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现代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论现代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社会”力求使社会结构平衡、社会功能整合均匀,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团结而非机械团结,其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的社会是尊重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二是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三是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建设和组织体系的形成。有效解决社会在分化和整合时期的种种问题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

钟小浜 李 巾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经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逐步转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力求使社会结构平衡、社会功能整合均匀,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团结而非机械团结,其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建立执行制度的组织体系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而这一宏观社会经济整合过程离不开社会基层组织的实施和完善,离不开各成员的认同和协力。社区是人的聚集地,是生活在一定地域里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细胞,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载体,它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正因为社区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落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并成为行政机制、市场机制有力的补充。这样,社会发展通过社区层面的具体化,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以形成社会的良性和持久地发展。

一、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前我国之所以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转型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张力共同作用下,中国逐渐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面临着社会制度、实践和社会规范的全面转型。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出现新弱势群体、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等。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往往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叠加而成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宏观发展目标角度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如前所述,社区是社会的基石,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切入点”;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构成的基层单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大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的发展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社区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生存、享受、发展等物质文化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使其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社区民众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一是要实现居民对社区事物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民主思想。和谐的社会是尊重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落实过程。和谐社区强调培养社区公民意识,推动公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让社区民众平等地参与社区发展与社区决策。社区参与是促进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它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生活事务管理自主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社区参与有利于社区意识的提高、社区认同感的增强、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往往比政府专业部门更了解他们自身的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会更有效率。二是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而社会参与正是社区是实践的核心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要素,要求社区内的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相互交往和积极配合,为所在社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发展社区的性格和实现社区的价值观。三是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建设和组织体系的形成。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种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居民社区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这一切能够确保社区管理有序,居民奉公守法,使一般性矛盾和问题能够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确保社会稳定安全。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协调运作,社区的整合建构功能不可或缺。

2.社区是有效承担社会事务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有效载体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动员社会各部门、各主体的力量去逐步落实。在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的一些社会职能需要有一个新的力量去承接。一方面,企业在利益唯一化的改制过程中,原来所承担的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甚至基层行政管理职能不断地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并非能够承担全部社会事务,其主要功能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其微观职能逐步弱化。因此让其承担上述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是不现实的,不仅如此,政府本身在体制改革中也面临着大量权力下沉,机构精简的状况。可见,在整个社会运行中,政府和企业这一二元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而社区这一第三要素将与政府、企业之间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传导和制衡关系。作为基层组织,社区将凭借其稳固的地域性、群体的互动性以及与政府关系的亲和性等优势,在社会整合中积极贯彻国家政府的公共意图,进一步获得民众的支持,切实发挥出其组织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平台作用。

有效解决社会在分化和整合时期的种种问题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加快社区建设有利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这一理念已在社会各界中形成共识。我国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例如,通过积极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切实发挥社区内的基层党委组织和广大党员同志在社区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普遍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拥护者;社区服务的全面开展,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福利型社会服务活动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吸纳就业能力,有助于缓解失业和贫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实现社会融合,避免这部分群体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断裂。再如,积极构建社区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社区保障自身所具有的地域针对性、服务性和能够更多体现人文关怀性等特点,使之成为社会保障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并且在实现保障功能的方面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既能与整个大的社会保障框架相配套,将社会保障制度向下延伸和具体化,又可以发挥出社区互助互济的自我保障功能的各部分有机结合的运转体系。由此可见,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而社区正是这些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承载者、执行者,是宏观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实现。

二、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整合建构功能

社区是一种不同于社会的组织形态,它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场所,社区对社会的整合建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整和协调社区中不同的因素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从而造就社区整体功能。社区整合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通过宣扬或提倡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为社区整合提供基础;造就一种组织体系,为社区组织提供结构框架;对社区各组成部分功能进行调节,以保证社区整体功能的发挥;通过社区内部的利益调整,增强社区内组成部分的利益相关性;通过风俗、礼仪、舆论等形式,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等。社区整合建构的实质是异中求同,使不同的构成要素在某种一致的基础上结合成一个整体。

社区的整合建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整合建构。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功能。通过价值整合,发挥社区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的协调作用,使整个社区的社会关系融洽,活动有条不紊,整个机体运转灵活。首先,社区建构了特有的凝聚力。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基础上,共建机制,使社区内不同人群、各种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社区特有的集中、聚合、凝结的合力。凝聚功能的发挥培养了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在社区发展中,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所具有的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社区发展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其次,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的社区理念,有益于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助。社区参与是促进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比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事关社区群众利益的大事交给群众讨论决定,能够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区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社区参与有助于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社区中大量存在着邻里互助、相互照顾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不断发育出以社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为目标的组织。如邻里之间安装的求助电话,居民双向结对服务,专业志愿者队伍等等,使居民生活在社区中难有所帮、困有所求、贫有所济。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在“道德共同体”与“情意共同体”的深层意义上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最后,社区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实施,加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不平等程度,建构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以维护社会稳定。如加强优抚工作,通过社区服务对军烈家属和伤残军人的优抚服务,不但帮助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影响到军人的服役情绪,关系到部队建设、国防的巩固。加强人民调解,可以直接具体地解决社区内大量存在的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避免演变为重大社会失范行为。特别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和摩擦加剧,加之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完善,社会上诸如职工下岗、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企改革等一些新的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多。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多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社区建设,才能实现社区无特困户,下岗职工再就业,保证居民人均最低生活标准,满足居民生活各种需求等,使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社区得到化解,从而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

二是目标整合建构。通过社区建设,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调动社区成员热心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把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与社区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调动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社区建设使社区全体成员对建设的目标、利益、信念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在这种文化氛围作用下,产生了居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区意识,激发出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便是一种对社区的向心力,这种心理力量在社区建设中会不断发挥巨大的作用。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文化,满足了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由于社区文化较之专业文化更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因而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以及共同参与,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的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是规范整合建构。社区建设不仅要重视表层建设,更要重视深层建设,就是要使社区全体成员把法律规范、道德约束、社区公约和居民守则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行为纳入规范的轨道,以形成社区文明的社会秩序。规范整合建构的过程也是人们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这一点在下文社会化建构功能中将详细论述。

三、社区的社会化建构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社会、社区与企业、社区与个人等多方关系的和谐。社区的社会化建构功能有助于实现这种多方关系的和谐。

首先,社区具有社会化的规范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社区具有满足人们走向社会化的规范功能。社区是个人与社会发生交互作用的最初始、最基本的场所,人们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使个体学习和传承社会文化、群体价值以及行为模式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从而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实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各种劳务关系非常多,因此,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利益协调非常重要。社区价值规范的内化便利于人们相互的自然交往,客观上为居民提供了自由交往的场所和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城市激烈竞争的外部社会,与具有人情味的封闭式小区相结合。其二,社会转型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的分层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呈现出来。如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之间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社区内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范围。这些社会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和控制,也会影响到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区特有的政策、法规、公约等行为准则,及其所提供的社会化参与的网络结构和多样化的志愿参与方式,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了调适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规范、秩序、制度和活动组织与管理机构,它们既确定社区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也确定社区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从而发挥以基层社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以自觉认同和自主参与为特点的社会化整合功能。

再则,社区是当代培育中国公民社会新的生成点。从中国情况看,大多数城市社区是依靠居委会推动的;中国的公民意识、公民参与意识能力、公民社会组织并非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有人着力去培养、去组织、去负责的。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看,社区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民主素养和参与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以人为本、民主参与、民主自治的社区文化精髓开始深入人心。各种制度性的参与机制和渠道开始被建设,越来越多的社区自治组织开始积极的地参与直选,具有真正民主自治性质的社区居委会也在认真建设完善中等等。这本身也是公民实现自身再社会化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