“走出去”瓶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3-13(02).

[14]孙珏,田莉莉,张倩,等.“一带一路”新形势:破解文化“走出去”瓶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3-13(02).

[15]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89-106.

[16]“文化+”拓展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EB/OL].(2015-05-26)[2015-05-30].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5/05/26/008325148.shtml.

[17]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8]麻富游.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9]2015年宁波口岸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情况[EB/OL].(2015-05-13)[2015-05-30].http://www.jll.com.cn/new s/hy/ec01d76f0c4a136c/.

[20]董肖.宁波拓展“三大渠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J].政策瞭望,2014(41):41-42.

[21]茹静.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D].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2]宓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3):17-19.

[23]宓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3):17-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