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报责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报责任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报责任王守卫 王小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负有“喉舌”使命和产业职能的新闻传媒担当着正确宣传、积极引导和稳步推进的重大责任。2006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提出2008年鞍山争取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报责任

img31

王守卫 王小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负有“喉舌”使命和产业职能的新闻传媒担当着正确宣传、积极引导和稳步推进的重大责任。尤其是作为党重要宣传工具的党报,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声音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不辱使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有更大的作为,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一、和谐理念的传播者

党报传播和谐理念,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已明显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多样的社会要和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广泛的共识。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闻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传播和谐理念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部署和各项举措。党报除了要原原本本地登载这些内容外,还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让人们对博大精深的和谐社会理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的宣传,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2006年以来,《鞍山日报》在理论版开辟专栏,请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对和谐理念的认识。在新闻版开辟“多棱镜”专栏,及时报道和谐社会构建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今后,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和谐理念的宣传,使之渐入人心。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党报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鞍山日报》在理论版开辟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栏目,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畅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看法,以事说理,明辨是非。

2006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提出2008年鞍山争取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党报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和契机。《鞍山日报》开辟了“寻找百姓中的文明之星”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思想和文明行为。我们还开展“新闻直通车进社区活动”,每周日,“新闻直通车”都开进社区,记者深入社区居民中宣传“创城”工作,请社区居民讲述自己身边的文明和不文明事,对“创城”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科学发展的推动者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我们必须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把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成果、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环境治理和保护等作为新闻报道重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鞍山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过去,由于对矿山无限制开采,形成了一些废弃的尾矿坝,成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近年来,鞍山市对矿山进行大规模复垦,《鞍山日报》紧密跟踪矿山复垦取得的每一个可喜成果,激发人们改善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鞍山也是个能耗大市,《鞍山日报》密切关注每一个时期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告诫各单位和广大群众树立节能降耗意识,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

鞍山市十次党代会提出“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的奋斗目标,使鞍山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的隆起带,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围绕这一目标,《鞍山日报》开辟“加速经济隆起建设和谐鞍山”专栏,组成报道小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结构调整优化篇、鞍钢改革发展篇、非公经济发展篇、县域经济发展篇、科技进步篇、对外开放篇、以人为本篇、社会事业篇、可持续发展篇等部分,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为科学发展鞍山唱响主旋律。这一系列报道目前正在进行中,已发表稿件100多篇,而且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开展下去。

三、和谐文化的建设者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条件。媒体要担当起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党报要带头宣传好和谐文化。一个既对传统文化发现不够又无现代文化的城市算不上一个和谐的城市。党报必须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读者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鞍山日报》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和谐文化建设的表率,努力把积极向上、美好阳光的文化展示给受众,营造和谐氛围,以此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从2004年开始,《鞍山日报》开展了“文化之旅”新闻报道活动,组织专门报道小组进行实地探访,辟出专版对鞍山市的文化资源进行详尽报道。一些专家认为《鞍山日报》此举为鞍山市的文化资源建立了一个档案。许多读者读后感慨地说:“没想到鞍山还有这么多令人自豪的宝贝。”《鞍山日报》的文体版也十分注意对本土文化体育新闻进行宣传报道,增强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针对鞍山市场上一度出现的“黄色二人转”问题,《鞍山日报》与文化部门密切配合,邀请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自觉抵制“黄色二人转”,大力倡导“绿色二人转”,净化了鞍山的文化市场。

中共鞍山市十次党代会把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力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进鞍山文化产业发展。

党报要带头建设好和谐文化。新闻媒体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的重任,因此和谐新闻媒体建设本身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2005年4月下旬以来,《鞍山日报》与中国移动通信鞍山分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鞍山分公司合作,在人民公园、烈士山公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场举办了四场“和谐鞍山广场文化周活动”主题晚会。我们还举办了城区秧歌赛、毽球比赛、高中生篮球赛、背太太趣味大赛等活动,承办了许多国内体育赛事。既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又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后,我们将每年都策划一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服务人们的生活,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

四、百姓民生的服务者

新闻媒体要做百姓民生的服务者,满足和谐社会中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欲。一是要及时报道受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新闻信息,并请他们发表意见。二是要及时解读重大新闻,了解受众的反响。三是关注民生民情,帮助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热点、难点问题。

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在受众中的威信较高,说服力较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可以在受众中形成范围较广、相对稳定的舆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鞍山日报》开辟“权威发布”栏目,每当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总是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发出最具权威的主流声音,使得各个行业、各个群体能够迅速准确了解、认识并把握经济社会跳动的主脉搏,并自觉与之合拍。

为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畅叙思想、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通道,《鞍山日报》开辟“舆论调查”和“百姓关注”等栏目,专门反映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请有关权威部门作出解答。

新闻热线是畅通言路的有效途径。《鞍山日报》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办好热线,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舆论活动,并开辟了“百姓留言簿”、“回音”等栏目,把读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报纸上及时反映,促使问题解决。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不均的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一些原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则更是雪上加霜。关心这部分人的疾苦,为他们摆脱困境奔走呼吁,报道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的“善举”、“义行”,弘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都拥有“蓝蓝的天空”,享有“暖暖的阳光”,是党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仅2006年,《鞍山日报》就先后帮助三个身陷困境的孩子摆脱了困境,对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公众情绪的疏导者

本世纪头20年,“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新闻宣传在这一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时代背景。能否有效地疏导公众情绪,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新闻媒体要担当重任,努力营造和谐的传受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有效引导舆论,做消除冲突的“减压阀”、平衡矛盾的“制衡器”、稳定社会的“稳压器”。

2006年以来,鞍山市开展大规模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一些群众对有关政策不理解,纷纷上访,阻碍改造进程。我们请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的有关人士,就广大市民提出的关于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进行解答。我们还在一版开辟“告别棚户区”专栏,及时报道拆迁工程的进展情况,解除广大动迁户心中的疑虑。与此同时,发表评论,讲清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的意义,教育和鼓舞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棚户区及危房改造,各方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这些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由于企业改革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2005年9月,鞍钢部分职工上街游行。《鞍山日报》加强对鞍钢的正面报道,让广大读者了解近年来鞍钢取得的巨大成绩,理解鞍钢的难处,认清稳定对鞍钢及广大职工的重要意义。与市委统一步调,统一声音,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共同为建设和谐鞍山做贡献。

六、社会时弊的监督者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等于只宣传正面,宣传构建和谐社会也不等于回避矛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开展的舆论监督,必须以“四个有利于”为前提,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舆论监督,最后达到:对尚未形成的歪风邪气起到震慑作用;对即将出现的社会危机起到预警作用;对已经出现的不满情绪起到缓释作用。

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党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包揽诉讼”、“包打天下”,不能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发行量的手段,更不能以舆论监督为名谋取个人私利。

两年前,鞍山市一家酒店为经营方便,擅自把门前七棵十几年树龄的银杏树砍伐。记者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去采访。当时,酒店老板通过各种关系到报社说情。我们认为,该酒店的这种行为性质极其恶劣,党报应该顶住各种压力将此事曝光。报道见报后,引起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家酒店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对乱砍滥伐行为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2005年以来,《鞍山日报》开辟了“百姓热点问题求解”专栏,记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对一些热点难题的意见和建议,到有关管理部门详细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如针对解决站前交通拥堵问题,发表了《虹桥通行单向还是双向》;针对噪声扰民问题,发表了《禁鸣喇叭众说纷纭》;针对早市晚撤问题,发表了《早市缘何晚而不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发表了《关注百姓健康》;针对教育乱补课问题,发表了《“补”与“不补”的碰撞》;针对教育收费问题,发表了《孩子念书“费”几多》……这些报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另外,《鞍山日报》还开设“评选最差小区”活动,请广大群众参评,新闻报道及时跟进,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探索舆论监督的有效方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七、媒体创新的实践者

构建和谐社会,对媒体有些什么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将是每一家媒体、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需要认真解答的课题。我们新闻工作者,理应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把我们的队伍真正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全面发展的队伍,把我们的党报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和谐运行的报社。

1.创新内容产品:树立“三贴近”思想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创造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实现方式。只有牢牢把握“三贴近”思想,才能有效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0世纪邹韬奋办报,把读者当成亲人,处处为读者着想,做读者的知心朋友。许多青年不便或不愿告诉父母的事都写信向他请教。这种同读者保持和谐传受关系的做法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新闻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官本位”、“媒体本位”的思想,在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上重视不够。以会议新闻和工作报道为例,很少考虑受众的需求,报道模式单一,缺少新闻价值,形式呆板、枯燥无味。这样的新闻报道,既引不起受众的兴趣,还很容易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在传播内容上,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想受众之所想,帮受众之所需,急受众之所急,以此拨动受众的心弦,使受众产生共鸣和互动。在传播的表现形式上,摒弃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板着面孔教训人的方式。少一点耳提面命,多一点娓娓谈心;少一点居高临下的灌输,多一点平等交流。

《鞍山日报》努力把版面让位给广大群众,登载发生在街里巷外的本地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文化、生活知识。投入大量人力对社区新闻进行报道,开辟“走千家进万户——记者行动”专栏,实时展现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2006年“重阳节”前夕,《鞍山日报》开展了“寻找金婚伴侣”活动,请结婚50年以上的老夫妇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鞍山报业集团新闻图片社为“金婚”伴侣免费拍摄婚纱照,组织这些老人参加金婚庆典。这一活动引起了广大老年朋友的热烈响应。许多老人平生第一次拍婚纱照,他们既为自己作为“小人物”能登上党报“大雅之堂”而兴奋不已,也对党报这种以人为本的办报思想赞赏有加。今后,这种与百姓互动的活动我们将经常开展下去。

2.创新内部机制:建立考评制度,鼓励多出精品

没有先进的内部管理手段,就难以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为了引导从业人员树立专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在急、难、险、重报道中堪当重任,创造精品,几年来,《鞍山日报》一直坚持执行A、B、C稿评分制度,并按季度张榜公布,许多优秀人才就是通过这种考评机制脱颖而出的。而对于年终排名末位者,则坚决进行交流甚至淘汰。我们还实行首席记者制、新闻策划制和编辑人制度,在管理层之外引进智力层,使新闻报道更具强势。

管理出“效益”。现在翻开我们的报纸,表现形式呆板、表达内容陈旧的报道少了,写作手法新颖、新闻事件鲜活的新闻多了,其中新闻版的昨日新闻占三分之一以上比例。许多报道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同时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

3.创新媒介形态:报网互动,传统与新媒体结合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形成冲击。面对冲击,党报必须积极应对,于是“报网互动”这个新名词在2006年的中国报业广为流传。

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最大的优势是作者队伍强大——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专副刊作者,都有较高的素质,而这恰恰是网络媒体的弱项。在网络上,谁都可以说话,“有信息,没观点”、“有声音,没权威”,缺少或没有可信度,更难讲权威性。而在新闻的真实性上,往往需要求证于主流媒体的权威渠道及声音。报网互动,可以使二者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宣传效果。对《鞍山日报》而言,报网互动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当年,我们创办了门户网站千华网,把报纸的内容按版面和类别在网上发布。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平面媒体受出报周期限制不能及时发表,我们便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从而收到攻破谣言、以正视听的效果。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正不断探讨报网互动的新途径,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单一的平面媒体具有综合、立体、报网优势结合的现代媒体特色。相信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党报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4.创新经济结构:改变广告比重过大及其不合理结构

2005年,中国传媒业“拐点”突至,广告经营遭遇“寒流”,增速放缓、赢利下降,许多媒体出现负增长,个别媒体甚至入不敷出,最终难以为继、走向关闭。先有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坦言“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随后业内人士纷纷惊呼中国报业的冬天到了。经营中广告占报业经济比重过大,广告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一些媒体不堪一击的重要因素。媒体应对“寒流”的根本之策是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改变经营中广告一枝独秀的状态,走多种经营之路,实现多元化发展。《鞍山日报》立足主体,多元发展,看准的就干,在多种经营中曾经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途径。目前,我们的印刷厂、出租车公司、彩扩公司、旅行社、航空售票处、房产公司等经营实体发展态势良好。《千山晚报》小记者学校、千华互动公司、创先通讯公司等也已起步运营。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多种经营空间,除继续办好已有的实体外,还要积极介入其他新的经营领域,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使广告构成比重达到和谐,优化广告的内部结构。2005年一些媒体的经营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必须适时调整广告结构,广告经营决不能“偏食”。合理的广告结构,是媒体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保证。广告结构合理了,才不会一遇风吹草动就使媒体摇摇欲坠。当然,如何才是最合理的广告结构,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比例标准,不同地区的不同媒体要视自身具体情况而定。但毫无疑问的是,媒体的广告经营不能仅仅依赖于房地产、药品等一两个行业。比如房地产广告,一位媒介研究专家认为其所占一家媒体广告总收入的最合理的比重是15%左右。随着居民消费的增长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的分类广告市场还应该有很大的增量空间,而且媒体所普遍依赖的房地产、汽车等广告品种,也将越来越多地转入分类广告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党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任重而道远。只有担当好上述七种角色,才能达到让党和人民都满意,使媒体自身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王守卫: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鞍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小霞:鞍山报业集团总编助理。压题照片为王守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