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应对措施

对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东亚国家遭受的自然灾难,中国向来慷慨施以援手,积极提供救灾物资和现金,做得及时到位。由于原则性的差异,美国亚太安全政策对我国安全构成了巨大压力。中国亚太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繁荣发展基础上的对外政策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和地区安全的合作性的有机统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亚太和平的政治基础。

第一,保持积极冷静的心态,切不可对当前环境盲目悲观,要及时调整思维,稳住阵脚,韬光养晦,虚与委蛇,直面现实,巧于应对,积蓄力量,徐图未来。

当整个世界的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时,中国当然更要把战略重点放在这一地区。形势迫使中国战略要出新,要用战略大智慧突破旧有套路和招数,把首脑外交的重点放在这一地区,反复阐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化解东亚国家的疑虑,更关键的是付诸行动。同时,要有一个系统性战略,避免临时性的应急之乱和过度反应,不要把东亚问题看成是别人的问题或可以利用的问题,而应看做是自己的问题,放弃被动或回避的策略,积极有所作为,积极化解危机,身段要软,手段要巧,维权少说多做,维稳多说多做,让合作者获益,让挑衅者付出代价。要看到中国是这些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剩下的唯一希望”,它们面临着“选边站”的难题,陷入安全与繁荣的两难困境。安定的邻国、稳定的东亚环境以及深化的地区合作进程,是中国追求的东亚秩序。中国要把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和责任需求统一起来,做大做深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彰显崛起中国的综合实力、外交能力和国际责任能力。以今日之中国来说,完全有能力把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重合起来,完全有能力抓住优化东亚战略带来的机遇,从而创造自己的战略机遇,主动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中国要有地位,先要有作为,重点可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要抓紧利用当今世界危机带来的特殊机遇和自身的特殊优势,牢牢掌握主动权,强化对本地区的塑造能力,主导地区机制化建设。① 地区金融合作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能凸显中国金融强势。中国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制定长期规划,从总目标出发,采取系列行动,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地区发展与投资银行、地区货币基金、亚洲货币、亚洲货币市场等。中国要积极争取在华设立机构总部,承担领导责任,以便有利于提供公共产品,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贡献。② 中国要高举地区一体化的旗帜,接过东亚共同体的口号,主动规划,积极引导,以引领人的大气倡导开放性的地区主义。中国可以选择逐步推进的发展路径,从10+3起步,然后是10+6,最后扩大到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兴趣国家的参与。在这一进程中,可以设定时间、程序和条件。③ 次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也要重视,使之融入环中国经济带。如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国已经在引导该流域的安全合作。在推进次区域一体化方面,中国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密切配合。沿边省份可利用其特定的历史联系、地缘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优势,与相邻东亚国家建立起紧密关系,作为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和补充。

其次,要引领东亚合作的新方向,不断塑造合作新议题,有创议权就有主导权。中国重点应放在促进共同发展和治理区域性问题上,主动承担起地区责任。例如,中国可以加强中日韩合作,在清洁能源的技术转让、资金支持方面起带头和组织作用;大力推进泛亚铁路网、公路网及海上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地区性粮食安全合作网、流行病防治网;建立和完善地区性地震、台风、海啸预警机制网;推进南中国海安全航行合作、联合执法、海上搜救、反恐反海盗等。救灾外交历来是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非常成功的外交形式。对于东亚国家遭受的自然灾难,中国向来慷慨施以援手,积极提供救灾物资和现金,做得及时到位。中国积极展开的“抗洪外交”,使之有了新的突破和趋势,如中国首次派出了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赴他国协助救灾;中国军队也派遣医疗救援队执行救援任务,使人道主义救助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也使东亚外交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他社会、民生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也很重要。

第二,制定出合理的中国亚太总体政策及目标,形成稳定的战略意图和国家协调机制,维护和巩固国家根本利益,为国内社会建设服务。

当前的世界格局,美国主张的地区和平与稳定是以保持美国既得利益和领导地位为前提的,中国主张地区内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发展,睦邻友好,不干涉内政的稳定与和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目标是维护主导地位,防止地区性大国出现;中国的亚太政策目的则是希望营造一个有利于本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地区各国和平发展的地区环境。美国实现目标的手段是以前沿军事部署,双边军事同盟等作为其地区战略基石,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强化军事同盟等冷战思维方式;中国则把改善和发展同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关系作为其地区战略内容,强调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通过建立信任措施及地区安全合作作为手段。由于原则性的差异,美国亚太安全政策对我国安全构成了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中国对亚太地区的总体政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稳定周边、立足亚太”。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遵循睦邻友好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立足亚太,走向世界。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中国自身的稳定与繁荣,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亚太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亚太政策目标。中国亚太安全战略有三个重要的基石: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加强与亚太各国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中国亚太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繁荣发展基础上的对外政策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和地区安全的合作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的亚太安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本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是亚太各国和平共处的应有之义和必要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亚太和平的政治基础。② 促进自身繁荣,寻求和平崛起。中国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把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搞上去,并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永不称霸是中国的对外基本方针。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 保持周边稳定,争取地区和平。保持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中国亚太政策的根本目标。这是由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缘政治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立足于亚太地区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而稳定周边又是立足亚太的前提条件。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是继续加强睦邻互信,维护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繁荣。④ 奉行独立自主,不与大国结盟。一方面,与大国结盟妨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广交朋友;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同任何大国结盟,都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因此,在亚太事务中,中国只能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亚太人民的根本利益,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对策。

第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要搞好国内建设,增强应对外部压力的实力,这才是突破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消极影响的重要着力点。

国际斗争的本质是实力的较量,实力是夺取与保持战略主动权和行动自由权的物质基础。美国亚太政策对我国的作用程度,我国对美国斗争的力度和效果,最终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实力对比。强大的实力,不仅可以遏制和削弱美国亚太政策对中国的消极负面因素,而且可以增加与美国斗争的砝码。因此,我国必须专心致力于国内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西化”和“分化”,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国家政局稳定;针对美国亚太政策以军事为依托的特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军、精兵制胜之路,增强应对现代化高科技和信息战的能力。

从中国角度看,中国之所以引起美国暗地里的抵制,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过快增长而导致的。而应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就需要从国内着力,在每个环节扎扎实实地推动新型现代化建设。政治经济上,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民主法治,加强对党政权利的监督。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上,加强社会治理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政治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同步推进。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坚守爱国主义信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国家威望和感召力。军事上,加快军事现代化。虽然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但是必要的军事装备还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之所以遭遇重重国际压力尤其是地缘战略安全压力,固然与中国军力迅速崛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能以绝对的优势压制住周边大国。因此,必须依靠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科技、军事管理的创新,建立一支高新科技尤其是航天通讯科技支撑下的现代化强大军队,中国才能走和平崛起道路。外交上,中国通过中美元首会晤、互访和定期政治、经济对话等加强协商和协作,努力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中国在现存的状况下,首先应着眼于主要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次要领域的眼前利益可采取灵活的态度,有取有舍,以小舍换大得。其次,在坚持“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方针下,加强宣传和沟通,以实际行动削减和驳斥“中国威胁论”;再次,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灵活应变、妥善处理美国针对我国的遏制政策。总之,要想平等地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就要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我们要利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努力发展我们的国家,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说的话才有底气,才有能力面对复杂的世界环境。

第四,加深中国与多数邻国的友谊和互利合作是破解美国对华战略包围的重要有利外部条件。

中国的国际利益主要集中于周边地区,且与周边地区国家有较多的共同利益,中国还只是一个地区大国,能以自身的实力维护好周边地区的利益,这种作用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维护朝鲜半岛局势稳定、防止地区军事冲突中突现出来。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合作,尤其是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包括中国在内亚太国家的区域化水平,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并以经济区域化逐步带动政治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制约美国称霸亚太政策的实施。

过去十年来,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同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已经成为周边11个国家以及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7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给他们提供了创造就业、拉动经济的机会。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利益交融日益深入,各层次对话合作与人员往来十分频繁。10+1、10+3、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今后,谋发展、促合作、求稳定仍是地区形势的主流和大势。中国应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以大国为重点的外交布局,继续推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竭力维护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南海及南亚的和平稳定,尤其是巩固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我国还应利用矛盾、分化制衡,积极主动争取有利的亚太周边环境,发展同其他亚太国家的多方合作。根据美国亚太政策与亚太国家之间不同程度的矛盾,我国应加强同亚太各国的团结和合作,分化美国的力量,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为此,应注重宣传我国独立自主、绝不称霸、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发展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目标,发展并不意味必然称霸。加大彼此间经济、政治、安全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了解,共同发展,以事实赢得相互信任。

第五,积极参与改造国际体系,拓展中国亚太发展空间。

今天的世界体系机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机制因而大多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鉴于国际组织的不断发展,新的国际规范正在形成,为了维护长远的国家利益,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建立新的国际体系的事务。发展新的国际规范主要体现在国际组织的规则改革之中。参加多边国际组织既然是参与建立国际规范的前提条件,因此从策略上讲,中国就必须参加主要的亚太地区组织。只有参与国际组织有关规则的制定和改革,才有可能使我国有关国际规范的认识和思想得到接受,从而逐步由被动服从既定的国际规范转而到让国际规范一定程度反映我国的意志,为我服务,大大拓展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空间,但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 在地区合作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或许可以适度保守一些,可以适度调低某些短期的目标。在美国及其他一些行为体试图高声说话高调做事的情况下,中国在提出合作倡议方面可以适度慎重一些,把更多精力放在落实已有成果,把已有的事情做好做扎实方面。② 更加重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国需要更多地从稳定和发展一些重要的双边关系入手,夯实与本地区国家合作的长期基础,形成一种进退自如的态势,逐渐达到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效果。③ 多做具体的事情,特别是在重点地区、重点事项上,集中做一些具有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的事,可能比在广泛的议题上广泛地做事,效果好一些。④ 中国还需要通过政策宣示,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手段的使用,进一步显示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坚定性,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行为方式的预期。⑤ 我们必须有老一辈领袖的高瞻远瞩,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美国这些战略对手。不管美国国内是否在搞政治性选举,不管美国针对我们发什么高调言论、做什么高调动作,我们都不能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去换取“和谐世界”,必须时刻牢记,“以妥协求团结,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团结存”的浅显道理,把握时局,打破美国新的对华封锁和遏制。

从总体上说,应把握自身定位,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明确中美关系的定位,坚持以利益牵制矛盾;搞好国内建设,增强应对外部压力的实力;处理好周边关系,压制美国亚太政策的负面作用;并参与改造国际体系,拓展亚太的发展空间。中国只要稳住阵脚,在经济竞争中不被美国击败,守住经济的防线。就目前而言,由于面对的形势趋于复杂,中国需要寻求使用更为综合、更为多样、更讲究相互配合的手段,以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下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

思 考 题

8.1 简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制定原因和基本内容。

8.2 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

链接阅读:

亚太地区的热点分析

1) 朝鲜半岛问题

1953年7月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使朝鲜半岛分裂局面固定化,南北双方对立的局面延续至今。美国一直把朝鲜作为具有重大威胁的敌对国家,对朝实施了40多年的经济制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40多年的对抗,南北都认识到,坚持冷战、消极对抗只能两败俱伤,降低双方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一方不可能通过军事战胜另一方的情况下,实现和平统一是最佳选择。

南北双方和解之间仍存在着许多障碍:(1) 两种制度之间的尖锐对立。朝鲜半岛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是制约双方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2) 朝鲜半岛双方庞大的军事对峙,仍是双方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南北双方仅在22万平方千米的三八线两侧竟集中了近180万军队,是当今世界上兵力部署最集中的地区。(3) 驻韩美军问题是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最棘手问题。无论是建立和平机制还是实现和平统一,驻韩美军问题是个重大障碍。

2) 日俄北方四岛争端

是指位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千岛之间的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和齿午群岛的归属问题。二次大战前北方四岛一直处于日本的管辖之下,是日本的领土,二战以后,根据《雅尔塔协议》,北方四岛于1945年9月3日被前苏联全部占领,从此埋下领土争端的种子。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蹶不振和日本的重新崛起使北方四岛问题出现了转机。日本坚持“政经不可分”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灵活性,提出只要俄罗斯承认日本对四岛的主权,归还方式和日期可以灵活处理。日本采取了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经济援助为手段的两阶段方案。

在俄罗斯境内,反对将北方四岛归还给日本的势力占压倒优势。首先,俄罗斯军方坚决反对交出四岛,一方面是担心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会出现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担心将四岛归还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存在会严重受损,失去牵制日本和美国的战略要点,失去俄所剩无几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通道。其次,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议会、广大民众及地方政府也强烈反对在领土上让步。杜马通过决议重申未经全民公决不能对俄罗斯联邦的领土、边界做任何变动。经济与利益的驱动使双方都不愿意发生对抗,俄罗斯改革和振兴都需要日本的资金援助和技术合作,日本也不希望自己在同欧美抢占俄罗斯市场的争斗中败下阵来。

3) 日韩竹(独)岛主权之争

竹(独)岛位于日本海西南部,包括东西两个小岛及其周围随潮汐涨落而时隐时现的32块小岩礁,位于东经131°52′22″北纬37°14′18″,总面积仅为0.233平方千米。它距离韩国的郁陵岛49海里,距离日本的隐歧大岛85海里。日韩两国都声称对此“弹丸之地”拥有主权,这涉及渔业资源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事关重大的经济利益。目前该岛处于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韩国在该岛上部署有军事装备。岛的周边海域是黄金渔场,海产极为丰富。海底暗礁中盛产海带等海生植物,近海是韩国人和日本人都喜爱的明太鱼集中产地。岛上有大量鸟粪堆积成的磷矿。对于韩日双方来说,谁拥有该岛,谁的排他性经济水域便获扩展,谁就能把日本海中最丰饶的一片水域圈入自己的院墙之内。更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军事价值,独(竹)岛位于日本海中央,是控制日本海乃至东北亚海上活动的重要战略据点。1904年,日本曾在该岛设置海上侦察和通讯设施,为日本海军击败俄国舰队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韩国在这里建有高性能防空雷达基地,能及时掌握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日本的海空军活动。日韩关于该岛的争端将旷日持久,但不会激化为冲突,因为两国还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经济上互补性极强,相互依存度高,在地区安全利益上双方具有一致性,而且都需要借助对方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4) 中日钓鱼岛争端

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从历史、地理、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美国的冷战政策,才使这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变成了复杂的问题。这一争端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岛屿的主权归属和与之相关的东海海洋权益。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由5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和3个小礁组成,整个群岛面积6.3平方千米,其中以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5平方千米,台湾、香港、海外华人把这些岛屿通称为钓鱼台群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钓鱼岛盛产名贵药材,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海底蕴藏大量石油资源,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到1 574亿桶,钓鱼岛位于东海海面交通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92年2月25日,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领海及毗邻区法》,其中写明“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为中国领土,日方要求中国在领海法中删去有关钓鱼岛条文,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的拒绝。由于日本极右势力的兴风作浪,钓鱼岛争端随时都有激化可能。

5) 南沙群岛争端

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南沙群岛(西方称之为斯普拉特利群岛)位于南海南部,由200多个岛礁或沙洲组成,其主岛太平岛由中国台湾控制,永署等6个岛礁由中国内地控制,其余大部分被邻近国家瓜分。

南沙群岛地处热带,周围海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还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达到300多亿吨,具备相当的商业开发价值,现在正以每日10万桶的速度被掠夺着。该地在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航线的要冲,是重要的国际海洋战略通道。南沙群岛争端的起因是20世纪60年代南沙海底油气资源的发现,争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六国七方,是影响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目前南沙群岛问题正日益复杂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染指这一重要战略海域,非法侵占南沙的各国也试图联手对付中国,虽然在南沙地区爆发高强度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一定时间和局部地域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