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从而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一节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从而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这是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战后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的主要内容为:(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力,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4)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法国不久成为欧洲大陆的盟主,瑞典在北欧的国际事务中也开始起主导作用,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更加严重,西班牙势力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该条约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不过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二)维也纳体系

1792—1815年,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令欧洲各国君主无不惧怕,也迫使他们采取合纵政策,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即使拿破仑再凶悍,在强大的联盟力量面前,也只能以战败做了结。

1814—1815年,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会议的目的是:瓜分赃物;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经过激烈争吵,最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其内容主要是:

(1)恢复欧洲旧的经济秩序。

(2)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3)分割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之后,英国、法国相继加入,神圣同盟逐渐扩大为四国同盟和五国同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1]。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同盟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维也纳体系在客观上也促进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了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时,成立由英、法主导的国联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赢得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国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国际关系格局由英国独霸世界、欧陆势力均衡让位于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也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信奉“强权即公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因此列宁说“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时随地会崩溃、瓦解。

1923年《洛桑和约》的签订,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打开了体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国大力扩展陆军,撕毁了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武装区,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使凡尔赛体系名存实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终于使体系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在这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四)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沦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雅尔塔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该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二战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2]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雅尔塔体系以世界两极格局为基本特征。二战后,世界被划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采取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而且对抗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美国与苏联分别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这一格局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较量,最终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雅尔塔体系出现以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在欧洲。一战以前,主要是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而激烈角逐,它们的关系对国际局势有重大影响。一战以后,出现了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但优势仍在西欧,英法操纵国联就是明证。二战后,美苏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因为美苏两极格局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就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五)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东的急速坍塌,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变为“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在国际力量的角逐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在着眼于长期、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取得主动,一场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大竞争风起云涌。

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进而充当“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强化北约军事集团,推动北约东扩,并发明了所谓的“新干涉主义”[3]理论,随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指手画脚,甚至大动干戈,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与此同时,各大洲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的综合实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德国统一后,综合国力大增,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大大超过英法两国。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一体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暗暗向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方向努力。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经历了将近1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积极展开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在战胜困难之后趋于稳定,印度和巴西等地区大国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它们自身的日益壮大和不同程度的努力也推动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一切表明,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和各国多极化主张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仍将是十分复杂和激烈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形成新的世界格局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