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械化战争思想的超越

机械化战争思想的超越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广义信息战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作战形式就是计算机网络战。在现阶段,战场信息战主要是指通过获取敌方的电磁频谱,对其主要电子设施与设备实施强电磁干扰和压制来夺取制电磁权的一类作战行动。其根本目的是以不毁灭参战人员生命的方式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从广义信息战的角度看,乔治·斯坦教授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军界认为他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对今天军队作战行动的指导性不够。
机械化战争思想的超越_科技发展与战争形

目前,关于信息战的定义,因研究的时间较短,学术界还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是,从总体上看,现行的观点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所谓广义的信息战,主要是指敌对双方于平时和战时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及军事等各个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争夺信息优势而进行的一切对抗和斗争。

广义信息战的内容极为宽泛,具有大时空的特点。从时间上讲,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夺取信息优势是一项长久的任务,因此,信息战并不仅仅存在于战时,那些在平时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而对信息技术与系统所进行的研究、生产、装备、使用活动,以及针对别国的上述活动所采取的侦察、干扰、破坏和技术上的对抗与竞争等行为,全部都属于信息战的范畴;从空间上说,信息对抗不但发生于敌对双方拼死争斗的战场上,而且还发生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广义信息战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作战形式就是计算机网络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军事和非军事领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世界各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几乎均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等信息战武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就可对敌对国(或敌对方)的信息基础设施(比如通信网、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电力网、金融网、股票交易网等)进行“软”破坏或摧毁,造成其大范围的联系失控和失调。这种攻击或防护行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兵戈相见战场上的信息战行为。也正是以此为依据,美国空军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斯坦毫不隐瞒地指出:“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成国家目标的行动……也可以把信息战视为部分地通过全球联网的信息与通信手段进行的国家间冲突。”[2]

所谓狭义的信息战,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场信息战”,其核心是指挥控制战。它具体的内涵为:信息战,是指交战双方在战场上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武器为基本手段,以对方C4 I信息系统为主要打击目标,以削弱或破坏对手指挥控制能力、同时保护己方指挥控制能力免遭敌方类似攻击为目的的一类作战行动。

军界人士更乐于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战。因为,把信息战作为现代战争中的一种全新作战样式,它既不可能长久地、大范围地存在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同时,也不可能完全不使用物质暴力手段,否则,就难以称其为战争行为了。对那种纯粹的、完全不动用物质暴力手段的、只在信息领域中进行“比特式攻防”的作战,可将其看作为高级的信息战,它与以物质暴力手段为最终措施的“战场信息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战场信息战主要是指通过获取敌方的电磁频谱,对其主要电子设施与设备实施强电磁干扰和压制来夺取制电磁权的一类作战行动。当然,在这类作战行动中也包括使用反辐射导弹或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敌人的雷达和通信设施、设备的行动。同时,它还包括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战场上的敌军官兵实施心理战的行动。其根本目的是以不毁灭参战人员生命的方式削弱敌人的作战能力。

信息战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西方军事理论家们对这一问题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在他们的看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文已提到过的美国的政治学教授乔治·斯坦的观点。

乔治·斯坦教授认为:“从本质上看,信息战与思想观念和认识论密切相关。信息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信息战主要是通过社会或军队的通信网络来实施的,但从根本上看,这种作战样式涉及的主要不是卫星、电缆和计算机,而是人,是人的决策行动……因此,信息战的攻击目标是人的思想,特别是那些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决策权的人士的思想,在军界则是那些能够决定是否用兵、如何用兵和以什么方式用兵的人士的思想。”[3]从这一认识出发,他觉得信息战的本质,是以信息能为主要作用手段,通过让敌方接收到能促使其停止战斗的足够信息来迫使敌方放弃对抗意愿,从而最终结束对抗、停止作战的高层次的智能较量。

从广义信息战的角度看,乔治·斯坦教授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军界认为他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对今天军队作战行动的指导性不够。这些人认为,今天探讨信息战本质问题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加深对狭义信息战概念的理解,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寻找出应该怎样具体地实施信息战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来。所以,狭义信息战是世界军事界当前研究信息战的“重心”所在。

关于狭义信息战的本质是什么,我军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狭义信息战的实质是争夺对战场信息控制权的问题,因为,在狭义信息战中,信息是最重要的战斗力因素,采取各种作战行动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努力取得既能自由地搜集、处理和使用敌方信息与保持己方通信联络畅通,同时又能保证让敌方无法获取和利用己方信息的权力。信息打击是信息战中最主要的作战手段,它影响、制约着其他作战行动;暴力打击在信息战中是信息打击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它服从并服务于信息打击的需要。

和工业化时代的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具有以下的主要不同特点:

第一,以信息攻击与防护为作战核心。外军有一种观点认为,敌我双方的作战力量在总体构成上由五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也称中心层)为指挥层。它包括有权做出重大决策的军政首脑及其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第二层次为“有机必需品层”。该层次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指电力、石油、粮食、棉花、药品及与其相关的工业,在战役层次上则着重指弹药、油料和食品。第三层次为“基础结构层”。它在战略方面包括铁路线、空中航线、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设施及与此相关的部分工厂、企业,在战役方面则具体指铁路、公路、空中航线、海上航线的有关路(线)段以及通信线路、各种管道、部队的专用设施等。第四层次为“单体群层”。在战略层次上,它指一个国家的人口,在战役层次上,则指与作战有关的军事和非军事人员数量。第五层次为野战部队层次。该层次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己方系统的内部各层次,并视情攻击敌方系统的内部各层次。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作战的首选攻击目标是第五层次。因为,只要打败了敌国的军队,对手就会不得不投降。然而,在热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攻击的首选目标则是第三层次和第五层次。这一点在已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但是,在使用信息兵器的现时代及下一时代的战争中,打击的首选目标将主要为第一层次,其次才是第三层次和第五层次。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攻击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不仅能提高部队的作战效益,缩短战争的持续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己方的作战损伤,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有时甚至还能够避免遭到国际上的强烈谴责。美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次袭击利比亚的行动,就较好地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战场透明。在战争史上,过去战场中情况的不确定就像“战争迷雾”一样,一直困扰着作战指挥官们。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指挥官们却不会再因此而烦恼:因为,参与信息战行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从班、组到最高级别的指挥部,从散兵到统帅),都可以利用无缝隙、多媒体(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的通信链和网络共享信息,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显示屏,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到敌我双方的具体位置、态势、集结、运动等情况,清清楚楚地掌握着战场上各种情况的变化情形。美军信息战理论专家明确预言,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的透明程度,将比海湾战争时至少要提高一个以上的数量级。

第三,整体协调。美军认为,随着战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战斗勤务支援部队等各种作战系统,战场情报、指挥、控制、通信、打击、毁伤评估等各种作战职能,都将被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部队的作战能力通过整体内的协调,将可获得极大的提高。比如,通过协调火力,就可以使火力突击的效果得到显著的增强。这一点,从如下火力突击的运作程序即可清楚地看出:首先,空中、地面等传感器材发现敌方目标,并将敌方目标的活动情况显示在支援兵种作战中心的显示屏上;其次,目标定位系统把敌方目标的精确坐标位置准确地换算出来;再次,目标分配系统把敌方目标分配给最适合于对其实施攻击的火炮直升机、坦克等武器发射平台;最后,由选定的武器发射平台对敌方目标实施攻击。通过战场指挥信息系统的这样运作,既可以确保摧毁敌方目标,又可以避免浪费己方的火力,因而能够比过去更好地保证使己方有限的火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有效发挥。

第四,行动实时。在此,实时的含义是处理某一事件的时间与这一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近乎相同。战场信息系统具有把过去需要几小时、十几小时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办完的事情,压缩到在几分钟甚至数秒钟内即能完成的超强能力,因此,在信息战中,交战双方对战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基本上都能够作出实时反应,有的甚至能够实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美军觉得,信息战中的行动实时主要是指:在各级部队之间,能够实时地分发情报信息;指挥官的作战意图,能够被实时地传达给所属下级部队;己方参战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敌方态势的实时变化图像。

第五,打击精确。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智能化武器的广泛使用,在信息战中,攻击敌人目标的行动,将变得像现代外科手术中用伽玛刀切除脑瘤一样,准确、干净、利落,并很少产生附带损伤。海湾战争中所运用过的地毯式轰炸、面覆盖射击等火力打击方式,将为信息战所摒弃。由于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子母弹、巡航导弹、末端制导导弹、反辐射导弹等武器系统的传感器不仅能捕捉到声波、电波、可见光、红外线、激光等目标的直接信号,而且有的甚至还能搜寻出气味等目标的间接信息。因此,这些武器系统的弹头在其制导计算机对接收到的目标信息进行鉴别、分析后,一般都能够自主地识别出预定的打击目标,并对该目标予以准确的打击。

信息化战争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虽然在特点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其最终任务也仍然是剥夺敌人的主观意志,迫使敌人屈服。在作战过程中,敌人放弃抵抗意愿可能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指挥机构已经无法控制其下属部队的行动;二是主力部队已经被歼灭,继续战斗下去的结果还不如停止战斗的好;三是所辖部队士气低落,已无心再战。所以,进行信息战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敌方实施信息领域的打击行动,来尽可能地使敌人面对着上述的一、三或此两者都有的境况。因此,信息战的主要任务通常为:

第一,收集和侦察敌方的军事情报。这项任务在作战中具体包括查明敌方信息设备的类型、数量、用途、工作频率、工作方式、技术参数、生产厂家及敌方对其信息设施、设备的运用企图、具体部署和战术手段等情况,为己方研究战术、技术上的对策,制定作战计划、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提供依据、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瘫痪敌方的C4 I系统,瓦解敌军的整体作战效能。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行动中,C4 I系统不仅已广泛地渗透到了侦察、监视、预警、导航、识别、评估、通信、指挥、控制、引导等一切军事行动的过程之中,而且还涉及了绝大多数的战斗单位,已成为了作战部队名副其实的“中枢神经”“千里眼”和“顺风耳”。运用软、硬杀伤相结合的信息战手段来破坏敌方C4 I系统的正常工作,可以较好地削弱敌军的整体作战能力,这十分有利于己方夺取、保持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三,降低敌方武器制导的精度,削减敌军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能。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中摧毁敌方政治中心、经济基础、军事实力和作战潜力的主要武器,使用信息战手段压制、干扰、破坏敌军精确制导武器的火控和制导系统,能有效地减弱敌军此类武器的战斗效能,挫败其作战企图。

第四,保障己方电子信息设施、设备和系统正常地工作。由于信息武器系统已经被大量装备部队,侦察与反侦察、监视与反监视、通信与反通信、控制与反控制、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之间的对抗,已贯穿于现代战争作战行动的全过程,并正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为了在这种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中能处于主动、有利地位,保持己方电子信息设施、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既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与所要完成的任务相适应,信息战的基本内容在总体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测、侦察、引导、指挥、控制、通信、信息处理、伪装欺骗、打击毁伤及针对敌方的上述行动所采取的各种对抗、防护措施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概括地讲,信息战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即:作战保密——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敌人获取己方的作战情报;军事欺骗——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屏蔽或欺骗敌方的情报搜集、分析和分发系统;心理战——利用电视、广播、传单等一切心理战手段,扰乱敌方的民心、军心,动摇其士气;电子战——用电子手段干扰或用反辐射武器攻击敌方的雷达、可见光监视、卫星遥感、通信等情报搜集和传输信息系统;实体摧毁——运用精确制导武器等“硬”杀伤手段对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的准确打击。

美军作战理论分析家菲茨蒙把上述信息战的基本内容更通俗地归纳为以下六点:第一,获取敌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情报,同时,防止敌方获取己方同类情报;第二,破坏或干扰敌方C4 I系统;第三,确保己方利用空间信息,同时,阻止敌方利用空间信息;第四,建立从目标探测到武器射击的综合数据处理系统;第五,建立机动灵活的信息情报数据库体系;第六,利用模拟手段帮助指挥官制定作战预案,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帮助指挥官定下作战决心。[4]

与其他作战形式一样,按照性质的不同,信息战的基本作战行动也区分为进攻行动与防御行动两种类型。不过,信息战的行动主要是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围绕着获取、使用、防护、管理信息及阻止敌人利用信息而展开的。因此,在作战方法上,信息化战争与传统作战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在进攻行动方面,信息战主要有物理攻击和逻辑攻击两类基本战法。

所谓物理攻击,是指采用侦察监视、目标捕捉、电子战、定向能武器以及电磁脉冲武器和核武器等手段,来破坏、摧毁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物理设备的作战行动。从技术的角度看,物理攻击的方式可细分为硬杀伤、软杀伤两种。其中,硬杀伤是特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手段实施的火力摧毁与电子元(器)件损毁行动;软杀伤则是特指运用电子干扰、光电子干扰以及声波干扰等手段进行的信息干扰行动。

物理攻击在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实践中有过一些先例,如以色列军队和叙利亚军队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所进行的空战、俄军击毙车臣匪首杜达耶夫的行动以及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摧毁伊军战场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制导系统的行动等。在下一步的信息化战争中,软杀伤将是最主要的作战手段,硬杀伤将会演变为一种“点穴制敌”的关键性作战手法;超视距精确打击将是信息化战争中火力运用的基本方式,而非程序化的结构破坏则要逐步成为实施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

逻辑攻击,是指采用计算机病毒或其他逻辑手段,通过侵入和破坏敌方军用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库,削弱敌方军队指挥控制能力,直至使其指挥控制系统完全瘫痪为止的一类作战行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军队的指挥控制系统因为要把各种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传输设备联为一体,大多都形成了一个庞大并与商用交互网络有着多种联系的计算机网络,因此,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实施逻辑攻击将存在着客观、可靠的前提条件。

逻辑攻击的主要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战和“黑客”行动等。其可能的破坏手段一般有:将伪数据或有害的程序(如计算机病毒等)嵌入被选定为攻击目标的信息系统,扰乱或破坏该系统的正常运行环境,使其不能正常运行;在被选定为攻击目标的信息系统中运行非法程序,以改变该系统信息的正常流向,甚至篡夺对该系统的控制权;通过引起误操作,或抹掉系统中原有的数据、程序,或迫使网络节点脱节,使选定为攻击目标的信息系统功能紊乱;窃取用户的口令密码,非法访问被选定为攻击目标的用户系统;搭线窃听,窃取被选定为攻击目标的计算机信息;利用高功率微波病毒枪或类似装置,将病毒注入正处于接收信息状态的计算机中,进而通过该计算机破坏与其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逻辑攻击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适用于战术层次,而且还可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在战略层次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逻辑攻击将是极其重要的攻击方式。

其次,在防御行动方面,从部队作战行动性质的角度来划分,信息化战争的防御方法主要可区分为主动防御行动和被动防御行动两类。

所谓主动防御行动,在此是指率先使用精确打击兵器及包括逻辑攻击在内的其他攻击手段,先行打击敌人的信息“重心”、压制敌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使准备发起进攻之敌变为“瞎子”和“聋子”,难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攻击行动的防御作战行为。主动防御行动是对付敌人物理攻击的有效方法,但若用它来抗衡敌人的逻辑攻击,则可能收效甚微。逻辑攻击的攻击源一般都具有分散和隐蔽的特点,它们绝大多数都不存在信息中心,所以,用攻击手段来对付它,是很难达到防御目的的。

被动防御行动是相对于主动防御行动而言的。它主要指针对己方指挥控制系统可能或已经遭受到的敌方的攻击,预先或临时采取以技术补救为核心内容的信息防护措施的防御作战行为。传统的伪装和设立应急补救装置的做法,就是被动防御行动的两种具体实施方法。除此之外,现代网络技术为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还针对有密级的信息系统专门设置了“防火墙”,试图建立起能自动探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的防护体系。不过,由于计算机网络所固有的交互特性,面对敌人的逻辑攻击,被动防御也是处于两难的境地:要么牺牲指挥控制系统的交互操作功能,要么承担因遭受敌方逻辑打击而陷于瘫痪的风险。

以上所讲的基本战法,无论是进攻行动中的物理攻击行为和逻辑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动中的主动防御行为与被动防御行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它们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从总体上告诉军队指挥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实际作战行动中可以考虑采取哪些基本方法,从而为军队指挥员们思考、确定具体的作战方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

有关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战的具体打法问题,有待于广大军队指挥员们结合本部队所配备信息战武器系统的战技术性能、作战的指导思想、方针与原则以及所处战场的特定环境条件等具体内容,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日常训练实践中进一步地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