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反思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反思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多年接受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往往在正义感、是非感的体验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这种由理论“应然”教育而具备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往往在社会“实然”面前产生巨大的反差,如果大学生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念影响下将现实“实然”当成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的话,就会在大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冲突,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进而破坏本已脆弱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反思_思想文化新论

胡华强[1]

摘 要:本文从生态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因子的破损和断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出现在横向结构上的紊乱、在纵向功能演化异常和作用发挥低效而导致的状态,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两种途径:功能转型和结构转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转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生态危机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生态思维成为影响日益深远的思维方式,从生态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不断推进思想文化变革,进而推动生活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审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转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方法以现代系统论作为其理论依据,与生态理论和观点不谋而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就存在着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或生态关系的问题,换言之,既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借鉴生物学中生态的概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教育实效性具有决定作用和地位的内外部因素(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因子)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种生态关系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的生态系统:从微观层次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生活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形成相对独立的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层次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层次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由影响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宗教、法律等社会因子构成的社会环境大生态中,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文明的建设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方向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的影响。[1]

在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中,有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和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两种基本的生态关系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本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正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个结论和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则是指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因子的破损和断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在横向结构上的紊乱、在纵向功能演化异常和作用发挥低效的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表现

(一)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冲击

尽管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从总体看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可以说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决不可忽视这些挑战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如果不未雨绸缪,由冲击升级为危机,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由于社会转型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和加快,与之对应的各个阶层的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形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因子构成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亟须我们深入分析这些生态因子之间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一些生态因子现实变化在一定的环境作用和影响下可能会发生放大效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产生。这种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而言,会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单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角度来分析,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由社会转型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一种具体形态。

(二)政治认同的危机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上的归属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对现有政治系统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方式的认可,以及对一定政治团体的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会有程度不同、层次不一的社会预期与自我发展预期,这种预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政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在个体认知层面的体现——个体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因为客观上存在教育对象社会预期和自我预期的个别差异,使社会要求转化为教育对象的自觉追求的效果也因这种差异而有所不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反馈结果来看,政治认同危机主要体现在政治冷漠和政治参与度低。有一部分教育对象对政治学习的动机充其量保持在“保底”的水平,由此产生的政治认同度相当低,另有部分教育对象能够在各方面包括政治上对自己提出不断的、更高的要求,不过他们更愿意将政治学习当作政治资本来加以投资的,这里的政治认同就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笔者认为这将导致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的政治认同危机,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实际效能。

(三)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导致的情感危机

在利益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中,如何正确理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界限与区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种考量。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多年接受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往往在正义感、是非感的体验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这种由理论“应然”教育而具备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往往在社会“实然”面前产生巨大的反差,如果大学生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念影响下将现实“实然”当成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的话,就会在大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冲突,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进而破坏本已脆弱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这种破坏在有些单位和部门打着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旗号行为个人或者单位谋取私利之实而愈发严重,因为它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在社会正义与“政治正确”两者之间的区分难度,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育选择困难导致的危机

目前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比较多的集中在教育内容老化和教育方法过时两个方面,尤其是教育内容的老化往往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取消论的传统证据和注脚。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应该肯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历史经典、沿袭文化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方面承担的使命和任务,这种使命和任务不仅不应该被所谓社会时尚和潮流淹没,反而应该更加明确地倡导和宣传。现今的社会单一功利化取向比较明显,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用“有用与否”的实用主义哲学标准衡量,甚至用所谓的技术标准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这是急功近利和短视的做法,也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接续社会良知、型塑社会精神脊梁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中的坚持理想性、科学性要求与社会世俗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突出表现的问题之一,如何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成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一个难点。

(五)教育对象心理生态失衡的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作为教育对象的外部条件,必然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的心理生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笔者更倾向于将教育对象的心理生态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表征,从个体心理生态的状况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或者生态环境的状况。个体心理生态的良好状况反映在个体在主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多样性要求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同时,社会行为标准的单一化倾向,导致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路径依赖日益明显。社会正倾向于用一种标准衡量成功与否,甚至试图用这种标准去衡量善恶,这种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或单一经济指标。这种多样性的社会变化和衡量标准的单一化倾向的矛盾冲突导致社会成员心理生态的失衡,认知的结果和情绪情感体验的反差巨大,无法达成协调统一状态,个体会感到沮丧或失落,这种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的失调就成为产生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的温床。而制造这种单一化标准的重要社会组织与机制就是大量社会组织的营利化倾向与社会文化生产的“泛娱乐化”两者紧密结合以及相互推波助澜,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转化为市场交易行为,在这种社会场景中,功利标准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原则,这种“现实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善原则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种绝对市场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心理构成巨大冲击,也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为适应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演化,为缓和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需要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需要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调整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2]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转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从社会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型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虽然这种教育仍然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态度和价值理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型体现于价值结构中个体取向和整体取向的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体现上注重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繁荣社会文化,同时也更加重视对教育对象现代人格塑造,不断满足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入和具体。

由于现代社会生态因子的不断增多和发掘,多样性的特征表现日益明显,具有单一政治内涵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无法客观地全面地涵盖社会生活,此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改造,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整合功能和人文关怀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努力塑造具有现代人格特征、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主要有: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分别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转型通过子系统结构转型得到落实和实现。

(1)教育主体的现代转型。

主体间性是以自我共同体为基础,以“对话主义”(平等关系)和“交往理性”(达成共识)为核心内涵的范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过程简单等同于知识掌握的过程,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的主导地位和对教育过程的掌控,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具能动性也最应该成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这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漠视和违背。在教育主体的现代结构转型中,将更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的平等,更注重教育主体个性和个体价值的肯定。在这样的教育主体子系统中,教育者是具有主导性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从主客对立过渡为主体间性。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上下级的单向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教育者从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

(2)教育内容的现代转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教育置于核心地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现代转型则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教育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教育内容而体现出教育内容的现代转型的特点。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同时,允许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不影响社会安定和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发挥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这需要教育内容在现代转型中处理好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的关系。在对待凝聚中西方精神文明成果的教育内容取舍上,要遵循中西结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本原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比如,在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时,既需要不断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需要不断让世界进入中国,如何克服全球化文明成果本土化难题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转型面临的重大课题。

(3)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应该遵行的原则是不断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不能说这就是对经验型教育方法的排斥和抵制,而是对经验型教学方法的深化和升华,不断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应该强调对生活世界的回归,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补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中。再次,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采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用其他学科和其他实践形态的成果充实自己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美学的成果,还可以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论等)和现代行为科学的最新成果;社会工作等实践形态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转型提供了启迪,如“助人自助”原则。

参考文献

[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

[2]盛跃明,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及其路径[J].求实,2010(2):73.

【注释】

[1]胡华强(197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法学硕士,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生态学专业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