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军事思想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反映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此时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第二章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是随着阶级的产生、战争性质的逐渐变化而萌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兵器的改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更替,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对军事思想的认识,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对战争影响的不断加强而变化和发展。研究军事思想的目的,在于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以及指导战争的方法论,阐明军队建设的理论原则等。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它同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事教育训练等学科门类统称军事科学或军事学。军事思想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反映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军事思想的概念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按照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阶级性质、国家和各历史时期主导性兵器的特征,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外国和中国军事思想,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高技术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等。

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军事哲学问题,主要涉及战争观、军事观方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二层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涉及战争指导、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军事思想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人们为了各自阶级的利益,奉行和推崇不同的军事思想,反映各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不同认识和立场。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也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最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显示和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特征。战争总是强制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趋向一致来获取胜利,从而使人们必须按物质的客观规律办事,也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并且世代相传,得以继承、应用、丰富和发展。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概况

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萌芽状态到结出灿烂成果的历程。从时代角度讲,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古代军事思想是其中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一般认为,它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权威的看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著名的战争有镐京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此时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到了西周时期,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尚书》《军政》《军志》等,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实力的膨胀,使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争霸、兼并、统一的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学术上“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此时涌现了大量的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这个时期的军事论著,比较全面、深刻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军事活动规律,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就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13篇(图2-1)。

图2-1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计篇 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

第二篇:作战篇 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取敌之利”等原则。

第三篇:谋攻篇 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

第四篇:形篇 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篇:势篇 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当的有利态势。

第六篇:虚实篇 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强调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第七篇:军争篇 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

第八篇:九变篇 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第九篇:行军篇 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

第十篇:地形篇 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提出“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强调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

第十一篇:九地篇 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

第十二篇:火攻篇 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办法,同时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详细论述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十胜论,即: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胜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胜论;运筹帷幄,庙算制胜——先胜论;致人而不致于人——致胜论;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上兵伐谋,诡道取胜——谋胜论;全争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因敌致胜,灵活用兵——因胜论;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治胜论;选才任能,五德兼备——将胜论。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军事思想,即:重战、慎战、备战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思想等。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约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即秦汉至明清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家学说起主导作用。社会的基本形态在两千年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实提高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秦到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军事技术不断提高,战争规模扩大,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系统完善期(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即宋、辽、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明清朝前期)。这一时期,作战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样式更加多样。随着武学的兴盛,《武经七书》成为将帅及武科举子的必读书。有关军事训练、军事人物、兵制、守城、阵法、车营、火器、军事历史地理、海防边防等专题性兵书大量涌现,反映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研究的广泛深入和系统完善。

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得到了较大的充实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战略思想成熟、兵法研究深邃、军事理论形成体系。从宋朝的《武经七书》到明朝茅元仪著军事百科全书式《武备志》,其间《中国兵书总目》共收录宋元明清兵书1 815种,出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详见表2-1。

表2-1 我国现存古代兵书及书目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铁兵器的广泛推广,火药的逐步应用,步、骑、车、水军诸兵种的发展变革,不同性质战争的交织进行,客观上促进了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此时是西方古代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等奴隶制国家为了扩张领土、建立霸权、掠夺奴隶和财物,频繁发动战争。在长期的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将领和统帅,产生了丰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军事思想。古希腊的军事思想主要散见于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远征记》、艾涅的《战术》,及普鲁塔克、伯里克利、亚历山大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军事实践中。他们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认识到战争是由根本利害矛盾引起的;战争的目的是征服,谋求城邦、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战争的胜败取决于政治、军事、经济、精神等条件,作战前必须对双方的军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比;注意激励军队的士气,立足于以优势力量建立己方胜利的信心,采取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使之惊慌失措等。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体现在恺撒的《高卢战记》、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弗龙蒂努斯的《谋略》、奥尼山得的《军事长官指南》、韦格蒂乌斯的《论军事》,以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阿里安、塔西佗、普鲁塔克等有关罗马历史的著作中。许多军事家,如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统帅费边、恺撒,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等在军事实践中,总结出不少重要的军事思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古罗马军事思想源于古希腊而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进一步认识到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把军事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而政治又是配合军事行动达到军事目的的手段;通过外交广泛联盟,孤立对手,恩威并举,实现自己的目的;主张以进攻为主、防御为辅;在被迫处于防御地位时,也总是通过向敌后等薄弱处进攻,力求改变攻防态势,变防御为进攻;主张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以金钱、土地、建筑、妇女等物质利益保证部队的忠诚,以精神鼓励、严格的纪律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为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在这长达1 100多年的“黑暗”时代,封建割据的庄园经济、宗教思想和经院哲学的禁锢,极大地限制了军事思想的发展。“整个中世纪在战术发展方面,也像其他科学一样,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时代”(恩格斯)。直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中国火药、火器的传入及始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影响,外国古代军事思想才有了缓慢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军事代表人物有查理大帝、瑞典国王和统帅古斯塔夫二世等,代表作有东罗马皇帝莫利斯的《战略学》、利奥六世皇帝的《战术学》、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战争艺术》(《论军事学术》)、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战争原理》和《军事典范》等。此时的军事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战争被披上宗教外衣,掩盖统治集团间的利益争夺;宣扬战争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是原始罪恶之果,也是教会权力的支柱;在战争中丧失生命的人,可以进入天国,赎免一切罪恶(这其实是对战争认识的倒退);重视军队建设,把军队看成国家的重要工具;对雇佣兵制的弊端有了初步认识,主张实行义务兵制;初步涉及战略学、战术学概念;还认识到制海权的重要,认为控制了海洋,可以赢得和守住广阔的海外领土。

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相比,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起步晚,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其成果主要散见于当时的一些历史和文学著作中,缺乏系统论述。

(二)近代军事思想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近代史时期。此时西方走向资本主义,并向帝国主义发展,近代中国则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外国军事思想一改中世纪时期低迷不前的状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始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封建礼教和宗教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封建与反封建(资本主义)的战争、资本主义与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各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交织在一起,频繁发生,为人们研究军事思想提供了实践依据;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部队装备发生了较大变化,热兵器(火药为主)被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受外国近代军事思想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外国近代军事思想一般可划分为两大体系,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或称马恩列斯军事思想)。

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内容非常广泛,体系比较庞杂,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很多,主要有俄国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战略学原理》,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比洛的《新战术》《最新战法要旨论》,法国吉贝特的《战术通论》,美国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等。其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外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著名军事家如拿破仑、库图佐夫等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著作,但其丰富的军事实践也蕴藏着崭新的军事思想。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战争认识问题上的不可知论,提出军事科学的概念;军事科学包括战略与战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探讨战争的本质、规律,研究军队、装备、地理、政治和士气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重视对战史的研究;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是迫使敌人服从己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具有概然性和偶然性,是政治的工具;认识到民众武装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民众武装不是万能的,使用要有条件;重视建立一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部队;重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以随时应对战争;认识到新发明对于军队的组织、武器装备和战术的影响,装备的变化必然引起战术的变化;认识到作战中士气的作用,“战争中,军队的精神状态足以保障四分之三的胜利”,“精神与物质的力量是三与一之比”(拿破仑),因而把思想教育训练放在重要位置;认为海权是推动国家以至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树立歼灭战思想,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在不设防的野战中消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占领敌人的领土和要塞;与歼灭战相适应,大多数军事家都强调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消灭敌人;防御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要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刻集中兵力,快速机动是集中兵力的重要途径;认为作战应确立打击重心,保持预备队;等等。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汲取了以往军事思想的精华,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学说、暴力革命的学说、人民战争及战略战术学说、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学说、国防建设学说等。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走向反动的时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列宁生活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坚持唯物论,以唯物辩证法研究军事,吸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因而能对战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深刻认识。其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是:认为战争和军事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消灭而消亡;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要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在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以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先占领城市,夺取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都必须有自己的新型的军队;无产阶级代表人民利益,有能力、有条件把人民武装起来实行人民战争,并强调军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战略战术的变革;战争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主张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慎重决战、灵活机动。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时清政府许多有识之士看到武器装备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开办工厂,制造枪械,因而当时的军事思想主要是介绍武器装备性能和操作使用为主。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仅靠坚船利炮作战,军事思想落后亦不能赢得战争,于是又师承西方学习军事理论,翻译西方重要军事著作,如《大战学理》(即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自行撰写的代表作有《兵学新书》《军事常识》《兵镜类编》等。主要军事观点有:师夷长技,重整军备;依靠民众,积极备战;避人之长,攻人之短;以弃为守,诱敌入险。总之,在近代,外国军事思想成就突出;而中国的军事变革是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缺乏主动性,认识不够深刻,且鱼目混珠,有照搬照抄之嫌,远远落后于西方。

(三)现代军事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进入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制衡体制,处于冷战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武器装备发生巨大变化,巨炮、雷达、坦克、飞机、航空母舰、远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层出不穷,热兵器能量的运用从火药转为炸药,进而是原子能释放,武器破坏力大大增强,作战效能成倍增长,对战争的进程乃至结局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军事理论的研究有倾向性的影响,军事理论往往侧重于对先进主战武器的探讨。

1.空军制胜论

意大利的杜黑、美国的米切尔、英国的特伦查德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先驱,特别是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中对这一理论叙述较为细致。杜黑的主要观点是:由于飞机的广泛应用,将出现空中战争,空中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结局,为此要建立与海军、陆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条件,空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空中战争是进攻性的,空军的核心是轰炸机部队,要对敌国纵深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实施战略轰炸,迫其屈服。

2.坦克制胜论

英国的富勒、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英国的利德尔·哈特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装甲坦克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是陆军的主体;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以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方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主张军队改革,建立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包括补给机械化和战斗机械化。

3.总体战理论

德国的鲁登道夫在其著作《总体战》中提出这一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战争是总体战,它既针对军队,也针对平民,战争具有全民性,强调民族的团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主张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要建设好一支平时就准备好的军队;重视统帅在总体战中的作用;战争的突然性意义重大,力求闪击对方。

4.核武器制胜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冷战时期,霸权主义成为局部战争的根源,高技术在作战中逐步运用,人民处在核阴影之中,美苏两霸动辄进行核恫吓。此时军事理论研究往往围绕核武器及高技术展开,从美苏两国军事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美国就以核实力确定军事战略:在杜鲁门时期,美核力量处于绝对优势,提出遏制战略,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核讹诈;朝鲜战争后,为了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威慑力量,采取大规模报复战略;在苏联打破核垄断及越南战争后,又分别推行灵活反应、现实威慑、新灵活反应等战略。在处于核优势时期,美国认为自己能打赢全面核战争,故主张削减常规力量,重点发展核武器和战略空军;而在苏联打破其核优势、局部战争不断发生时,美国在确保核威慑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常规力量,认为核战争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核时代的战争必然是有限战争。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人类社会迎来了一场空前广泛、深刻的新军事变革,使军事形态的五大支柱(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事人员、军事思想和军事组织体制)得到跨时代的跃升,特别是各国军事思想得到了彻底的、全面的创新。当前世界军事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机械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军事思想,正在全面地向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思想转变。

与各自的国家战略相适应,西方各国军事思想呈现不同的特点。美军军事思想的特点是:以遏制、预防潜在“全球性竞争对手”为目的,加大常规、核、太空优势,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确保自身绝对安全;重视质量建军,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重视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力求零伤亡;进一步发展空地一体战理论,提出“空地一体运筹作战”的思想。美国的盟国如英、法、日、德等军事思想的共同点是:采取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战略方针;增强军事实力,逐步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或以其他联盟的方式挑战美国的军事地位;重视发展高技术以带动军事技术的进步;依据各自国情,确立与国家和军事战略相适应的军队规模。俄罗斯军事思想的特点是:认为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主要威胁是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经济、军事力量弱于美国的情况下分别提出“纯防御”“积极防御”“现实遏制”战略;走质量建军之路,如明确建军原则、目标,发展太空技术,确保合理够用的核攻击力量等。

中国自五四运动至今,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无产阶级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吸收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胡锦涛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凝聚了全党全军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科学原理,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即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场革命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道路之曲折、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歼敌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一场代表人民利益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参加的人民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将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数场边境和海疆的自卫反击作战,并从各方面进行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这些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作为一名杰出的统帅和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智。但天才来自实践,智慧源于群众,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独创,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创造的。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和首创精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中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宝贵的源泉。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前的28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武装斗争的历史。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军事斗争是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党的工作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得不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战争、研究军事。毛泽东的军事活动,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成功的部分。他的军事著作在其全部著作中占有大量篇幅,他的军事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又反过来能动地指导革命战争的实践,并随着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及同党内“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军事思想适应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继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开始,提出“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此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逐渐认识到军事工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参与组织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在军队中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共产党开始直接掌握和影响部分军队,并对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培养了一批党的军事干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严酷现实,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武装斗争和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同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9月,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他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反对敌人“进剿”和“围剿”的武装斗争中,毛泽东提出并实践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和武装群众的人民战争思想,总结出了游击战争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原则和诱敌深入、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红军作战原则。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及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产生,为其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

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理论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由产生到形成、发展的起点。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之余,开始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的经验,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军事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抗日战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方针,并完成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军事理论巨著。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研究指导战争的基本方法,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基本原则。随后,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名著中,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指导战争的方针和原则及战略和策略问题,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创立了系统的游击战争理论;全面阐述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原则和人民战争的基本内容。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涉及的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都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严谨的军事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大举出击,经略中原》《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关于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大量文章以及指挥作战的指示和电文。其中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在实践中以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连续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的战争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使战略防御和运动战理论有了发展,而且还创立了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为和平时期建军指明了方向。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挫败强大敌人的反侵略战争。毛泽东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特点,在《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胜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等著作和电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现代条件下进行反侵略战争的理论及原则,如:对美军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规模歼灭战;把阵地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建立强大的后勤系统,搞好后勤保障;军事打击紧密配合政治斗争;等等。这些理论和原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发展尖端国防科技和全民皆兵的思想,指出要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地建设强大的国防,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建设现代化国防、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等方面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系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和建设与保卫国防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认识与指导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科学体系是由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基本原理、原则而构成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辩证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毛泽东的战争观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本质及其有关问题的最根本看法。它主要通过对战争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和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等关系的揭示,正确认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战争消亡的途径等根本问题。即: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对战争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1)战争的起源和根源

毛泽东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他告诉我们,战争的主体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等群体。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总是充满各种矛盾和斗争,但这些矛盾和斗争并不总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战争不是这些矛盾冲突的一般的斗争形式,只有当这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不了时,才采用战争这种最高斗争形式来解决。

(2)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他进一步指出:“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与政治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两者又有所区别,其区别在于“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揭示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战争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是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它还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关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战争离不开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依赖于经济,战争就其实质说,就是交战双方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

(3)战争的性质及我们的态度

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怎样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呢?毛泽东认为,一切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保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进步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毛泽东明确指出对不同性质的战争应采取不同的态度。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就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

(4)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

毛泽东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这说明,我们不是为了战争而进行战争,更不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社会永久的和平。但是消灭战争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的革命战争反对阶级的反革命战争,即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2.无产阶级的战争方法论

战争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同战争观是一致的,它受战争观的指导与支配。

(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有规律的,这是认识战争的前提。毛泽东承认战争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它较之于任何其他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定性。但是,战争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怪物”,它仍然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仍然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的支配。战争的偶然性背后有客观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人们可以从战争的流动性中把握相对固定性的规律,就可以通过不确定的征兆和端倪,去探寻其相对确定性。这就说明,战争指导者只要善于调查研究,可以通过不确定的现象把握战争的本质,正确地指导战争。

(2)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从战争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使战争的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但是,战争的客观实际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因素以及战争中敌情、我情、民情和国际环境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战争指导规律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首先,要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密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战争指挥员要运用各种手段获得敌我各方面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去发现各个材料间彼此的关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判断,定下实施的决心,这是战前部署形成的过程。

其次,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毛泽东要求人民军队的指挥员,要成为勇敢而明智的指挥员,不但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还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以便达到胜利的彼岸。向战争学习,研究战争实际,并从战争实际中找出规律,这也是战争指挥员提高主观指导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战争指导过程中,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3)着眼特点,着眼发展

在正确解决战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这一论断向我们指明:着眼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从分析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入手,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根本规律。战争是综合力量的竞赛,在战争中,随着战场形势和敌我力量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战争向新的阶段推移,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新的矛盾,必须使战争指导与新情况相适应。

(4)立足全局,把握关节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的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大缺点或错误,那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由此可见,着眼战争全局对战争胜败具有决定意义。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而局部是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关节是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环节。战争指挥者必须有战略头脑,要通观战争全局,能对全局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制定出贯穿战争全过程的好的战略方针和计划。但是,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全局固然制约着局部,但局部的成败对全局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关键性的局部,更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全局由局部构成,全局统帅局部,局部隶属于全局又影响全局,这构成全局与局部的正确关系。战争中有些局部的成败会引起全局的变化,甚至对全局的胜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就是足以影响全局的重要关节。如果这些关键性的局部搞错了,就可能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因此,战争指导者必须照顾好各个局部,特别要注意掌握好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把自己的注意力要放在对全局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局部上。

(二)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把创建一支人民军队作为进行武装斗争的首要问题。人民军队思想,就是毛泽东关于建设人民军队的理论,亦称建军思想。它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为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建军的理论和原则。

1.人民军队的性质

毛泽东从“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的原理出发,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党指挥枪”的思想,指明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确保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原则。

2.人民军队的宗旨

人民军队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由此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无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军原则的核心,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特征。我军在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和捍卫国家利益的长期实践中,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保持我军无产阶级性质、提高战斗力、促进军队建设的可靠保证。我军的政治工作,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的原则,体现了我军内部上下级之间政治上平等的关系,这是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之一;军民一致的原则,是人民军队本色的体现;瓦解敌军的原则,是从精神上征服敌人,是促使敌人从内部瓦解的有效武器,是加速敌人崩溃的战略性原则。

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除以上三项重要内容以外,还有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军队要不断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

(三)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在共产党领导下,动员、组织、武装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所确立的伟大学说,是党和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理论,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战争的根本路线,是我党唯一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的含义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和其他战争形式一样,人民战争很早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毛泽东就曾经把中国奴隶社会发生的武王伐纣战争,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战争的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历史上凡是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战争都可称作人民战争。但是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较之一般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群众性更广泛,革命性更彻底,组织性更严密。

2.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对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实行人民战争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阐明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实行人民战争的指导原则,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

首先,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战争是力量的抗争,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民战争思想,首先必须认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其次,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为一定阶级、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历史上的战争虽然千差万别,但按其性质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正义战争,一类是非正义战争。

再次,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和武器是构成战斗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正确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武器论”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人民战争作为战争的指导思想,不是群众起来就可以自发形成的,它必须有战争的领导条件。人民战争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二是懂得和掌握群众路线的指导方法,善于制定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方针和政策。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基于对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认识,提出并实践了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从根本上解决了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问题。

(1)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组织最广泛的革命战争的统一战线。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进来,发动和依靠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先进的革命阵地,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主要是在地方军和民兵的配合下,执行超地域的作战任务。

(4)以武装斗争为主,各条战线、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形成全面的人民战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5)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发挥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革命战争具备实行人民战争的可能性,但能否成为彻底的人民战争,则要看领导战争的阶级或集团是否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有没有一个进行人民战争的指导路线、方针和政策等。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战争的一般规律是强胜弱败,但力量的强与弱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创造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整套趋利避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揭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劣势装备的革命军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指导规律,解决了复杂艰巨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指导及其方法问题。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是一切战争行动的基本原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力量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毛泽东把战争目的和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2.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即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以使战略全局上的劣势变为战役和战斗上的局部优势。毛泽东认为,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而不是为防御而防御。积极防御要求做到: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创造对敌斗争的有利条件;必须在战略上实行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中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必须处理好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的关系,慎重初战;必须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结合阵地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必须适时进行军事战略的转变,进行反攻,夺取最后胜利。

3.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在对敌斗争态度上,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并据此确立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即在总体上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具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在一个一个的局部上,采取慎重态度,讲究作战艺术。

4.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力求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5.作战形式

在作战形式上,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并根据不同战争时期、不同战略阶段的敌我力量对比和我军作战能力、任务以及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确定其主辅地位,适时进行军事战略的转变,推动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

6.战役战斗方针

在战役和战斗的方针上,基本的是歼灭战。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但不反对一定条件下的击溃战、消耗战,从而积小胜为大胜,达到逐渐改变敌强我弱形势的目的。

7.作战方法

在作战方法上,基本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发挥近战、夜战特长,以保证确有把握地歼灭敌人。

8.作战指导

在作战指导上,强调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争取作战的主动权,将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

9.对敌斗争

在对敌斗争上,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并举的手段,加速敌军的瓦解和我军的胜利。

(五)国防建设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关于国防建设的论述。

1.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抵御外敌入侵

毛泽东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他亲自主持颁布了各种条令、条例,开办了各类正规的军事院校,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使我军实现了由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2.确立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研制、生产出了原子弹、氢弹、卫星和导弹等一系列的新式武器和装备。

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从国际形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了我国国防战略、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1956年,毛泽东批准了中央军委提出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20世纪50年代以后,毛泽东又相继提出“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引入军事领域,系统地阐明了认识战争运动的辩证过程,精辟地论述了军事领域中一系列军事辩证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将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军事学的理论宝库。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创造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阐述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举世公认,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中享有显赫的地位,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自从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就别开生机,克服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至今毛泽东军事思想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反映了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真理,对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要适应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条件下的建军和作战问题。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不仅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在领导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的科学理论,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这一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军队建设及有关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在领导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列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原则、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军的建设和改革是整个国家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现代化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次,关于时代主题的理论,既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是我们正确认识国际战略环境,做出一系列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再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也是构成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灵魂。他规定了我军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的总目标、总任务,并强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同时积极搞好自身建设。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亲自领导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伟大实践,具体研究和解决了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他的许多重要论述都是针对实际问题做出的,是对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不是邓小平个人的思想,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邓小平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在实践中集中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广大指战员的集体智慧而提出的,这就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一)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1.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世界大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但霸权主义仍然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局部战争已成为主要战争形态。

邓小平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别人没有资格。但是美苏两家原子弹多、远程战略武器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因此谁也不敢动手。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重要一极不存在了,一时还形不成新的打世界大战的对立面。第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尤其是占世界人口3/4、占世界领土1/3的第三世界,大都贫穷落后,要和平不要战争,迫切希望有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第二世界国家也都不希望爆发世界战争,苏联和美国人民也都反对战争。如邓小平所说,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你细分析起来,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第三,经济、科技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主要大国都进行战略调整,将经济、科技的地位更加突出出来。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除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过短暂的安全稳定局面以外,我国基本上被笼罩在超级大国及其附庸全面封锁、制裁、威慑、入侵的阴影之下。时刻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成为我国国防的基本着眼点,最严重时甚至要准备同时对付两个超级大国的入侵。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家安全环境逐渐改善,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第一次同时摆脱了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军事入侵的威胁。我国安全环境根本性好转,不仅表现在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改善、全面入侵的军事威胁消除,同时还表现在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和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和世界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结论是: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也就是说,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第一,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大,尽管仍然矛盾重重,但其矛盾远未达到引发战争的程度;第二,两大社会制度体系之间,尽管仍然存在着各种抗衡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但也没有发展到爆发世界大战的地步;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能力,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从而缓和了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国际竞争的重点已经由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科技的竞争;第六,随着苏联的解体,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及时洞察了这些重大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他在会见日本外宾时指出:“现在世界最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表明了和平与发展具有全球战略性意义,是全人类的重要战略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已经进入了太平盛世,相反,和平还面临着种种威胁,发展还面临着巨大障碍。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

基于对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邓小平同志果断地决定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就是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充分利用今后相当长时间,在大仗打不起来的情况下,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

(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

1.军队建设依靠国民经济的发展

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是和平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目前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国民经济是军队建设的基础,军队建设依赖国民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说: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工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经济基础决定着军队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只有经济基础雄厚,才能为军队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军队建设才能扩大规模,加快速度。第二,经济基础决定军队建设质量。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队难以装备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军人素质的提高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军人素质也越高。另外,经济发展水平还决定着军队的体制编制和作战方式。恩格斯说,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制、装备、战略战术行动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战略,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第三,经济条件还决定着军队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军队建设目标是通过综合国力来保障的,而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因素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力。经济力越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可望达到的目标就越高。

2.军队和国防建设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与军队和国防建设是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很明显,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国防现代化必须与其他三化互相配合,协调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国防力量也是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国防力量的增强主要依赖坚持不懈的国防建设,其中主要的是军队建设。绝不是说军队和国防建设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无足轻重,也不是说国家经济建设搞好了,国防自然就巩固,军队自然就强大。应当清醒地看到,没有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成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肯定是残缺不全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因此,只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才能保证富国强兵,也才能保证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1.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需要

军事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战争指导者为了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他指出:我们未来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是为了进攻和反攻的防御。我国对战争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实行这一方针,不仅军事上有利,而且政治上也有利。

2.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

军事战略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军事战略的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种。我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战略。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在军事上坚持后发制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国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对历史遗留问题,力求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真心实意地希望避免战争,不打仗。但是,对于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对于企图以武力侵略我国领土、领海主权的行为,我们将给予坚决还击。

3.落实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我们过去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法宝,也是我们与任何强敌相比的特有优势。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同时,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强调要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

邓小平十分注意观察和预测时代条件发生的种种变化,强调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要有新发展。他反复指出,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也不同,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过去是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三结合,现在是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并发展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三结合。在邓小平讲话中,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的发展问题有许多重要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战争,发展成为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人民战争;二是把阶级和意识形态冲突为主导因素的人民战争,发展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而进行的人民战争;三是把准备举国迎敌的人民战争,发展成为局部方向、局部地区使用局部力量,进行有限目的和规模为主的人民战争;四是把“小米加步枪”对付“飞机、坦克加大炮”的人民战争,发展成为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对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装备之敌的人民战争。正是这些发展,使邓小平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军事斗争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4.立足打赢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积极防御的战略具有打赢自卫战争和遏制侵略战争的双重功能,与其相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同样需要发挥这两种功能。坚持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主观指导上必须努力适应新的客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大战和大规模战争尚难打起来,但局部战争还时有发生。因此,要把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只要我们坚持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就一定能够夺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

(四)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

1.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性质

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必须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关系军队建设的全局,决定军队发展方向,是军队革命化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大环境已经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既给军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又给军队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小平不仅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十分关注军队性质问题,而且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性质的科学含义。

2.现代化是我军“三化”建设的中心

新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邓小平指出:“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多,但素质比较差。”以现代化为中心是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时代对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军队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人才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体制编制的现代化和军事理论的现代化。

3.提高军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正规化建设是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军队的组织、管理和军制等规范化建设。通过正规化建设,实现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正规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依法治军,加强组织纪律,加强管理;全面建立战备、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科学体制编制,使部队适应未来作战任务、武器装备发展、部队训练和管理的需要;强化体制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等等。正规化建设是军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军队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正规化,军队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不能凝聚成强大的战斗力,也就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邓小平对此进行了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把它作为新时期我军建设总任务、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军正规化建设水平。

(五)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走精兵之路是我军建设的根本方针

军队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现代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与武器装备在结构关系上发生了变化:军队员额的作用下降,武器装备的作用上升。对战斗力的形成乃至战争结局,军队质量要素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强调,质量问题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问题。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会耽误大事。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把质量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方针,长期坚持下去。

2.实现精兵之路的途径

注重质量建设。兵贵精,不贵多,精兵为古今中外治军之道。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调整建军方针,为争夺21世纪战略优势,普遍注重军队质量建设,表现为:军队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通过提高质量增强军事实力。我国地域辽阔,科技水平从总体上讲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把军队数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但是,军队建设也必须适应世界潮流,注重质量建设,适当减少数量,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坚持科技强军,使我军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精兵、利器、合成、高效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总体实力。

此外,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事,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当代马列主义军事理论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和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是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冷静观察和正确判断的结果,又是他对新时期我国国情、军情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建军方针、政策、原则,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着眼于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着眼于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分析,着眼于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实际,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列主义军事理论。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之所以成为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揭示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科学地阐明了相对和平时期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基本规律、军队建设各要素和各方面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基本规律、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规律等。二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军建设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紧紧抓住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我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符合当代和未来战争的客观要求,是指导我国应对未来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思想武器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提供了理论武器。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提出了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理论,强调把建设强大的常备军与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为我军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赋予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涵;为我军建设确定了总目标、总任务,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按照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做好战争准备。因此,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赢得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胜利的思想保证。

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正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适应新的历史呼唤应运而生,并科学地指导着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创立的军事指导理论。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转变。江泽民在1993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用四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特点:走向多极格局,局势有所缓和,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安宁。

2.市场经济体制给军队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给军队建设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都会触及军人或其亲属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乘机而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以及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也给官兵带来消极影响,从而使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新的变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新的考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的体制编制、教育训练、后勤保障、战场准备、兵员补充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外军许多新的军事思想不断涌入,我军军事思想也在新形势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

3.高技术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

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取得高技术质量优势已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主要标志,军事斗争准备在军事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些,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为了在战争形态发生重大转变、信息化成为军队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的情况下,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军队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并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在1997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始终加以关注的: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一个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江泽民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军队要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

(一)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1.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打得赢”

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是我们党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江泽民经过冷静观察和深刻分析,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基本判断,指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江泽民指出,我们不仅在战争环境下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在相对和平时期,同样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有了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无论出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从容应付,立于不败之地。他还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仍然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国防和军队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就不能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江泽民还指出:“积极防御这个战略方针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应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指出,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包括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国防科研等,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揽下,立足于未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周密规划、全面部署和深入展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方向问题,强有力地牵引和推进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江泽民指出,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都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在战争时期,动员和依靠人民进行战争,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个是在相对和平时期,动员和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积蓄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

4.确立科技强军的思想,实现“两个转变”

江泽民把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依靠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快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精兵”思想,为世纪之交我军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指导思想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实质,就是把提高战斗力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5.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确保“打得赢”,江泽民把提高军人素质摆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他指出,军队的现代化,人员素质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当代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任务,又是当务之急。高新技术装备一下子搞不上去,但是人才培养要先行。宁肯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军人素质与战斗力的本质联系。江泽民还指出,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必须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现代军事发展的客观要求。军队院校教育,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保证“不变质”

1.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强调军队要筑牢“军魂”意识。江泽民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予以高度关注,明确指出:“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还多次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这是对我军建军根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江泽民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加以强调,内涵非常丰富,意义重大而深远。

2.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和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政治优势的重要力量,始终要靠思想政治建设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的贯彻落实,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大变动的时期,在高技术对军事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的情况下,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抓紧不能放松。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治觉悟、奋斗精神的作用,“靠钱是堆不出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来的”。

3.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

要在全军部队广泛开展“四个教育”。我党我军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是治党治军的锐利武器。江泽民亲自倡导在全军部队广泛开展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强调这四个方面的教育要搞得一年比一年更深入、更有成效。同时还提出,要加强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切实保持老红军的本色长久不衰。强调军队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战斗作风和生活作风,做到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英勇顽强,雷厉风行;艰苦奋斗,勤俭办事。这些重要要求,抓住了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坚持、丰富和扩展了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是新形势下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理论指南。重视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军事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不同的历史烙印。就本质而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和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军事篇”。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深刻揭示了和平时期建军治军的特点和规律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突出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卓有建树地开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和平时期建军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要认真研究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总结新经验,使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成为国防与军队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形势下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理论

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江泽民担任军委主席期间,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新的问题和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并造就新的理论。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我国安全形势的新情况,对台斗争的严峻形势,向我军提出了“打得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历史性课题。国家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我军提出了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作风“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形势下指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理论。

第五节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跨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与战略智慧,着眼时代特点,立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大局,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与历史背景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军事理论。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背景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增加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呈现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各国利益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增强。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千方百计对中国加以牵制;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诸多隐患,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加剧;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保护海外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2.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影响国家安全和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国经济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给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形势带来了有利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增长,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主要表现在:“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猖獗;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邪恶势力加紧勾连聚合,不断组织策划渗透、瓦解和破坏活动;我国人口、就业和“三农”等问题凸现,社会矛盾和犯罪问题增多;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互动性增强,一些国内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演变为国际问题,一些国际问题也可能影响我国,诱发社会稳定问题;国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

3.我军所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时代性挑战

由于我军所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解决诸多具有时代性的课题:如何在国际上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多极化趋势日渐呈现、区域化和全球化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大于合作的复杂形势下,坚决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如何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严重威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背景下,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军队的神圣使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如何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战略主动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如何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这些都给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时代性的挑战。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军队建设实际,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军队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

1.必须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的全面建设

革命化建设,就是要求我军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经得起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这也是“不变质”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建设是革命化建设的根本,是军队最根本的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离开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失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我军就不可能获得强大的战斗力,也难以担负起“打得赢”的历史重任。

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求我军建设必须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现代条件下的总体作战能力和水平。当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战争的需要与军队现代化水平低的矛盾。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核心,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必须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军队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着力解决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一主要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发展军事力量提出了新要求,为检验军事力量确立了新标准。为保证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从武器装备建设、组织体制创新、教育训练改革等方面提高战斗力。

正规化建设,就是依靠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科学运行机制,把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军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秩序和环境。正规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正规化建设就没有现代化建设。只有通过加强正规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把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成果和经验,用法规和条令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军队各项建设有明确的规范、有序地进行,才能实现军队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军正规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标准。”坚持从严治军,提高依法治军的水平,是加强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保证把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坚决贯彻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的各个领域,贯彻到部队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到战斗力建设的全过程,从而使正规化建设与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我军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2.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问题是坚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他战略方向”。军队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着力推动军事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主体作用,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3.必须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为军队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必须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掌握现代决策方法,遵循现代决策程序,努力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实避免由个人决策、靠经验决策、凭关系决策、拍脑袋决策造成的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无用建设等问题,用正确的决策引领部队战斗力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执行效率。对做出的决策、确定的事项,要严格责任,雷厉风行,跟踪问效,一抓到底。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和指挥效能。

(二)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胡锦涛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立足信息化军事形态的特点和趋势,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需要,抓住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为谁打仗、听谁指挥的问题是军队建设的核心问题。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必须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做好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打什么样的仗、如何打赢的问题是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必须敏锐把握世界军事变革的最新动向,立足我军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改革创新。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逐步实现向信息化军事形态转型。要按照新的军事理念调整改革军队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加紧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训练体制、保障体制,加强诸军兵种部队综合集成建设。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大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人才强军工程,加紧培养大批适应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全面提高部队的科技素质和水平。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必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着力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军队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军事理论创新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实践探索成果法制化步伐,不断完善军事法规体系,严格依据条令条例管理教育部队,牢固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军队管理水平,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切实加大从严治军力度,从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等不同环节全面提高依法治军水平,加快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步伐,确保我军圆满履行各项使命。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胡锦涛在论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时指出:既不轻易诉诸武力,又要做到敢于应战。要处理好备战、慎战和敢战的关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1.依靠技术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技术是基础。恩格斯指出,技术决定战术。在现代条件下,技术不仅决定战术,而且决定战役乃至战略。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注重依靠技术创新。在推进新军事变革的进程中,虽然各国的情况不大一样,但是依靠技术创新推进新军事变革却是共同的做法。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素有崇尚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传统,其做法更具有代表性,概括起来是“三个注重”,即注重抢先发展、注重信息主导、注重民技军用。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同样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是必然的选择,又是重要的方针。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属于后发展国家。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不能走“抢先发展”“渐进发展”“跟进发展”的道路,而要走“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依靠思维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思维是首要。思维依旧,谈何变革;思维陈旧,无法变革。

胡锦涛指出,“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多,但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面对军事变革的新情况,要克服陈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努力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不注重创新军事思维,是难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在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创新军事思维,用创新的军事思维成果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实行以下“五个转变”是很重要的:一是实行由机械化军事思维向信息化军事思维的转变;二是实行由要素型军事思维向体系化军事思维的转变;三是实行由单向型军事思维向多向型军事思维的转变;四是实行由封闭型军事思维向开放型军事思维的转变;五是实行由保守型军事思维向创新型军事思维的转变。

3.依靠制度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制度是保证。体制不合理,机制不顺畅,法制不健全,变革就无法进行。

从体制创新来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调整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努力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比如,美军依据“转型性变革”的计划,将打破传统陆、海、空、天等军种体制,按照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

4.依靠作战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作战是牵引。从军事变革发展来说,仗怎么打,就怎么变革;打什么仗,就变革什么。以作战需求为牵引,这是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要提高部队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与以往的战争相比,情况更复杂,难度也更大,必须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导,以达到推进军事变革和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5.依靠训练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训练是实践。军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战时打仗,平时训练。战争时期,作战是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在相对和平时期,训练则是军队最经常、最基本、最大量的实践活动。

胡锦涛指出,“训练既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对训练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手段提出新要求,训练必须创新;另一方面,训练如果上不去,就会从全局上影响和制约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把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上,依靠训练创新提高作战能力,并以此带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

6.依靠管理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管理是关键。胡锦涛指出,“世界新军事变革不仅是一场军事技术和军队组织体制的革命,也是一场军事管理的革命”。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增强部队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既面临着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调整体制编制、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军事理论等重要任务,也面临着军事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

7.依靠理论创新推进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理论是先导。新军事变革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多、难度大,需要创新的理论进行导向,避免走弯路,减少变革中不必要的损失。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凡是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军队,无不把军事理论的创新作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力图以军事理论创新为先导,夺取“寂静战场”的优势与主动,并以此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胡锦涛指出:“要密切关注世界安全形势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军情,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拓宽战略视野,更新发展观念,深化科研改革,努力构建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军事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引领军事变革的重要作用。”

(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军

1.进一步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

胡锦涛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是我们党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求真,就是求部队建设规律之真;务实,就是务部队建设成效之实。

2.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

胡锦涛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科技强军战略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性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最重要战斗力的观念、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观念。实践证明,创造人才生长的良好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键的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要的是要创造人才生长的良好环境。在部队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键是要搞好与部队实际的结合,按照促进部队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确立工作的新标准,提高工作层次和水平,开创部队建设的崭新局面。

3.坚持依法从严治军

胡锦涛强调:“要适应军队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严格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治理军队、管理部队,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建立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依法从严治军是提高军队建设效益的重要保证。军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要确保这一系统高效运行,巩固和生成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依法从严治军,通过建立正规高效的各项秩序来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依法从严治军,一是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军事发展规律、能够体现我军性质和优良传统的军事法规体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要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党指挥枪”的原则更具稳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三是要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四是要把治军的成功经验,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促进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五)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胡锦涛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执政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始终是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2.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更充分的有利条件。胡锦涛指出,“本世纪头20年,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

3.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胡锦涛指出:“要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国防自然就强大。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并不意味着等经济搞上去了再抓国防建设。一个巩固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始终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必须提高国家战略能力。这是胡锦涛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国弱受欺凌,落后要挨打。经济发展是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确保经济建设的优先发展,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也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强大与否的根本标志,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三、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军事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维护和延长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迫切要求我军不断增强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军队的新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制约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的体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有效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胡锦涛同志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展开和运用,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正确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履行什么样的使命、怎样履行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等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指导规律,为正确解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主要矛盾、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确立了根本遵循。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胡锦涛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忧患意识、深远的前瞻思维,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与战略智慧,总结历史,放眼未来,筹划和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他始终高度关注世界军事发展的态势,敏锐洞察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特点,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益经验。胡锦涛同志还强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军事理论,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为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他尊重官兵、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出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认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和建军治军的特点与规律,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思考、整体筹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这是胡锦涛同志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最具特色的指导原则和领导艺术。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信息化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胡锦涛同志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一个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强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一个是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和装备工作要协调发展,武器装备、人才队伍、体制编制要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思想。总之,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列主义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以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六节 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发展动向,科学判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方位,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就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保持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可靠思想政治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与历史背景

(一)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

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军事思想。

习近平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二)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如何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和军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

“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新就新在我们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新就新在一个古老民族由大到强的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风险和考验世所罕见。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但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我国安全和发展形势更趋复杂。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千方百计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海上安全云谲波诡,家门口生乱的可能性增大。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具备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问题将会增多,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任务艰巨。

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发展,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严峻挑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推进军事转型,以图抢占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特别要看到,我军30多年没有打过大仗,未经历过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锻炼。在长期和平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部队常备不懈,克服松懈思想、麻痹情绪,防止“不敢打仗”“不会打仗”“不能打仗”,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实战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官兵成分结构的变化,如何始终保持部队政治坚定和纯洁巩固,如何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需要努力破解的时代课题。

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就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崛起。

正是着眼于夺取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着眼于时代条件发展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解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以政治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重大课题,把我们党对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二、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听党指挥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习近平提出的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言简意赅的21个字,蕴含着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深邃战略思考,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深刻认识军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服从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

听党指挥是建军之魂、强军之魂。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做到听党指挥,必须坚持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原则,坚持不懈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军队,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反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坚持从政治上考察和使用干部,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目标阐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路线图。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根本任务;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强军目标打开了破解军队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解决我军建设“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就能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既依赖经济实力增强,又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习近平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落实强军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国防保证。

(二)强军兴军是军队建设的时代主题

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

国防和军队建设不仅是国家主权安全之基,而且是国家发展利益之盾。党的十八大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描绘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蓝图,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成为一项时不我待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视察部队时深刻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兴军,成为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鲜明的时代主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鲜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统一和安全稳定。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必须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切实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力度,坚持政治要求严、管理教育严、军事训练严、执行纪律严、落实制度严,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要强化纪律观念和号令意识,坚持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办事,严格培育过硬战斗作风,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把部队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战斗队伍。

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征,是部队“打得赢”、“不变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培育的光荣优良作风,奋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引导官兵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要切实加强军队反腐倡廉建设。军队干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始终保持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推进部队建设、落实军事任务的实践中。要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四)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

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战斗力始终是军队兴衰成败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指出,军队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劲,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坚持在近似实战环境中摔打磨砺部队,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军事领域是对抗和竞争最激烈、最忌保守、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没有一场战争是可以重复的。“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变则兴,不变则衰。僵化守旧、故步自封必然导致落后挨打,改革创新历来是军队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要把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队要像样,核心是能打仗,这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必须牢固确立时刻准备打仗思想,全部心思和各项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劲,任何工作都不与中心任务争时间、争空间、争资源、争领导精力,不与中心任务抢道。

习近平的强军目标,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成功经验,集中概括了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根本宗旨,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有效履行人民军队使命的现实需要,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

三、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与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时代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统筹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强国强军伟大历史进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和力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谋划

习近平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服从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以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为判断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与作用的最高价值标准,提出了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相协调、军事力量发展与国家利益拓展相适应的根本要求。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之后,习近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与作用做出的一个重大创新论断。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在民族复兴的关键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强国的其他要素还不完备,国家尚处于“大而不强”“将强未强”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向强国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习近平强调,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就告诉我们,要顶住来自外部的压力,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政方针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虽然遭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但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着眼于解决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了新的论述。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完好,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战略底线。只有守住战略底线,才谈得上发展。维护核心利益、坚守战略底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所在。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就明确了我们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国防和军队作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的终极力量,是确保“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进的“压舱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基石。

(三)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更高要求

现实需求决定地位与作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新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强调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并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实现强军目标,习近平强调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一强军之魂,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强军之基,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激励军心士气,做到各项建设朝着强军目标加强,各项改革着眼强军目标展开,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围绕强军目标进行,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思考题

1.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军事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2.外国近代军事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一部著作?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孙子兵法》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邓小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江泽民提出的实现我军质量建设的“两个转变”是什么?

9.江泽民是如何论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

10.胡锦涛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11.胡锦涛关于军事创新的论述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2.胡锦涛是如何论述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

13.习近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主题是什么?

14.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事的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