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曼彻斯特的时光派对

曼彻斯特的时光派对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与现代相融,繁华与从容相照,曼彻斯特既时尚又自在。不知不觉就让自己陷入一场曼城的时光派对中,难以自拔。过去是曼彻斯特的棉花交易大厅,1980年后改造成为大剧院。爆炸没有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对Anadale及周边的建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直到4年之后,Anadale才得以完全恢复正常营业。

文/摄影/乌顿

古典与现代相融,繁华与从容相照,曼彻斯特既时尚又自在。保存完好的维多利亚建筑,与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以文化突围为策略的重建之路,再创新的辉煌;幽暗神秘,开放在夜色中的运河区,有着无数的暧昧回合……不知不觉就让自己陷入一场曼城的时光派对中,难以自拔。

伦敦开往曼城(即曼彻斯特)的火车上,窗外所见,是废墟般的曼城:铁路沿线的围墙上,布满了乖戾愤怒的涂鸦;远处几幢为贫穷家庭提供的廉租房,在下午阴郁的天空下散发出一种寥落的气息;那些连成一体的Town House灰压压的,赭色的外墙加上几何形排列的烟囱,只显出无聊与沮丧……这一切的一切,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来自曼城的Joy Division组合低徊而绝望的音乐。音乐让人想起一个不堪回首的曼彻斯特:它徒有其表,空虚荒芜,它渐渐地从昔日的光辉中走出,从此被荒凉吞噬——然而,从火车站跨入曼城时,眼前竟是一个恍惚如海市蜃楼一般的景观,令人一时措手不及。

向死而复生的曼城致敬

作为英国的第三大城市,曼城的市中心并不大,抓紧时间的话,一天工夫就能逛完。出火车站往右,经过城市的千禧广场,和街上古老的有轨电车打个照面,然后折往西北方向,径直就走进了曼城的心脏地带,显赫的阿尔伯特广场(Albert Square)。广场位于丁斯盖特街(Deansgate St.)和莫斯利大街(Mosley St.)交汇处,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而得名。广场不大,最重要的建筑是曼城的市政厅,一座很男性化的高耸威严的哥特式建筑,岁月辗转,很有一些德高望重的意思。相形之下,广场西面丁斯盖特街的约翰·赖兰德图书馆(John Rylands Library),是一座米色的有着白宫一样穹顶的建筑,其外形甚是壮观,却又温婉端庄,女性的包容与内敛,使它荣登“曼城最美建筑”。两座建筑相偕相契,在年深月久的人间烟火熏染下,相互间,有说不出的婉转情愫。

古典与现代相融,曼彻斯特既时尚又自在。

从阿尔伯特广场顺着莫斯利大街一路走走看看,印象最深的是曼城那无数保存完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以前没有亲身体验,跟着书本人云亦云,说维多利亚式建筑不过是一种做作、虚张声势的风格的代称。这次眼前这些外形大气、从容优雅、颜色层次丰富、细节讲究、起承转合自然的漂亮建筑,就像在报复我的无知一般。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些从古雅的建筑物间隙中生长起来的现代楼宇,它们与老建筑相得益彰的对话与呼应关系,仿佛让人觉得,它们就是那些老建筑优雅灵魂的隔世再现。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交汇为曼城激动人心的合唱。这就是曼城,和我过去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从音乐中所闻嗅出的城市无关。

曼彻斯特市政厅

登上位于城市千禧广场的Urbis Tower的顶层,那里可更好地观览曼城全景。42层的Urbis Tower是曼彻斯特近年来兴建的标志物,曾是英国第一高的摩天大楼,整个建筑在暗绿色的玻璃幕墙包裹下显得无比沉稳,侧面则是45度角的山形斜坡。这是曼城的时尚地带,上面有一个时尚的Le Mont餐厅以及一个现代城市生活博物馆。从顶层四面环顾,曼城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戏剧化效果显得尤其强烈。视野里,空中矗立着越来越多的吊架,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时代的差距转化为空间上的共振。而空间的共振中,也有一种风暴正在展开的微妙紧张,这是破茧时分兴奋的试探与等待,远处是风暴边缘无穷尽的英国乡野

等曼城的过去与现在了然于心之后,坐下来喝杯咖啡,感受这风暴中心的安闲,让历史的呼吸进入到繁忙的内心,让时空的交错孕育新生的灵感。生活如此美好,可惜的是,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没能活过20世纪80年代,倘若他亲见了今日曼城的话,大概不会以自杀的方式来表达绝望。

将文化改造进行到底

昔日大学同学领我到St.Ann's Square和十字街(Cross Street)交接处的皇家交易所大剧院(Royal Exchange Theater),说:“若想了解曼城今天的城市方向,你一定要到这里来看一看,当年它可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剧院离曼城最大的商业中心Anadale不远,是一座有大石柱、高山墙的雄伟罗马风格建筑。过去是曼彻斯特的棉花交易大厅,1980年后改造成为大剧院。在不改变旧建筑外形的前提下,经未来主义艺术家施以的易筋大法,殿堂内创造性地建起一座金属与玻璃钢的室内剧场,尽管有一点叠床架屋的嫌疑。我记得一进门的时候忍不住问:“这里是不是在装修?”答曰:“就是这样子。”经过改造之后的剧场,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屋顶上的两个巨大穹顶,运用大量萤石玻璃,制造出离奇壮观、令人眩晕的宇宙天体效果,又仿佛是宇宙之乳。殿堂的另一边,配合观众需要,建起了咖啡馆、小展览厅等,如今那里已发展为曼城一个重要的约会地点。

剧场以自我牺牲般的勇气所实施的改造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即它成为曼城重建的一项重要文化突围策略,繁华的Anadale商业中心、由前中央车站改建的G-Mex展览会议中心等都是这一思路的得意推广。尽管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和文化创意掩盖了皇家交易所剧院的光芒,但是,后来者的成功,本身就是对剧院深深的致意。

文化改造后的Anadale是整个欧洲最大的市区商业中心。人们猜测,正是因为其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商业中心才成为1996年北爱共和军袭击的目标,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当时的北爱共和军为了在与英国政府即将开始的下一轮停火谈判中获取更多筹码,不惜导演了这场爆炸。爆炸没有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对Anadale及周边的建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直到4年之后,Anadale才得以完全恢复正常营业。那场恐怖袭击留下的巨大伤口,如今也成了中心的一个重要旅游资源,被简单包装之后,成为一个历史事件的现场供人追念。经过再次重修的商业中心,把它的文化思路贯彻得更为明确有力。改造后的入口广场,变成了步行街,其中专门开辟出街头艺术表演区域,从此,日常的购物行为变成了热闹开放的艺术节。照搬中国的习惯说法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就这样一路游逛,心意恍惚,目迷五色,嘴巴也一直错愕地张开着:一会儿是街墙上栖着的100只颜色相同的陶制鹦鹉;一会儿是建筑外墙上颜色夸张的攀行者雕塑;一会儿是一群刺青斑斓的光头党,驾着大马力摩托疾驰而过;一会儿是满地的涂鸦……在火车站前的广场边上,我还看到了一个极为前卫的东东,一个露天男子洗手间。站在里面办事的人,除了靠一块可以自己开合的小小木板(小得像一只乒乓球拍一样)挡住臀部之外,别无其他遮拦。在大庭广众之下方便,还真是需要有相当勇气的。

弗朗西斯教堂

暧昧的派对时光

在旅游宣传册里,曼城的运河街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去处,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上海的新天地。许多酒吧、餐厅和俱乐部就开在运河的两岸。运河很窄,和曼城的主运河“漕运”相连,在工业革命的历史上曾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纺织品和工业产品都经由运河运至利物浦出海。后来,铁路运输的发展渐渐取代了运河的功能,再后来,运河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死而复生。今天,运河区作为一个前卫又喧嚣的旅游休闲场所,已成为曼城的一张名片。有时间的话,租一艘小船从运河上游览曼城是一个很好的方案,野心再大一点的话,也可以考虑乘船去伦敦——在运河上体会英国的乡野。由于曼城的“同志村”就处于运河区,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仁不让地为曼城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曼城的精神,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那就是暧昧。说它暧昧,不只是说它的幽暗、神秘,而且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开放在夜色中的期待、诱惑与温馨。它凭借着运河这一历史、地理和文化空间上的天然掩护,形成了一种与自我、与他人特有的那种生机勃勃的亲密对话关系。这些路边的酒吧、俱乐部和宾馆,深夜都不打烊,总有人坐在大大的窗户下往外看,眼神飘忽迷离,偶尔一个心不在焉的微笑,像是在打招呼,却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表达,又似乎在交换着秘密与信任。他们的友好与开放,像黑夜一样神秘。维多利亚式建筑的一个好处正在这里得以尽情体现:看似无遮拦的大窗户,既诚实又便于取景,在不同时辰因光线明暗造成的亮度差,便于为窗户内的人们制造需要遮掩的情节。

●小贴士

交通:伦敦至曼城,火车快车需两个小时左右。提前网上订票有优惠。有趣的是打电话确认火车票时,接线员竟然身在印度,原来铁路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将部分劳务外包给印度,不过效率一点不比伦敦总部差。

景点:除阿尔伯特广场、唐人街、Urbis Tower、Anadale中心、运河等外,曼城可供游览的地点还有:Quarry Bank纺纱厂,位于曼彻斯特南面16千米的威尔姆斯洛(Wilmslow),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纺织工业的代表;洛利艺术中心(Lowry),距市中心10分钟车程,集剧院、画廊、展厅、酒吧、餐厅于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