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全面总结了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本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软工程,效果如何,得有一个评价标准。

李 玲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全面总结了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本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观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软工程,效果如何,得有一个评价标准。尽管自马列以来没有人具体提出衡量的标准,但邓小平多次提出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的演变,即“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看主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在及时分析、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经验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独有的价值观念。

“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既有价值标准又有检验认识的功能。是非即正确与错误,属于认识论范畴,得失即利益关系,属于价值范畴。三个有利于标准结合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突出了根本标准的价值导向,把坚信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原则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更加完整、全面地统一了起来。

“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当然也是判断思想政治工作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清除了“左”倾思想的障碍,解决了困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许多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成为判断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否正确的一把标尺;“三个有利于”标准打破了以往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实践标准的具体化,为正确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确立了客观尺度;“三个有利于”标准成为检验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这座大厦是否科学、牢固的试金石,实现了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树立了根本尺度。

二、基本路线教育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奠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使党的基本路线初具雏形。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穆加贝时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联系起来。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思想,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正确理解基本路线的含义方面,邓小平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而且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的观念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这是个比喻,是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长期性,也就是在整个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期间,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科技观教育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科学技术获得高度发展的今天,进行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指出,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同志对科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有着高瞻远瞩的思考,深刻指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包括两大主题:第一,科技是不是生产力,是什么样的生产力;第二,怎样发展和解放科技生产力。就第一方面而言,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夺政权,别有用心地散布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的思想。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彻底推翻了这一谬论,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不是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就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就第二方面而言,要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投入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加大高科技的资金投入。他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正是在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在科技队伍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他认为科技体制需要改革,而改革科技体制,人才最重要。邓小平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并自告奋勇主抓科技教育。他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彻底否定了“两个估计”。他明确指出教育战线17年工作的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指出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吹了一股推翻“两个估计”的清新风。同年,为了培养高素质,高科技水平的人才,邓小平还敏锐地选择了恢复高考,使关闭了十年之久的知识之门又重新为人们打开了。

四、“三个面向”的发展观教育

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邓小平所说的教育,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面向”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自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并紧紧围绕它制定人才发展的计划与目标,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邓小平认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早在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还应包括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创新其内容、方法,优化教育环境等途径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更加有效地适应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努力培养开放性人才。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大胆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就是要培养人们有未来意识和超前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人们意识的发展变化进行逐步调整,培养人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整体,面向现代化是三者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面向”统一于主动有效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统一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办学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

作者简介:李玲(1981—),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讲师。

该文章发表于2014年5月《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