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和谐社会的维持发展状态中,都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的新闻媒体可以说正在成为公众精神、公众意愿的代言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重要社会基础。

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贾淑贤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社会和谐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艰难的行进旅程,是一个弘扬正义、解决问题、净化环境的动态博弈过程。当前,我国既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和谐社会的维持发展状态中,都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导向作用。因为通过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不仅能维护公正公平,弘扬社会正气,帮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还能产生强烈的警示效应。

党报党刊,是党指导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就更加明确了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在“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氛围”中担负的重任。现在,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变革,给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报党刊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必将更加繁重。

一、长期以来媒介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媒介像一面悬天巨镜,使舆论的身影作为一种镜像,被人们看得异常清晰。新闻媒介迅速把一种观点变成许多人的观点,当众多媒介同时传播一种正确的见解时,整个社会就能响应,为推动社会变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

舆论这种社会现象,始终贯穿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以“公众的意见”这种具体的外在形态表现着自身,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生活施加着深刻的影响,体现着舆论本质的特征和共性,不因历史的变迁而改变。[2]

客观公正地表达社会舆论,是报刊取信于民、享誉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报刊不仅“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这种制造舆论的方式包括:把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局部中的比较集中的,而又与社会全局有密切关系的意见加以传播、扩散,以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使原先存于一隅之地的舆论扩散为天下皆知的舆论;通过议题设置,有选择、有重点地传播某些新闻,使公众形成对某个问题的关注。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传媒舆论的重要性有两个经典比喻:一是“社会舆论的纸币”,二是“党和人民的喉舌”。1850年11月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篇合写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以前,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1849年2月7日,马克思在法庭上严正驳斥对《新莱茵报》的控告,他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3]

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认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4]

1994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他说:“正确引导舆论,重要的是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来,引导到实现现代化建设各项业务上来。”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的新要求

1.把握全局关注大势是关键

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因为把握全局是党报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的关键。把握大局,就是要求党报在宣传中牢牢把握中央总的精神,把握深化改革的总思路,把握扩大开放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全党工作大局作为党报宣传的中心和主线,为服务大局和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宣传大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过程。党报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必须站在全国的高度,总览全局,确定党报宣传的中心和主线,唱响主旋律必须时刻把握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关注大势方面,新闻传媒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比如,对1998年抗洪斗争的宣传以及后来升华出的“抗洪精神”,2004年全国新闻单位开展的“三项学习”、“三贴近”活动,2004年各大媒体集中宣传任长霞、牛玉儒等典型人物,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大势,都是舆论引导的大手笔。党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是要针对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站在历史的高度解疑释惑,引导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正确把握我国的发展大局。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大局: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深入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宣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流。

2.进一步提高舆论监督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无疑提高了党报媒介的社会作用和地位。从公共性层面上讲,媒介可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它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前者的意义具有一种权力背景,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因此,重要的批评、监督都是上级党委、政府认可的,是一种政府权力态度的转化。后者把它纳入到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舆论监督。从制度层面上讲,政府把舆论监督纳入到一种治理技术,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在以往,传媒只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无从谈及公众舆论。现在把媒介纳入到社会治理的权力过程中,很自然地显现出它的公众批评的形象威力,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舆论平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的新闻媒体可以说正在成为公众精神、公众意愿的代言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重要社会基础。我国新闻媒体任重道远,媒体不是局外人,媒体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参与者、建设者,它不仅要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担负党和人民的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又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舆论平台。媒体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承载起培育公民精神的神圣使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增强凝聚力,真正成为全面积极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贾淑贤: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生〕

【注释】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页。

[3]转引自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