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生态文明时代

走进生态文明时代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走进生态文明时代_自然辩证法概论

三、走进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平等为基本价值理念,以生态意识、行为、制度和产业在内的系统构成,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大飞跃。生态文明的兴起标志着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政治的兴起、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文化的繁荣等几个方面全面的转型与革命。

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

1.生态文明的自然性与自律性

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

2.生态文明的和谐性与公平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3.生态文明的基础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看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蕴有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运演规律,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球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且,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5.生态文明的开放性与循环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6.生态文明的伦理性与文化性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催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文化伦理形态。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生态文明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

生态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不只是关乎生态环境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协同进化、达到良性循环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严峻的时代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这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我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目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迹,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坚定和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来建设。四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与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实现生态与人类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