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文明危机的生态反思

工业文明危机的生态反思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来看,工业文明的生态地位也不因该完全由工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决定,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及其缺陷与失败同样是由社会因素主导﹑技术因素参与的结果,仅仅通过限制技术以求得所谓的工业社会的生态地位不仅是反历史的,同时也是反科学的,而且是更加反生态的,这是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在自然界中的独特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重要进化过程。

第三节 工业文明危机的生态反思

一、工业文明的生态地位

通过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原始社会人类单方面顺应完整而自体循环的原始生态系统——农业社会否定原始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带有人类明显印记的自然生态系统——工业社会否定农业社会带有人类明显印记但依然自身缓慢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深度干预生态系统的自体循环——生态文明否定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掠夺式干预,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复到和谐﹑有序﹑可持续的人类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带有人与自然发展原质的在更高层面的螺旋形上升的生态社会发展状态。

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切物质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运动的,系统的功能决定于结构。社会系统的元素是个别劳动,社会结构形式是劳动分工,开放的系统结构确保系统内部元素同外部进行全面的物质、能量交换,使整体系统在非平衡状态下形成有序结构,结构的开放化有序发展进一步激活元素的能量交换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元素必须进入系统结构,承担由整个系统结构所规定的角色,从而实现自身的意义,并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状态。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作为元素存在的个别劳动是由生产和消费决定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参与方式,这一点正是由工业社会系统的结构决定的。工业产品满足不同社会阶级的各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被意识形态化,变成了一种被工业社会大众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人愿意放弃工业社会所提供的种种便利,而实际上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时代,有的也只是躺倒在成堆的工业产品之上,慨叹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意识形态化的工业社会生活是工业社会劳动分工的杰出作品,工业社会细致的劳动分工决定了工业社会的系统结构,从而使工业社会的系统功能以最活跃,最主动的方式参与进入自然生态大系统,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工业文明中的人依赖工业技术完成自然与生态的人化过程,将自然界转变为可由工业技术来控制其规律的受动对象,可以说,人是为了解自然接近自然并且满足需求而使用工业技术的,但是对于工业技术的依赖却又使人远离了自然,同时由于对工业技术的依赖,再一次使人陷入到工业社会技术统治的奴役之中,技术的尖端化发展迫使工业文明中的人愈来愈难以把握整体化存在的自然生态。现代工业文明中作为元素存在于社会的具体的人往往是由工业文明提供的全副武装到牙齿的装备,以审美和猎奇的心态去观察那个不久以前还与每一个具体的人为仇作对的自然界的,然而与此同时,包裹在重重工业装备下的人却又发现对这个自然生态的了解是如此的生疏,而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庞大的工业文明又作为这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难以控制地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着作用。由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自然生态进化的强制性干预也往往引起破坏性的后果,如基因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其本身就是对自然进化的极大干涉。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这种破坏性参与方式从根本上来看是似乎是反生态的,那么是否如同英国1811年至1816年参与捣毁机器的勒德分子那样,限制工业技术的发展就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生态地位的维护?情况恰恰相反,从前文所涉及的工业社会生态问题的社会化表现来看,不能把生态问题一股脑归结到工业化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果,这个问题首先是由工业化社会的内在矛盾因素所引发的。此外,从工业社会劳动的技术性角度来看,正是物化了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生态环境发生着现实的作用,技术进步的过程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生态系统新关系的建立过程。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求﹑目的﹑利益﹑意志施加于自然生态的中介,技术在实现人类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技术力量本身就是人类所能掌握﹑控制﹑认识其规律的自然力量,这种自然力量是由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社会化的人来掌握的,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社会的技术应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带来生态问题,威胁到人类更多需求的获取,由于人类社会是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界的自体恢复能力来完成。工业社会的技术应用在构成新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其本身就存在着对自然生态破坏和保护的双重性,也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由此阻碍了人类社会目的﹑意志的实现,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就存在着改变这种状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与现实性。由此来看,工业文明的生态地位也不因该完全由工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决定,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及其缺陷与失败同样是由社会因素主导﹑技术因素参与的结果,仅仅通过限制技术以求得所谓的工业社会的生态地位不仅是反历史的,同时也是反科学的,而且是更加反生态的,这是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在自然界中的独特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重要进化过程。

从人类工业文明本身来看,工业文明虽然似乎作为生态环境的对立面出现,但是其内在的包涵着否定与超越的主体性因素,明确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生态上有保障的环境之中,在生态安全不断遭受挑战的过程中,从工业社会本身出发,更深层次的整合人类社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主动调整适应社会在生态环境中地位的变化,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追求物质财富在质上的发展,放弃原有的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错误做法。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社会不会是单一的技术崇拜,随着人类个体对自身责任主体的明确,建立在工业社会大规模发展基础上的生态化发展工业模式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对个体主体精神的确立又反过来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形成作为类存在的人与具有主体精神的个人同整体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超越

工业文明在生态环境中的定位将会有助于了解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当把工业化社会和生态系统进行统合观察,所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复杂的整体生态系统。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种种不协调乃至于破坏都不能将其与整体的自然生态相割裂,工业社会是自然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局部的不平衡恰恰是保持生态整体平衡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僵化固定的平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包涵了诸多局部不平衡和平衡的辩证发展的系统才是现实的完整的生态平衡。而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这种实现也不会是在某种封闭的、僵化的环境中的量的变化,它表现出来的是质变和飞跃的过程。以下分别通过上文所涉及的工业社会和自然生态的整体观与工业文明社会主体角度对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超越进行说明。

单纯地将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生态问题的产生看作是对立关系容易导致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割裂,忽视人类社会的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而且难以注意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这种观点所强调的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高级运动形态的规律,所忽视的是这种规律依然需要符合自然生态这个大环境的规律。前文已经指出,生态问题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形式,指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已经从表面的﹑浅层的相互作用发展到深度的﹑在质的层面上的相互结合,这是更深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合,形成全球范围的整体生态化发展,而推动以及超越这一发展步伐的,正是工业文明本身。工业社会的社会实践是在真正意义上与自然生态整体化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在工业社会社会实践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物质基础的依赖愈加强烈,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来自于自然,随着工业文明中人类实践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与此相伴随的是这种实践所需自然界物质资源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供给。由此可见,这种对社会实践所需的物质资源的依赖实际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这种依赖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日俱增,工业文明这种对自然生态的依赖在早期还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自主性﹑独立性,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又不断增长,但是这种依赖性已不再是农业文明中那种“靠天吃饭”式的消极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中人类活动范围前所未有﹑实践层次及深度前所未有﹑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基础上的依赖,这种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是高层次的。但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可依赖程度随着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缺乏责任与义务的人类活动的深入正在变得愈来愈低,自然生态脆性增大,工业社会人类活动的全面化发展同时带来由这种活动所导致的活动结果的全面化,这不仅将工业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化,同时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的生物都不熟悉的更加复杂的环境使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存在方式。以往自然环境单方面的自发调节早已风光不再,工业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作用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促使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工业社会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这种全球性整体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陈旧的工业社会思维模式面临整体生态环境思维的挑战。

整体生态环境思维在农业文明中不能出现,这是由于农业文明对自然界改造的作用有限,即便造成局部地区严重的生态破坏,也往往采用的是迁居他处,在导致一个地区文明覆灭的同时又在其他地方延续着文明的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这种以被动的迁移方式来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方法已无法适应于更加复杂的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当工业文明时期面临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又借助于工业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力图恢复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平衡,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是工业文明的特有表现,这种局部的修修补补由于缺乏了整体性的生态思维而显得同样被动,其中的原因在上文已经阐述过,此处不再赘述。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具备复杂的社会因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深入认识基础上整体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再从工业文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考察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超越。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上文工业文明社会整体生态发展观的正确性。近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在哲学的研究中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直观的从本然的自然出发,将自然看作某种有着自我意志的顽固的按照固有规律自在运动的过程,从本文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不同于自然存在物的独特性质,人实际上体现为不同于自然存在物的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视角﹑脱离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自然界只能存在于费尔巴哈那种旧唯物主义的玄想之中,是一种向德国古典哲学以前近代科学主义世界观的思维方式的倒退。前文所谈到的生态问题在工业社会中的独特表现就已经说明了这种独特性的现实存在。此外,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并非是僵化不变的﹑对铁的必然性的被动遵从的线性思维。工业文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最为重要的创造性因素的发挥说明了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不是被动的,而是在根据自己的价值需求自觉主动地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实际上是将自然界纳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道之中,以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为目标的社会化活动,这一点也正是前文所涉及的工业文明社会与自然生态整体性的哲学依据。这是因为从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来看也是人的价值追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合过程,没有人类这种对价值的追求也根本不会存在现在所谓的生态问题,没有生态问题的存在又从何而来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人类社会正是在工业文明的大规模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双重作用下自觉主动地调整着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创造出新的交换机制,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就是人的这种主体性在实践中的体现。在工业化社会的今天,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割裂,试图通过排斥人而保持所谓的生态平衡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这种思维本身就是违反历史、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农业社会思维方式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逆流,至于生态文明更是远在千里之外,何谈超越?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其本身就是大工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通过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整体的生态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而决不是说要回到那种人依附于自然的原始的和谐。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其本质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更高价值追求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