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报构建和谐舆论的创新路径

党报构建和谐舆论的创新路径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报构建和谐舆论的创新路径谈云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和谐文化建设作了部署,强调“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即构建和谐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舆论,党报又面临一次全面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仍然是人民群众。

党报构建和谐舆论的创新路径

img48

谈云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和谐文化建设作了部署,强调“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即构建和谐的舆论氛围。党报作为党的喉舌,理所当然应为构建和谐舆论作出应有贡献。

构建和谐舆论,党报又面临一次全面创新。本文试就创新观念,“吃透上情”,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反映下情”,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及时地反馈给党和政府;“热情讴歌”,以“群众爱看”的正面报道激发社会活力;“冷静监督”,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创新观念,“吃透上情”,把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夯实构建和谐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新的事业。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吃透、熟悉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部署,熟悉勾画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六项原则、总体要求,打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根底,创新观念,实现对和谐社会认识的新飞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促进党报新闻报道的新突破,为建设和谐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和谐舆论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下的各种舆论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里,政府舆论和社会舆论,精英舆论和平民舆论,强势群体舆论和弱势群体舆论等等,都能弘扬构建公平、民主、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就要当好引领这个主旋律的主力军、“火车头”。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公众,释疑解惑,体现主流价值,增加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构建和谐舆论的一项重要前提就是,党报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这也是党报的政治优势所在。“党报姓党”,只有及时准确地传达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主张、部署,其他一些小道消息、流言蜚语、不和谐因素就会减少。现在社会上少数媒体的编采人员,误认为新闻报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监督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甚至要“和政府对着干”,认为这就是“新闻自由”,这是极端错误的。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以主流舆论引导非主流舆论,正向舆论引导负向舆论,建设性舆论引导破坏性舆论,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防止舆论引导的片面性、极端性。

现在各级政府大都建立了新闻发布会制度,每逢大事、突发性事件就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动了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化和工作透明化,保障了公民知情权,有利于构建和谐舆论。像九江1998年长江决堤、2005年瑞昌地震,新闻发布会一开,全国几百家媒体尤其是党报及时报道,谣言、小道消息就没有市场了。实践证明,有组织、有领导的传播最有权威性,效果最好,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有利于形成和谐舆论。

“反映下情”,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有利于公众言路畅通,有利于党和政府通达社情民意

我们国家各级行政决策机关并不缺少决策咨询系统,各级官员也都承担着向上一级反映本地区情况的义务。为什么还需要媒体尤其是党报做好“下情上达”的工作呢?原因就是各级上下表达诉求的信息通道不太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地方干部“唯上”成风,不讲真话,成天琢磨上级领导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以投其所好,这样势必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变样失真。一些地方“瞒”、“骗”等不正之风盛行,猖獗到连上一届总理朱镕基、本届总理温家宝都敢骗!他们分别在安徽芜湖考察粮食工作、河南上察县文楼村了解艾滋病情况时被骗,得不到真实情况。试想,还有谁不敢骗!所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分组讨论会上就表示:“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基层的声音。”她在湖南考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时曾喝令:“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走上来。”可这些“农民朋友”有的也不真,竟然是乡镇干部冒充的。现在领导想“微服私访”也不成,现在是信息时代,你到哪里还没动身下面就知道了,群众也都认识领导。所以真实的“下情”真的难以“上达”。

因此,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党报在“下情上达”上可以大有作为。两任总理被骗就是媒体反映出来的。我们党报可以创新“反映下情”的渠道,发挥信息收集优势,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集中梳理,反映给党和政府。这样老百姓有了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情绪就可以得到疏导缓解,矛盾和问题也就多了条解决渠道。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也就会增强。党报还可以利用报纸版面优势,专门为老百姓开辟说话的栏目,比如“读者来信”、“新闻热线”等,让大众的心里话可以在党报上“一吐为快”。2006年9月12日我们的子报《浔阳晚报》报道了修水县的温泉小学“四位老师共一张床,雨天办公室里得撑伞”的情况,副省长、市委书记赵智勇见到这则报道,及时委派人员将有关方面捐赠的十万元危房更新款送到该小学,现在该小学老师办公室下月就可以竣工,我们《九江日报》及时进行了跟踪报道,反映党和政府对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关怀,有利于促进一方和谐稳定。

“热情讴歌”,以“群众爱看”的正面报道激发社会活力,奏响和谐舆论的最强音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媒体的版面镜头对准领导干部的很多,对准老百姓的太少。不少地方党报一版基本上是领导干部活动,记者也就鹦鹉学舌地记录成文。而人民群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往往难以得到反映,老百姓对这样的报道称之“报道谁谁看”,“谁报道谁看”,反正他们是不看的。很多地方党报来了往角落里一扔,年底集中作废纸一卖了之。要构建和谐舆论,党报再如此办下去,恐怕很难。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仍然是人民群众。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投身这一事业全体人民群众是最值得讴歌的。我们党报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多报道“群众爱看”的东西,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英雄壮举,奏响和谐舆论的最强音。

坚持正面报道,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自己,实质上也是我们党实现领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走在前头,他们创造的高效劳动生产力、先进经验,他们在这种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境界、道德风貌,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迹,比那些空洞无物的说教作用不知要大多少倍。我们党报的责任就是要满腔热情地把这些报道出来,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洪流中去,使全社会形成一种蓬勃向上、健康有序、充满阳光的氛围,人人充满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力量。党报只有通过这样的报道才能真正构建和谐舆论,才能起到团结鼓劲的作用。2005年“11·26”瑞昌地震,《九江日报》记者深入抗震救灾一线,与灾民同呼吸共命运,用生动的笔触和镜头,报道了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报纸一出来大家争相传阅,总觉得报纸少了,老百姓说:“这样的报纸我们喜欢看!”这样的报道,有力地推动了灾后重建,促使地震灾区始终保持稳定和谐。几百家媒体云集九江,都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尤其是党报始终引领和谐舆论的主旋律,一些不和谐杂音、噪音都悄然匿迹。

创新手段,“冷静监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马克思说,报纸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官场弊病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的千呼百应的喉舌。党报的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党报在社会上拥有话语权,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通过党报“千呼百应”的报道才能得到体现,对“官场弊病”即今天我们所说的“政治腐败”的揭露,也只有通过舆论监督才能最有效。那些腐败分子“不怕通报,就怕见报”。因为目前,我们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必须借助于党报的舆论监督。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严重等等,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作为党报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化解这些矛盾,创新报道方法,冷静地进行舆论监督。

一要头脑清醒冷静,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这个前提和出发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二要深入采访调查,了解实情,力求准确、有理、有利、有节地反映客观情况,务求公正无私,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能公开见报的,经过认真分析,反复思考,选择那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公开见报,不宜见报的则反复琢磨,选择那些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有警示、帮助作用的,以内参等形式向上反映;三要依法进行舆论监督。和谐社会是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的监督,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取得好效果;四要争取党和政府的支持进行舆论监督。必须不断创新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把握好监督的总量、力度、密度,把握好时机,权衡利弊,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和谐舆论氛围的形成。

〔谈云龙:江西九江日报社助理调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