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党报评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支持作用

试论党报评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支持作用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在这一进程中,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党报的一个重要体裁,新闻评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在和谐社会中也是有同有异的,成员之间和各类群体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仍然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试论党报评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支持作用

刘 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进程中,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刘云山同志指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

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觉。人们判断社会是否和谐,既是在判断他们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适当体现和维护,判断社会发展状态是否处于比较协调包容的状态,更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一种感受,对自己愿望实现状态的一种心理感觉”。[2]现代传媒影响大多数公众的今天,这种判断和感觉更多地来自新闻媒介。“许多时候,传媒现实就成为许多人眼中生活现实的重要部分。这时,舆论的判断往往就成为人们形成判断的素材或干脆成为其组成部分。因此,正确舆论导向影响下形成的舆论环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东西”。[3]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党报在引导舆论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就曾提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社会的成员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抱有同一种见解。党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报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性、权威性、指导性强的优势,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作为党报的一个重要体裁,新闻评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党报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

新闻评论本身是一种议论文体,能够帮助受众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鲜明、快捷地体现出党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是党报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体裁。

第一,新闻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在引导舆论时更具权威性。在报纸所有的体裁中,新闻评论可以最直接地代表党来发言,不论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是反击错误言行,都能迅速地表明党的态度、立场。“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4]邓拓同志的这个观点在党报长期实践中已经深入人心。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为党报撰写或修改了大量社论,这也赋予党报新闻评论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使其观点更易为读者认同。

第二,新闻评论的思辨性使之可以更鲜明地阐发意见。新闻报道以报道事件为主,向读者提供事实信息,虽然这些事实可以让读者有所思考,但这一作用是间接实现的。对于特别复杂的事件,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思想上的混乱。而新闻评论则以说理为主,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通过分析说理,向读者提供明确的意见信息,可以直接阐发某个观点、看法,帮助读者深入地了解某一事件或问题的根源、性质、意义,充分认识事物。

第三,党报新闻评论能够以科学准确的观点引导舆论。党报新闻评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分析事物、评判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坚持实事求是,因而能够向读者提供科学准确的观点和意见,能够用权威的声音对具体问题给予及时引导,帮助受众作出准确的是非判断,以防止受众面对信息时的不知所措,或者偏听偏信,从而保证用正确的观点占领市场、引导舆论。

二、党报评论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的重点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党报评论面临的工作有很多,从目前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面对复杂事物勇于开“第一腔”,率先向受众提供科学的观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些事物,是保证舆论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看到,和谐并不意味着社会中不存在任何矛盾和差异,也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高度统一。“在和谐社会中也是有同有异的,成员之间和各类群体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仍然存在”。[5]基于这种差异、对立和矛盾,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分歧,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复杂问题时,如果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形成主导舆论,一些杂音、噪音可能就会乘虚而入,干扰群众的思想,影响舆论的和谐。因此,对于党报评论员来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理论洞察能力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复杂事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并善于第一个发言,让正确的舆论在读者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使读者能够遵循党报评论的意见来认识事物,并以此为指导来看待其他观点。如果不注意主动引导舆论,而是等到这些杂音、噪音产生一定影响时再去关注、干预,引导舆论的难度会增大,效果也可能会打折扣。

2.敢于触及舆论热点,积极深入地给予引导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改革,而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遇到一些思想上的阻碍,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形成舆论关注的热点。一般情况下,争议越早解决,热点越早降温,就越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党报新闻评论要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积极介入,深入探讨,既为群众释疑解惑,又对错误认识、模糊认识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党报评论与真理形成共振,与读者达成共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提高公信力

做好这一工作,需要评论员在“高、远、深、透”上下功夫,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讲得透。邵华泽同志强调:“站得高,就是起点要高,观察事物的角度要站得高。看得远,就是你所评论的虽然是当前的事情,但你着眼的是事物长远的发展,力求过几年回过头来看看,你这篇评论不仅在当时是站得住脚的,而且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想得深,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你却能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讲得透,就是你能够把你所要阐述的道理阐述得相当透彻。”[6]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真正平息争议,才能保证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3.为弱势群体代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能够反映不同社会层面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各方的声音都有机会为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所了解,在沟通交流中达到舆论的和谐。但一些媒体的“崇富”心态却使它们在工作中出现了偏差,只报道“精英”、“富豪”,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有专家对此做了总结:“表现在传播形式上,那些以大款、富豪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刊和栏目多了,而为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农民服务的专刊和栏目却少了;在传播内容上,那些反映大款、富豪等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的东西多了,而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呼声的东西少了;在舆论导向上,那些鼓励超前消费追求物质享受、互相攀比斗富的宣传多了,而提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宣传少了。”[7]这就导致一小部分人的声音大行其道,而大多数普通人却没有在媒体上发言的机会,更不要说弱势群体了。如果弱势群体长期成为被媒体遗忘的角落,得不到发表言论的机会,很难说这样的社会、这样的舆论是和谐的。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决不能像这些媒体一样患上“崇富”病,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扎实工作,了解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和呼声,特别是给予弱势群体以充分的关注。在这个问题上,党报新闻评论大有可为。一方面,新闻评论可以给弱势群体提供发言的平台,通过小言论等形式让他们一吐为快;另一方面,新闻评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为弱势群体代言,通过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形式为他们大声疾呼,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惟其如此,党报才能全方位反映各方的声音,消除社会生活中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体现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三、党报评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回避、掩饰某些问题

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不是“报喜不报忧”,不是不触及某些不和谐因素,不是要堵塞不和谐的声音,而是要发现这些不和谐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消除、化解这些不和谐因素,这样才算是真正提供了舆论支持。在信息时代,如果只靠“瞒”、“堵”来引导舆论,“不和谐因素不仅不会消减,反而会造成社会公众大范围的猜疑和惶恐”[8],最终可能会事与愿违。

2.转变视角,平等交流

舆论引导最终是要影响读者,如果读者不爱看,那么党报新闻评论就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舆论支持。因此在写作中要转变视角,不能居高临下地灌输、训导,而是要讲究引导的艺术和技巧,与读者平等地交流沟通。米博华同志提出:“在办报理念上,应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在服务读者过程中争取更多读者,在争取更多读者中实现更好的引导。”[9]党报评论也应以此为方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深入实际

深入学习中央的指示和精神,是保持舆论引导正确方向的一个重要保证,但不能因此忽视了深入实际。“评论员只有深入下去,了解群众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希望、要求,然后才能根据他们的思想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10]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多方利益的博弈,党报评论员同样需要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切实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刘赞: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5级博士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1]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05年6月30日第九版。

[2]《中国记者》评论员文章:《构建和谐社会与舆论力量运用》,2005年第2期。

[3]同上。

[4]《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27页。

[5]成思危:《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0日第九版。

[6]邵华泽:《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7]赵志立:《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4期。

[8]丁柏铨:《新闻传媒: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9]《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关于党报评论工作的交流》,《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10]邵华泽:《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