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投资印尼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投资印尼之路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但并不仅为中国服务,如果觉得求。拥有“一带一路”的不是中国,而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推进新型国际化、全球化的运动。最后,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都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一带一路”,而没有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呢?二是建立全球性的伙伴关系,这将会进一步推进印尼国家的秩序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投资印尼之路

承安


【作者机构】《国际融资》编辑部

【来源】《国际融资》 2017年第5期P46-51页

分类号】F112.1

【分类导航】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概况->发展中国家经济

【关键字】发展中国家 专家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印尼 投资 发达国家 副主任

【摘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让发达国家加入发展中国家的世界 首先,自中国制定“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全世界都在问两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二是中国应该怎么做?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当中,尚未称师,只是一个学生,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


Investment in Indone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 strategic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主办,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印尼项目投资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厦门大学教授吴崇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印尼的话题分别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这样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

它仅是一个中国的项目就会在发展时遇到瓶颈。“一带一路”是为所有沿线国家服务的,如果这么理解,大家都会获得共赢。其中,达成一致、共同合作、分享利益是不能忘记的三大原则,否则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商人,都会把钱扔到太平洋里。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要共同做三件事情。第一,中国政府要提供一些资金来支持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但不能只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如果只有道路没有食品、衣服,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行。在这个过程中,智库要进行全面的研究,思考以人为本,考虑如何满足人们的需

首先,自中国制定“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全世界都在问两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二是中国应该怎么做?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当中,尚未称师,只是一个学生,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铁雷斯说过,“一带一路”是真正的全球化推动力。虽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但并不仅为中国服务,如果觉得求。二是处理好国企与私营企业的关系,中国有很多大国企到印度尼西亚或伊朗投资时,一直在考虑本地化问题,并不是要去当地市场掠夺资源,而是要把中国的技术本地化。拥有“一带一路”的不是中国,而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推进新型国际化、全球化的运动。

最后,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都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一带一路”,而没有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呢?发达国家从逻辑上来讲有教训也有经验,应该让他们加入发展中国家的世界,让他们来考虑一下很多新的技术标准,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强大的科研基础,各国间都在相互学习。中国应该从发达国家身上学习并且和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关系。因为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这既是合作战略,也是合作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

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

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

2016年,除了美国和日本,中国是印尼的第三大投资国,中印尼之间的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快,很多中国企业也希望拥有国外项目,希望印尼可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目的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有智慧的讨论和中印尼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进。

首先,印度尼西亚的经济非常期待世界各国人士参与,帮助其更好发展,印尼有印度洋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能够帮助印尼和亚洲其他国家以及其他的大洲进行联系。同时,印尼是世界第16大经济体,又得到了PPP项目市场的发展。印尼有2.55亿人口,在世界上有很大的资源占有量,印尼对于人口的发展也持积极态度,人口发展使得印尼经济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尤其针对中国投资者有很大的机会。如果中国经济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内保持在6%~7%的增长率,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其次,在未来支持印度尼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是有好处的。不仅仅是建立实体的联系,而且在特殊的情境之下通过思想沟通能够打造一个幸福之岛,特别是在印尼巴厘岛可以打造一个双方共同合作的热点区域。虽然两国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哲学和社会认识,但通过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精神的和谐共处,中印尼间可以获得幸福。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合作,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投资质量,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达成双方的进一步合作。目前,中国清华大学以及其他一流大学已经全面参与进了中印尼间的合作当中,相信未来将会见证更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幸福大道。

再次,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关系需要把全天候的伙伴合作关系转化成实际的合作项目,只有转化成实际,才能够给双方的人民带来切实利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通过七方面的合作才能够紧紧地绑在一起:一是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贸易给双方的人民带来经济繁荣。二是建立全球性的伙伴关系,这将会进一步推进印尼国家的秩序建设。三是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通过这样能够看到所有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四是达成高质量的合作,中印尼间的合作将会带来更加可依靠的政府良政。五是要积极参与互助项目,才能在全世界推进生产力发展。六是要在文化方面进行合作,能够促进互信,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尼人民之间增进互信。七是要打造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合作关系,才能够保证各个国家之间的良好的合作。

最后,中国人民有自己的“中国梦”,印尼的“中国梦”是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并和其他所有邻国和谐共处。同时,东南亚也有同样的梦想,当中国和印尼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联系更加紧密时,所有国家都会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在新亚太发展的机遇下,印尼一定能够从邻国身上学到更多经验。中国和印尼都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都有很多历史成就和现代技术成就,目前需要进一步提高两国间的互联互通,这不仅对双方有利,也对亚太所有国家都有利,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印尼两国的领导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两国间的合作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此时应是两国领导人的愿景转化成切实行动的时候了,以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独行快,众行远,中印尼之间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方式就是鼓励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去印尼投资或进行双向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

首先,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第一资源。“一带一路”是一项宏伟构想,需要人来实现。中国要想让“一带一路”的畅想能够得到丝路国家的广泛响应,就必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从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既有熟悉沿岸国情又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高端人才。调查发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甚至超过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企业88%的高管认为,海外并购及投资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印尼是中国的第三大投资国,中国该如何了解印尼,印尼该如何了解中国?都是应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还具有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意义。民心相通的另一种表达就是人心所向,而这些都需要围绕人这一关键要素,包括要建设的基础设施、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无一不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因此,应以“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基础工程,着力“培养人才、打通人脉、互通人心”,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由之路。

其次,海事人才是中印尼间深化海洋领域合作的迫切需求。中国和印尼都是海洋大国,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双方在海洋事务的很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2014年11月,在东亚峰会上印尼总统佐科提出将印尼打造成为“全球海洋支点”,这与中国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高度契合,中国和印尼两国合作的重点正在向海事与海洋领域不断深化。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体在其GDP发展到1000~3000美元时,就是国家航运业高速发展时期,印尼恰属于这个时期。无论是印尼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海上支点建设,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当中能够起到支点作用,预计印尼关于海事人才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增加。

再次,中印尼间应该设立海事人才教育基金,助力蓝色梦想。“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我们的初步设想是教育基金应由中印尼两国政府牵头成立,通过企业资助、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建议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海事教育办学合作。如采取共建海事大学、建立校区等办学形式,为印尼培养更多优秀海事人才,以适应印尼的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二是打造海事人才智库,集各方力量为两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规划制定以及重大任务建言献策,为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开展海事人才培训,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培训体系,注重体现印尼区域特色和特点。也可以采用根据印尼特殊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及职业化培训方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培训和智力服务。这项工作对中国而言,是为“一带一路”倡议储备人才,对于印尼而言,可以借助中国已有的经验培养属地化、民族化的自我队伍。

最后,我想讲述两个故事。100多年前,有一个华工叫丁龙,在一个叫贺拉斯的美国人家中当仆人。当丁龙退休时,贺拉斯为了感谢他表示愿尽其所能满足他的一个愿望。出人意料的是,丁龙唯一的请求就是把他一生积攒的1.2万美金,交由贺拉斯出面捐献给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建一个汉学系,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他的祖国和人民,了解他祖国的文化。贺拉斯深为感动,并与丁龙共同捐资建立了至今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在印尼也有一个叫陈炳煌的美籍华人,他创建了以华文教学为特色的多摩韩·舍利弗大学。他说:“办学是为了让印尼这一代和下一代人开始真正了解华人文化,只有沟通心灵才会没有隔阂。”每当重温这些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故事片段,总能让当代人感受到动人心弦的力量。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中印尼间应携手合作,将“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厦门大学教授吴崇伯:

关于印度尼西亚的投资环境有以下六方面特点:

第一,印度尼西亚经济体的GDP总量约为9000亿美元,超过发达国家里面西班牙、荷兰,居世界第16位,约占整个东盟38%的体量,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二,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第二,印度尼西亚正享受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市场,因为它50%以上的人都是在30岁以下,年轻人喜欢消费,所以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手机在那销售特别好。二是人口年轻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第三,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市场比较稳定。金融自由化改革最早的国家是泰国,接下来就是印度尼西亚,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并且改得最彻底,无论是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都很早就放开了,包括货币的自由兑换在整个东南亚也是最彻底的。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时,在印度尼西亚货币暴跌的情况下金融业没有走回头路,没有回到金融管制这条路上,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多少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资源丰富。对中国比较重要的资源就是煤炭,中国的东南沿海发电厂所需的动力煤大概每年进口约10亿吨,有五亿吨从澳大利亚进口,另外五亿吨就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除煤矿外,印尼的的镍矿资源也很丰富。

第五,印度尼西亚60%的经济发展是靠国内消费来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消费、投资。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性投资,而在亚太地区印度尼西亚是很难得可以靠55%~60%的消费实现GDP增长的。因此,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在全球国家经济背景都较差的情况下还能保持5%~6%的增长速度,在于其对外依赖度较小。

第六,经济活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活动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爪哇岛。现在佐科总统已经开始把经济活动往东部转移,因其东部比较落后,所以进行东部大开发,计划在东部建立十多个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等,印尼的整个投资环境都在不断进行改善。

现在中国的企业大规模去印度尼西亚投资,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已由原来的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盛况空前。可以说印度尼西亚处处是投资机会。具体可进行以下六个领域的投资:

第一,海洋油气。2007年以前,印度尼西亚是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亚太地区唯一的一个欧佩克成员国,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尼成为了纯粹的石油进口国,在2007年就退出了欧佩克组织。印尼的能源产业主要问题就是陆地原油基本上已经枯竭,进而向海上发展,但一是资金投资量很大,二是该国油气田是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一块油气田,意大利企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但至今没开采,说明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目前,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石油的985平台比较感兴趣,未来主要在这个领域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

第二,基础设施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铁路,铁路指一般铁路,并不是高铁。中国现在一直在东南亚推广高铁建设。但我觉得“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该了解对方国家的需求,不管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还是在菲律宾推广高铁都有些为时过早,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到很好的程度,推广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高铁肯定为时过早,一般的铁路就能很好地改善这些国家对于铁路的需求了。二是港口,印度尼西亚的几个港口,像苏拉巴亚港和雅加达港都是超负荷运转。2016年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中,前十榜单中,中国已占据了七大席位。中国的港口优势主要就是集装箱,雅加达也好,泗水也好,它的港口货物积压比较厉害,就是因为集装箱不过关,可见这方面会有较大合作前景。三是电力方面也有投资机会。

第三,农业领域。农业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印度尼西亚发展农业的条件确实很好。一是印尼水稻一年可以三熟,这在中国只有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的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三熟,其他地方都做不到。二是印尼土地肥沃,种子撒下去以后基本上不用管理,长势就非常良好。三是水果品种丰富。虽然在印尼发展农业的条件非常好,但它有一个问题,粮食产量的波动很大,自从1984年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实行粮食自给以后,每年仍都进口大量粮食,意味着在粮食安全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机遇。

此外,渔业方面也存在合作机会。中国福建已有几家比较大的海洋渔业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孟加拉以及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建立了十几个渔业的养殖基地,都非常成功。在印度尼西亚主要是在东部地区搞石斑鱼养殖。印度尼西亚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渔业有60%靠养殖,40%靠捕捞,而印度尼西亚刚好相反,60%靠捕捞,40%靠养殖。印尼希望学习中国的养殖经验,养殖多意味着供应有保障。所以渔业的养殖与加工是比较好的合作机会。

第四,海洋旅游业。印度尼西亚在旅游方面对中国寄予厚望,2016年中国出境为1.24亿人次,2015年为1.17亿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国家。印度尼西亚的旅游是其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佐科总统提出到2019年到印尼旅游的人数要达到2000万人,目前超过1000万人。在2000万的数字里,佐科总统其实希望有1000万是从中国来的,所占比例非常大。目前中印间旅游业的合作有两方面机会,一是旅游售票。2015年前去巴厘岛不用门票,但现在已经需要买票了。二是旅游地点很多,中国的游客去印度尼西亚就是先去雅加达,然后去巴厘岛,其实不用光泡在雅加达,印尼有一个火山叫做婆罗摩火山也很值得去,且公路设施都还不错。

第五,工业制造领域包括食品加工还有纺织业。在印尼有很多纺织业的大型企业,90%以上都是华人经营的,但很多服装企业都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贷款,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不愿意给纺织企业贷款,因为竞争力弱;二是机器设备老化,一般都已使用15年以上。这两方面还是有很好的合作机会的。

第六,中印尼在矿产资源方面也具有合作机会。

当然,在印尼投资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有些政策执行起来力度不够,或是变化比较频繁。比如渔业合作协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谈渔业合作协定谈了好几年,结果一夜之间印尼单方面把渔业合作协定取消了,导致很多企业都反映损失很大。二是印尼从2014年1月禁止盐矿出口,开采出来的矿石必须在印度尼西亚进行加工、冶炼以后再出口,一方面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属于很好的政策。但是,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的企业来说,本来在矿业上投了很多钱,好不容易把厂建好以后,结果盐矿又不可以出口了,也造成了一定损失。三是基础设施、物流成本较高。东南亚国家包括泰国曼谷、马尼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交通都很堵,这也是世界各国首都的通病。而最堵的就是雅加达,在雅加达约会迟到两个小时是很正常的情况。印度尼西亚的物流成本在整个亚太地区属于高位。三是印度尼西亚征地问题特别难解决,这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是痛点问题,因为它的土地是私有的,在印尼征用土地时,总统管不了省长;省长管不了市长;市长管不了村长;村长管不了村民。不管是否是双赢政策,我的土地我做主,我有归属权就有权利谈判,能要越多的钱就越好。但作为一个企业要去投资,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征地问题。比如人们翘首以盼的雅万高铁,中国好不容易通过跟日本竞争拿到这个项目,但现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50公里的建设里程只完成了五公里,到2019年要建成运行,先决条件是解决征地问题。五是印度尼西亚工会的权力太大,劳工权利太大,经常组织罢工、游行。印度尼西亚法律规定经政府允许的罢工、游行也得正常领取工资,企业的压力会很大。而且企业如果开除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还要补偿他三年的工资,印尼的劳工保护力度做得很到位。现在不光是中国企业去印尼投资会有抱怨,连日本、韩国的企业都会碰到劳工效率低的问题。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印度尼西亚的人一天要祈祷五次,有三次是在工作时间内,每次祈祷都要一小时左右,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对当地的宗教习惯表示尊重,但企业的劳动效率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对于去印尼投资的企业提三点建议:一是关于印尼的华侨问题。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华侨约有1000万,因许多人已跟当地人结婚被同化了,实际数量要超过1000万。华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被公认最会做生意的两大民族。但华人对参政、议政不太感兴趣,仅是做生意很有钱,而在政治上没有分量。中国企业如要到当地去投资,不能一到印尼就专门找华侨华人,当地的华人社团也赞同这个观点。无论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还是在文莱都要在华人华侨与当地土著之间达到平衡。二是印度尼西亚是个大国,会说印尼语很重要,如果不懂印尼语去谈生意会有障碍。印尼很多部门,比如投资协调局、外交部的官员都能讲流利的英语,但要在民间与当地的企业家交流还是需要用印尼语。目前中国掌握印尼语的人才严重不足,中国企业如到印度尼西亚去投资还需加强语言方面的人才培养。三是去印度尼西亚投资要事先做好调研工作,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会碰到的常见问题与挑战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摄影 谢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