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时代价值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时代价值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丰富的群众路线思想。邓小平同志第二次论及群众路线的内涵是1961年10月23日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郑克卿 常 志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群众路线。遵循这条路线,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数事实证明,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所在、生命所系。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丰富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多有论述,内涵极其丰富。

(一)精辟阐述了党执政后的主要危险,回答了“为什么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处于“非法”地位,是“地下党”,广大党员干部随时面临着生命考验。残酷的斗争环境客观上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成了执政党,生死不再是主要考验。对广大党员和干部来说,真正的考验是执政考验,特别是由执政地位而带来的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态度、群众利益的变化。对此,邓小平同志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1956年9月16日,他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新的考验。”他认为这种考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随着官僚主义作风的发生和发展,部分党员干部主观武断,不注重调查研究,忽视群众意见,甚至做出违背群众意愿、有损群众利益的事情。另一方面,“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滋生和泛滥,使一些党员稍有点工作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有的人还喜欢以领导者自居,喜欢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遇事不愿意同群众商量。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与蔓延,使我们“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科学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深化了对“什么是群众路线”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邓小平同志曾两次直接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第一次是1956年9月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群众观点,即相信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党的领导作用就是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方向,帮助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幸福生活的观点;第二层次是工作作风,即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的作风,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第三层次是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概括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它首次明确地将群众观点、工作作风纳入到群众路线之中,丰富和拓展了群众路线理论的内容。其次,揭示了群众观点在群众路线中的地位及其与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关系。从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首要内容,也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则是群众观点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第二次论及群众路线的内涵是1961年10月23日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他说:“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这里,邓小平同志首先转述毛泽东同志对群众路线的界定,其核心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其次是阐释他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并将其简要概括为“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正确地领导群众”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映群众的意见”环节中,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实事求是”问题。也可以说,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角度阐释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群众路线观的一大特色。

总起来看,邓小平同志对群众路线内容的概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群众路线”,丰富了它的内涵,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系统论述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拓展了“怎样贯彻群众路线”的视野。邓小平同志对群众路线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与途径,拓展了视野,系统回答了“怎样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

1.在制定政策上,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关起门来决定复杂的政策问题,这是“使党脱离群众的最好办法”。在他看来,要使我们党的政策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就必须深入到群众之中调查研究。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他主张,我们今后制定具体政策和解决问题,“在强调集中统一的时候,更应该运用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要经过调查研究,把下面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政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再到群众中去贯彻实行,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检验。”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更加明确地指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了调查研究对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在工作方式上,必须注重经常的深入细致的工作。邓小平同志认为,坚持群众路线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其中包括热闹的形式。“但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他主张在工作方式上,无论各行各业,“主要是做细致的工作,深入的工作”。这一观点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新中国成立后,搞运动成为我们党推动工作的重要形式,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从1957年“反右”,再到“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不断。主观主义抬头,官僚主义日盛,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群众的积极性和利益受到伤害。基于这种教训,邓小平同志在60年代初再次强调指出:“一切工作的成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积累起来的。……群众运动是实行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群众运动搞得好不好,也是要看我们经常的工作基础搞得好不好。”邓小平同志还认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一贯的主张,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能靠大轰大嗡,更不是摆花架子、走过场,而是靠深入细致的经常工作。

3.在建设方面,必须面对群众,考虑群众需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责任,已经由领导人民搞革命逐步转变为领导人民搞建设。如何才能搞好建设?1957年邓小平在视察西安时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所谓面对国家的现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也就是从国家“很穷,很困难”这个实际出发。比如经济、实用、美观,他认为美当然是好的,但是应该在经济实用的条件下,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美观,实在不大美也就算了,等到将来富裕了再来讲美,今天主要讲经济讲实用。而所谓面对群众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在建设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对此,他明确指出:“我们搞建设,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严厉批评了当时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说:“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制定“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一些基本设想时又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虽然不是正面阐述群众路线理论,但字里行间都体现着群众路线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不仅主张建设工作必须面对群众需要,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包括人民利益在内的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体系。早在5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鲜明地将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提出了包括“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内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实现了群众路线与各方面工作判断标准的有机结合。

4.在处理领导个人实践和群众实践的关系时,必须尊重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处理个人实践和群众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认为,一个党和它的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实践中始终尊重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群众路线贯穿于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全过程。首先,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陷入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在此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的态度是:“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种态度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品格和作风。其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但是他本人从不夸大个人的作用。在谈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邓小平同志总是强调集体智慧,强调群众的发明。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992年7月,他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说:“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些话,反映了邓小平同志谦逊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5.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人民公认”标准。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民公认标准,实现了群众路线与党的组织工作的有机结合。人民公认,实际上就是群众公认,或者说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邓小平认为,我们选人用人必须坚持人民公认标准。对此,他多有论述。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重申:“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按照人民公论标准选人用人,实际上也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选人用人。因为人民总是根据某个领导人社会实践的结果,即他的行为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影响来决定自己的态度的。一个领导人,如果确实为人民办了好事,人民必定支持他。因此,用人民公论标准选人用人,说到底,就是以人民利益标准选人,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人。

人民公认标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组织工作中的具体化。遵循这样的标准选人用人,有利于把知民心,顺民意,肯为群众服务,能为群众服务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四)深刻阐释了党群、干群关系,揭示了党的优势和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始终坚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兴衰。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指出,我们党的优势“主要从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确切地说,党的优势不仅在于政权中的适当数量,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在战争年代,我们党正是靠代表群众利益,靠群众拥护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成为执政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执政党也不是容易当的。“我们党执了政,掌了权,就要担负起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去和进行建设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党必须更紧密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决不能脱离群众。1957年4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甘肃时指出,近年来,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对“群众”两字模糊了,或者看不见了,与群众的联系少了。他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是致命伤。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依然不断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二、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论述虽然形成于上世纪的不同时期,但今天读来依然倍感亲切。目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彰显出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执政能力。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但大量的论述,最核心的思想还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群众路线的一个深层缘由,即他主要是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讲群众路线问题。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要获得成功,作为领导者,我们党就必须紧紧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同时,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力量,也全凭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旦丧失了群众,我们也将失去一切。因此,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如此,群众才会拥护党、支持党、跟党走,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很容易使一些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党的干部手中掌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和或多或少的资源,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命运。这使一些党员干部逐渐产生思想上的错位:公仆意识渐淡,主人心态渐浓。于是,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越来越淡漠,坐在办公室里制定政策、处理文电,通过开会布置工作,通过听汇报了解情况,就渐渐成为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在他们的头脑中,“群众路线”也渐渐演化为仅仅是一个词汇。邓小平同志说:“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仅仅从这段话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党员干部中进行一次普遍的群众路线教育是多么必要。

(三)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腐败是执政党的大敌。腐败现象的发生,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领导者个人道德水准偏低,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二是领导者个人理论素养不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理论自觉和内在定力。三是监督制约不力,使贪腐者有机可乘。搞清楚腐败发生的原因是找到防止和克服腐败有效办法的重要条件。不难看出,深入学习群众路线思想,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防止和克服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提高领导干部个人道德水准的核心要素。其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首要的政治理论观点。牢固树立这样的观点,无疑有利于增强干部的理论自信和判断力。最后,在全党大兴群众路线之风,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按人民公认标准选拔任用干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得住大风大浪考验,能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它是否有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作风,包括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如果没有好的工作作风,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就落不到实处,我们党就不能为人民服好务;如果没有好的生活作风,奢侈、腐化、堕落,我们党就不会有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最终也难逃被历史和人民抛弃的命运。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虑,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总是强调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1950年6月6 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说,共产党员“要具有纯正的作风,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逊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他提醒广大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要弄清楚,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水准。”同年7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会上讲话时号召干部学习工作艺术,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善于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他还将此作为判断干部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他说:“区别一个工作人员是否有错误,主要看他在工作时是否联系了群众,是否依靠了群众。”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后的首次讲话中,再次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当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又多次强调群众路线,强调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981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又进一步将党的群众路线简要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如此重视党的群众路线,如此强调作风建设,根本的考虑就是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国内外种种可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党建设好,也就是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我们党而言,“硬”的根基就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所赞成、拥护和支持。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一个基于党的全部历史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毫无疑问,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这一重要判断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内涵丰富,内容深入浅出,针对性强。结合我国正处于各种矛盾多发期、凸显期的现实,这些思想更显示出其不可多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