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工业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工业化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工业化要强国富民,更要惠及子孙万代。同时,煤炭、石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中国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尾气无疑是重要的元凶之一。新能源汽车由此应运而生成,成为新能源的象征。不过作为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在中国的对手众多。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占全球总产能的80%。

中国的工业化要强国富民,更要惠及子孙万代。“美丽中国”不是否定工业化,也不是简单地节能减排,而是逐渐发展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它要通过发展新的能源、新的经济形式,以至于未来新的社会形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新能源:“绿巨人”正在成长

2014年,一款名为“特斯拉”(Tesla)的汽车登陆中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特斯拉是一种纯电动汽车,它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特斯拉百公里最快加速仅需3.9秒,充一次电能连续跑上502千米。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车没有发动机,不需要加油,没有物理键。打开机箱盖,里面空空荡荡。发烧友称之为“神车”。

特斯拉这样的纯电动汽车被称为新能源汽车。

随着现代工业规模的急剧扩张,能源危机的红灯不断闪亮。同时,煤炭、石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作为交通工具,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被视为现代工业支柱的汽车业无疑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尾气无疑是重要的元凶之一。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油气资源总有告罄的时候,再加上严重的大气污染,新能源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新希望。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的。传统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新能源则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除核能外,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也被称为绿色能源。另外,随着新的开采技术的应用,以前无法开采的油气资源也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如页油岩开采,有时人们也把它视为新能源。

人们希望把新能源作为工业的新动力,以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问题。新能源汽车由此应运而生成,成为新能源的象征。

特斯拉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带,成立于2003年,也是在新能源大潮中应运而生,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特斯拉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公司。锂离子电池具有重量轻、容量大、无记忆效应、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

不过作为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在中国的对手众多。相对于传统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达到了一定水平。2014年4月,在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公司展示了其最新款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被命名为“唐”系列。

比亚迪总部位于深圳,原来是一家电池制造商。非常巧合,与特斯拉一样,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2010—2012年,比亚迪公司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期间,推出了数百辆混合动力汽车(F3DualMotor),成为中国第一个靠自己研发走上市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11年比亚迪公司也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深圳市用这款车组建了中国最大的电动出租车车队。2013年年底,比亚迪又推出了“秦”系列。“秦”系列配备了一块13千瓦时电池,轿车在纯电动模式下能够行驶70千米。“秦”系列还提供了混合动力版,即可以同时从电池和汽油发动机获取动力。“秦”系列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9秒,汽车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85千米/时,在混合动力下,其平均油耗也只有6.5升/百公里。而最新款的比亚迪“唐”系列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运动型多功能车,使用了两种驱动模式,两种不同的发动机(燃油机、电动机)协同工作。纯电模式下续航七十千米左右,百公里加速时间减少为4.9秒。

图6-6 比亚迪“唐”系列汽车

比亚迪公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技术。它在模具开发、传统动力总成研发和能源技术上注重自主技术研发,有很强的持续发展能力。比亚迪的发展潜力引起了著名的国际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关注,在中国香港买下了9.9%的股份。

凭借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价格优势,比亚迪可以与特斯拉这样的美国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一较高低。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闪亮登场,离不开我国致力于新型工业化,大力扶植新能源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战略。

2003年,在我国提出新型工业化之后,新能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2007年,我国政府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

(1)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2)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按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3)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创新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国内制造设备为主的装备能力。到2020年,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国内可再生能源装备能力。[25]

经过努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重要发展,就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例。2011年,风电发电量为706亿千瓦时,年均增速96%。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成为全球风电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电网,电网运行风电的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制造能力也是世界第一。虽然还要进口技术,但风电的核心技术已经逐步掌握,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太阳能领域,我国的光伏发电最引人注目,在过去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增加了约90倍,其中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量超过2100万千瓦,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占全球总产能的80%。[26]

新的能源往往意味着工业巨变。煤和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和内燃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是否能推动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呢?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凭借一本名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书,声名鹊起,在我国也颇有影响。他现在又勾勒了一个未来工业社会:人类从应用化石能源向应用可再生能源转型;每一个大洲的建筑都是微型发电厂,可以收集可再生能源;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建设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能源;利用互联网把每一大洲的电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将运输工具转化为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就像加入互联网一样,人们在能源共享网中交易能源。[27]这可以称之为“新能源狂想曲”!其中也只有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在现实中有点影子。

如果说新能源是未来的“绿巨人”,那么现在,它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呵护和扶植。新能源的发展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复杂,要困难。

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就现在的电动汽车而言,不管是豪华版的特斯拉,还是平民版的比亚迪,都是应用新的电池技术。但是电池自身并不发电,它只是通过插电,储存电能,然后释放电能。新能源汽车所做的只是缓解了大城市中的尾气排放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新的能源问题。说得极端一点儿,如果在某一城市燃煤发电,再把电力输往大城市电网,新能源汽车通过插电获得电力,那么这只能说是转移了大气污染问题。

再比如我国发展迅速的光伏产业。2013年3月20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破产。尚德是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但是我国的光伏企业陷于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境。中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出口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在历经美国“双反”调查、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打击后,中国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最终走向破产。

我国污染严重,急需绿色新能源,但是我国的光伏产品几乎全部出口!这里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传统能源煤、石油开采便利,已经形成规模化的能源网络。因此,传统能源污染大,但投入少,价格低廉;而新能源是一种新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不管是风能、电能,还是海洋能等都不稳定,而且发电效率低,选址分散,很难形成自己的能源网络体系。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基础建设和配套投资自然巨大。因此,新能源的价格要远远高于传统能源,如果没有政府扶植,根本无力与传统能源竞争。

在国内,光伏产品的发电成本大约为每度电1元人民币,而现在由煤电或水电形成的电价约0.5元人民币。主流规格的光伏组件面积约1.5平方米,市场售价一百元左右,90平方米的屋顶就需要6万元,而且后期维护、保险也是难题。这是光伏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的根本原因。

而所谓欧美市场,也是政府财政扶植。2004年,德国政府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向太阳能发电的投资者提供每千瓦时0.57欧元的补贴。而当时使用其他能源的电力价格是每千瓦时0.20欧元,而美国2004年的平均电价是7.6美分,也就是每千瓦时0.06欧元。到2011年年底时,德国太阳能发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5兆瓦,比全球总量的1/3还多。欧洲之所以有光伏产品需求,完全是政府大幅度补贴的结果,而一旦政府财力不支,太阳能发电就会陷入困境。2012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投票,削减了各种太阳能发电补贴,最高幅度达29%。[28]

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与欧洲的债务危机是有内在联系的。光伏产品的困境折射出了新能源的困境。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要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但是政府的扶植应当表现在营造国内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推动产业,从而形成一拥而上,一死一片的局面。

总之,“绿巨人”代表未来,既要悉心呵护,又要让它历练风雨!

二、循环经济:生态坐标下的工业生产

美国学者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一书从生态的角度揭示了科技文明、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矛盾,尤其是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会产生大规模污染和生态危机。

北京有一句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很形象地描绘了湖泊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当然,如果加入大鱼死后会腐烂成河底淤泥,再加入植物,这样无机物、微生物、植物、动物、水相互联系,就形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永远处于生态循环中,生生不息。

巴里·康芒纳发现,随着工业废水流入河流,河流“死了”。他经过研究发现了真正原因。废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排入湖中,水藻因而获得大量营养而迅速生长,死后沉入湖底,从而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中鱼类缺氧死亡,进而导致湖泊生态系统被破坏。如果任之发展,就会出现整个湖泊生态系统崩溃,成为“死水”。更致命的是,生态系统崩溃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可能自行恢复。如果只是疏通河道、修理堤岸,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

持续排污导致河流生态崩溃,其实质是排污影响、阻碍了生态循环过程,最终导致生态循环停止。从生态循环的角度说,人类的现代工业是与生态循环相矛盾的。

一小筐西瓜皮,扔在农田里就会腐烂成为肥料,而在城市水泥地上,就是需要处理的垃圾。这是因为在农田里,西瓜皮被纳入了生态循环,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它无法被纳入生态循环。巴里·康芒纳认为,所谓垃圾,实际上就是无法被大自然纳入其自身循环的物质。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自然物基本上能够进入大自然生态循环。但是现代工业系统则不然。从现代工业生产来看,首先投入能源和资源,然后是工业系统运转,最后,一方面生产出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最终转化为生活用品,消费后形成生活垃圾;另一方面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料,形成工业垃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人类通过现代物理、化学、生化技术合成了无数的人造物质,如不锈钢、电池、塑料、电子元件等,这些物质很多是大自然系统无法识别的,从而不能被纳入生态循环。因此,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废物,都无法被自发地纳入生态循环。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现代工业是大规模生产,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这些工业垃圾不但不能进入生态循环,反而不断淤积,阻断生态循环,最终导致生态系统运行紊乱、崩溃。

因此,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大自然生态循环作为一个坐标,给自己定位,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也在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29]

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宗旨是工业生产能够为生态循环所容纳。在一般的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是:投入能源和资源——生产——产品(同时产生工业“三废”)。工业增长就是加大投入,扩大产量。循环经济则要求,投入的能源和资源要尽量减少,生产环节利用效率要高,产品力争回收再利用,工业“三废”排放要尽量降低,尽量再利用。它要求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维持工业生产。在最理想状况下,这种循环经济形成工业生产的“封闭式循环”,也就是资源和能量零追加。这样就不会形成各种工业垃圾,阻碍大自然的循环。

当然,在未来,循环经济还应该有更高发展。通过技术发展,我们使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使我们的产品能够为大自然生态系统所识别,可自然分解,从而可以循环利用。工业发展能够与大自然亿万年来形成的生态系统相协调,工业发展能够真正被纳入生态循环。

三、超越利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福山写了一本名为“历史的终结”的书。时值苏联解体,福山一时声名鹊起,历史终结成为一股思潮。福山当时的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存在很多问题,但人们无法设想一个替代性方案。美国的自由市场制度成为历史的最高点。

对福山这一观点的批评很多,其中生态主义批评是最有力的声音之一。

美国是一个高消费社会。一个国家在当时消耗全球60%的能源和资源。这种高消费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环保主义思潮,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涌现了《寂静的春天》《封闭的循环》《伐木者醒来》和《多少算够》等代表著作。

从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确实有效率。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对利润或者个人利益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市场中的竞争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科技发展。但是从生态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自然存在着巨大矛盾。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形成了巨大的工业系统,相比以前的历史,有着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这个巨大无比的生产机器,为了人们对利润、对利益的贪欲,不停地运转,而大自然生态系统被分解为能源和资源,不断地转变为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被人们消费掉,在大城市周边成为垃圾。

当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发展生产自然毫无异议,但是现代工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正常消费需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巨大的工业机器无法停止转动。这是因为生产与消费必须保持均衡,生产的产品必须卖出去,这时资本和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积累才能完成,资本新的循环才能再次开始。如果生产的产品不能被消费,整个工业机器就会停滞,经济就会陷入危机,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为了把这些商品销售出去,必须刺激出消费的需求,必须“制造”出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这时,广告和商品的品牌应运而生。商家通过广告告诉你,你消费的不仅是某种商品的实际用途,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种地位。也就是说,商品中包含着一种文化象征意义,消费这种商品,你就分享了这种文化象征。

这种塑造消费者的要求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人生观。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在对客体的超越中确证主体的力量。通俗点说,一个人要攀登雪山,他先要不断锻炼体能,学习登山技术,准备相关资料,然后在攀登过程中,他要克服各种艰险,同时也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最后登上高峰,纵览无限风光。在征服险峰的过程中,外部一切艰难困苦转化为登山者内在的精神世界,使登山者更为强大,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但是在大众消费社会中,这种人生观转变为,人们要通过消费各种产品来确证自己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仅是个人,政府也要解决消费问题。因此,政府通过凯恩斯主义财政措施刺激消费。这种措施最夸张的形式是:今天一个工人挖坑,明天一个工人埋坑。不过在这个奇特的经济活动中,两个工人获得了工资,有了消费能力。浪费和无用功有了最充足的理由。

在大规模消费面前,勤俭成为“恶”习,奢侈浪费成了“必须”的。为了让人们消费,银行可以贷款,商家可以分期付款。人们可以尽情地消费未来。

从现有的、既定的经济需求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合理”,但是从生态角度看,这些行为又是绝对荒谬的。一方面是世界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令人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为了利润,为了金钱,巨大的工业机器却要把各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转化为各种消费品,而且人们还要必须千方百计把这些消费品消费掉。

还有比这更诡异的吗?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现代资本主义不管如何发达,不管如何实施各种环保措施,这一社会形态从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生态文明离不开绿色能源、生态技术,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无法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只有最终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超越以私人利润为中心的生产,超越为实现资本积累而进行的不必要的大规模高消费,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是未来新的社会形态中人的新的生存方式。

或许现在谈起这些遥不可及的未来社会显得很疏阔,不过这好像走路一样,登高远望,看一下远方的目的地,虽然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但在行路的时候,却可以根据远方的目标选择道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是一种价值诉求,还是一种“应然”,甚至是一种“绿色乌托邦”。但是它可以成为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一个价值尺度、一个视野,引导我国的生态化进程。

现代大工业生产、大规模消费生活方式和以消费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实来看,我们还没有条件改变现有的大工业生产框架,但是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野出发,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畸形的消费观,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个人和家庭方面为生态文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很遥远,但是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

【注释】

[1]《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壮士断腕”还需“接骨重生”》,新华网,2014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4/28/c_1110449838.htm。

[2]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13.htm。

[4]郎咸平:《郎咸平说全集》,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5]参见刘小凡:《产业升级,内外兼修,品牌制胜》,世界经理人网,2011年7月22日,http:// 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062287/01/。

[6]《奥巴马质问乔布斯为何不在美国生产苹果》,IT商业网,2012年1月30日,http://mi.itxinwen.com/2012/0130/379976.shtml。

[7][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8]同上,第10页。

[9][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10]《联想宣布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新浪网,2014年1月30日,http://tech.sina.com.cn/it/2014-01-30/06139137542.shtml。

[11][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12]参见[美]爱德华·勒特韦克:《涡轮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的赢家与输家》,褚律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13][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14]参见[美]爱德华·勒特韦克:《涡轮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的赢家与输家》,褚律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80~181页。

[15]同上,第158页。

[16][英]克里斯蒂娅·弗里兰:《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刘卫、张春霖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17]《美国军工企业降低研发投入引争议》,国防科技信息网,2014年4月25日,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88144。

[18]施洋:《井喷背后:中国军工六十年》,《社会观察》,2013年第5期。

[19]温铁军:《城镇化分散中国投资风险》,《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24日。

[20]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9期。

[21]《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3年9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8/c_117273079_2.htm。

[22]《宁夏启动国内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新华网,2012年10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10/19/c_113434138.htm。

[23]参见国元证券2013年专题报告,《“丝绸之路”中的新疆概念》,2013年12月18日,http://pg.jri.com.cn/acc/Res/CN_RES/INVEST//2013/12/18/46aflabo-9db0-4lfc-8bOa-b7ed696ca997.pdf。

[24]参见巩胜利:《21世纪:美国新战略三大规则——TPP、TTIP、PSA之后的全球贸易新规则的破立格局》,《国际金融》,2013年第5期。

[25]《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网,2007年9月4日,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 2007-09/04/content_9252708_3.htm。

[26]白朝阳:《最绿色的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十年纪事》,《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41期。

[27][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28][加]瓦茨拉夫·斯米尔:《新能源热炒的冷思考》,观察者网,2012年11月20日,http://www.guancha.cn/WaCiLaFu·SiMiEr/2012_11_20_119464.shtml。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13.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