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格局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格局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中国、印度相比,欧洲当时是世界的穷乡僻壤,寻找东方的财富是欧洲探险家的梦想,而蒸汽机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里库特。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中的地位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

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之后,欧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与中国、印度相比,欧洲当时是世界的穷乡僻壤,寻找东方的财富是欧洲探险家的梦想,而蒸汽机和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一、欧洲人是上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大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一对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圆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平和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尽力把脸向这个青年人伸过去,恶狠狠地好像在说,黄种人,你不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青年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所谓的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而对人无礼,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和被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以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的作家朱自清。

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近期是英、法、德等帝国主义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之前,欧洲一直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于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指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游牧民族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也从反面说明,当时的欧洲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6世纪初。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找到一条替代被阿拉伯国家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了黄金、白银,欧洲的殖民时代开始了。通过杀戮当地的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里库特。回去的时候,达·伽马搜集了一船的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六十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也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欧洲人是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的国家就掠夺。

图1-1 欧洲人心目中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实际上,当地的印第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在16世纪初时,欧洲的生产力却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中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但是却没有产生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伽马献给卡里库特统治者的礼单就可以了解这一点,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想想我国历史上在对外交往中互赠的礼品,达·伽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里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伽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伽马感到庆幸,要是赶上暴君式的统治者,他还不落下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和欧洲的生产力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商品在印度卡里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因此,欧洲人在16世纪初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中的地位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1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6个纺工才能供应1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4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被称为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是8个,后来增加到16个,到1784年增至120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赖特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赖特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不久,他雇用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被称为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结实,一次能够带动300个~400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原棉的需求量极大增加。179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艾里·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可以快速地清除棉籽。[3]

随着整个棉纺织产业链条逐渐整合,驱动机器的动力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随之出现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蒸汽机早就出现了。发明蒸汽机的经济动力是欧洲原始林木减少,因此炼铁所需的木炭逐渐减少,从而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煤矿中经常渗水,只有不断抽水才能保持矿井不塌陷。托马斯·纽科曼制造出有经济价值的蒸汽机,他用蒸汽机发动水泵从矿井中抽水。但是这种蒸汽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煤矿才用它。瓦特的贡献就是他改进了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功率。18世纪80年代,瓦特的蒸汽机获得成功,不仅在英国本土使用,而且能够出口。

蒸汽机的使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是蒸汽机在工业中却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使现代大工业走上历史舞台。首先,蒸汽机使机器依赖的动力发生了革命。以前人们在驱动机器时用的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这些动力不仅能量有限,而且受到地理条件的极大束缚,限制了机器的使用规模。应用人力的纺织机器,纺织生产的规模只能是作坊式的。应用水力纺纱机的工厂则是几百人的规模,但要靠大河流提供动力。而蒸汽机给纺织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且不再受地理限制。其次,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可以驱动巨大的机器系统。机器系统是按照设计自动运转的,动力驱动的机器系统越大,运转的效率就越高。一个工人操作的现代纺织机器的生产效率,是一个织布高手使用纺车的百倍、千倍。最后,工业革命之后,生产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转变,现代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这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但蒸汽机的故事至此才刚刚开始。

随着炼铁和精密铁制品的出现,固定的蒸汽机发动机被改进成可以移动的发动机。这样,蒸汽机被用于水上航行。首先出现的是内河蒸汽机。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在哈得逊湾航行中使用了瓦特的蒸汽机。1814年,乔治·斯蒂芬森把蒸汽机安装在运行的车辆上,蒸汽机带动的火车头诞生了。1821年,英国开始铺设铁路。1826年,英国铺设了一条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它可以把船上的原料运送到工厂。火车每小时可以行驶25.75千米,相比在泥泞的道路上用马车运送矿石,这种速度在当时是多么地惊人!然后,远洋蒸汽船出现了,可以用蒸汽驱动转轮横渡大西洋。随后,又出现了推进器。蒸汽机直接连接轴承,转动推进器,同样的速度,用煤量比明轮蒸汽船少一半。

图1-2 工业革命

蒸汽机在能源开采、原料运输、生产、产品分配的各个环节被应用,整个经济运行的速度被空前提高,整个经济体系也在空前扩张。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蒸汽机在棉纺织产业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这个产业的跃进,而且对上游产业,如钢铁、冶金、采矿等,对下游的印染行业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又对化工技术形成需求,促进了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基础学科的发展又转而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因此,科技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技在生产中被自觉地应用,不断地革新,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体系呈指数式扩张,这是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之间质的区别。

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英国的国力。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地位,也通过各自的方式发展现代工业,工业革命在欧洲得以展开。欧洲的生产力也由此迅速超越亚洲,并远远地甩开了亚洲。

三、山雨欲来

1757年,经过普拉西战役,印度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

1793—1794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的时候,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要求北京和伦敦互设使馆、开放沿海更多的通商口岸。为了取得更大成果,马戛尔尼使团携带了大量显示英国科技和工业实力的产品。马戛尔尼使团的随行人员包括一位外科医生、一位机械师、一位冶金学家、一位数学仪器制造师,以及五位每天晚上进行音乐演奏的德国乐师。马戛尔尼给中国皇帝的礼物显示了英国工业化的成就,其中有四轮马车、镶满钻石的手表、英国瓷器、出自雷诺兹之手的国王和王后的肖像画、热气球、望远镜和加农炮。[4]这与达·伽马的礼物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请求,乾隆皇帝告诉英国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英国人那些奇技淫巧,中国并不需要。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一个侵略成性的西方海权强国与一个古老的封建农业大国、一个传统东方陆权老大帝国的最初碰撞。

图1-3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很多人批评清朝皇帝妄自尊大,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使中国错失了现代化的机会。其实这种说法是典型的马后炮,根据历史结果苛求历史人物。由于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当时的忧患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而不是南方或海上的小国。中国当时是个农业社会,英国人带来的这些东西,除了军事方面的东西外,基本上没有市场,自然很难引起中国皇帝和官员的兴趣。比如钟表,这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它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分、秒,与大机器生产的精确性和工场制度相联系。我国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粗线条的时间感觉,钟表只是富贵者的玩物而已。历史事实也证明,在英国和中国的贸易中,英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有巨大的需求,而英国的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当时英国的新兴产业)在中国没有销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最后,英国商人只好靠在中国贩卖在印度种植的鸦片来平衡贸易,而鸦片在英国是被禁止贩卖的。

不过确实可惜的是,中国官员没有重视马戛尔尼带来的加农炮和望远镜,它们是西方海上军事力量的象征。

一个是古老的农业帝国,按照古老的理念来理解自己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按照古老的怀柔远夷原则,接纳藩属小国的进贡;一个是凭借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现代工业帝国,对世界版图开始有了清晰了解的海上帝国。二者之间的胜负没有什么悬念,悬念只是时间。

1840年,中国人知道了英国的“坚船利炮”。随后,中国屡战屡败。

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了世界帝国,也让欧洲列强疯狂地瓜分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