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媒体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

新闻媒体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锦涛总结的六大特征是对和谐社会的高度概括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界定。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体能够恢复一种共同体感,认为社会是由大众媒体连接在一起的。新闻媒体为社会民众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情绪的及时表达提供了正常的渠道;新闻媒体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参与社会决策的机制。新闻媒体整合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使受众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为自己的
新闻媒体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_创新社会治理:传播学的视角

【本文摘要】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最核心的子系统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信息传播对社会的作用,进而从理论上研判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信息传播:社会有序和谐的关键和手段;新闻媒体: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新闻媒体:应对社会危机的预警器;新闻媒体:社会公平正义的护卫者。

【关键词】新闻媒体 和谐社会 功能

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概括了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习中,胡锦涛又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胡锦涛总结的六大特征是对和谐社会的高度概括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界定。现在需要理清的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成为2005年两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拟根据现有新闻传播理论、结合新闻实践的案例来分析新闻媒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抛砖引玉,拓宽思路。

就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来说,笔者以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可用六个字概括:传通器和黏合剂。新闻媒体的基本作用就是信息传播,因而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功能。为从理论上研判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必须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信息传播对社会的作用,这样我们下面的分析才有理论的立足点。

一、信息传播:社会有序和谐的关键和手段

社会是个有机系统。依据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某些要素结构成特定关系的系统,而这一系统要维持它的存在,各要素之间就必须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转换、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而且它还必须和外部系统维持同样的关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而信息的交流和转换、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否有利于系统的发展和运行就需要控制(控制论中的反馈)这一方式来辅助衡量。当这一传播有利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则可利用控制加速这一传播,反之则可利用控制限制这一传播。

根据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观点:“一个系统的信息量是它有序性程度的变量。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无组织程度的变量。”也就是说,系统中信息流量的多少是影响系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要维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需对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保持一定信息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若需破坏系统的稳定与和谐,则利用反馈或限制信息和能量的传播,或加大信息和能量的传播。由此看出,信息传播是系统得以重构得以维持动态和谐的必要条件。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由于传播而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体能够恢复一种共同体感,认为社会是由大众媒体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社会这个系统的黏合剂是信息传播。

但传播也是致使系统走向紊乱走向解体的诱因:一是信息传播被杜绝,系统的各要素间、系统与系统间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二是信息传播或滞后或超前于系统的发展。2003年非典肆虐神州大地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引起的:由于人为的信息封锁,疫情不能及时传播告知;由于正式疫情信息的传播落后于疫情形势的发展,落后于人际传播(主要是手机短信和电话),致使人心惶惶,社会局部混乱。信息传播的不可或缺性和破坏性并存的特性就要求承担信息传播任务的新闻媒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扬长避短。

二、新闻媒体: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

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社会整合一般是指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结果。社会整合包含有法律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等多方面内容。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大致和谐(没有绝对的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学者认为,繁荣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而新闻媒体本身就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闻媒体又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笔者认为,在信息化和传媒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传媒整合已经发展成一种与法律整合、文化整合等相并列的社会整合方式,成了社会整合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传媒整合方式的特点在于它是软性的不是刚性的,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进行的,因而整合的效果更具持久性。攻其力不如攻其心,这就是传媒整合的优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信息日益分散化。这些因素将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我国现行的组织动员体制和控制管理模式。以政府集权管理为特点的社会调控体系已经很难有效实现对当前社会的有机整合,需要新的社会调控模式进行社会的整合和治理,需要通过有效的协商与参与机制,使社会利益诉求的表达和交流纳入合法的可控渠道,保证公共政策科学性和公正性。

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相适应,新闻媒体的受众市场也日益细化。现在,每一个社会阶层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新闻媒体,而每一个新闻媒体都是针对自己特定的受众阶层量身定做的。新闻媒体为社会民众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情绪的及时表达提供了正常的渠道;新闻媒体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参与社会决策的机制。于是新闻媒体就成了这个阶层凝聚整合的渠道,是这个阶层的整合器,用列宁的话来讲就是“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换而言之,每一个新闻媒体都是整合本媒体核心受众群的重要平台。由于新闻媒体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覆盖,新闻媒体就演变成各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沟通整合的神经脉络。于是新闻媒体也就必然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新闻媒体整合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使受众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为自己的受众提供“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成为自己受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准备表现自己受众的整体典型形象;阐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总体目标。媒体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实现对受众的文化规范,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对受众产生影响,形成具有共性的社会观念和文化规范,从而实现整合社会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引导受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目标是关键。这是因为目标一致是和谐的首要条件,目标就是价值取向。

因为新闻媒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所以中央在《决定》中强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但是,党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整合社会的功能,其领导方式也应与时俱进。1949年以后,中国的主流媒体历来被赋有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党的喉舌”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然而,只有当新闻媒体同时成为“人民的喉舌”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的心理认同,其导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转化成实际的效力。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不断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

三、新闻媒体:应对社会危机的预警器

所谓危机,危机管理专家认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具体而言就是胡锦涛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而社会危机的爆发,必然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应社会危机就成为建构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考验。这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航船的“船头的瞭望者”的危机预警功能也得到充分展现。

社会危机处理的一个关键就是社会危机预警机制。因而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体系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在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中,新闻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媒体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触角和信息来源,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急方案的制定都必须以信息的充分获取、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依据。而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就是既能敏锐收集社会危机信息,又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危机预警信息。这正是新闻媒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最大的功能,即信息收集和信息传播功能。

而在危机发生期,新闻媒体的情感抚慰功能、信息服务功能更得以彰显。这主要体现在,危机期间,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他们需要知道如何防范危机、减少风险的知识信息;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在危机中获得救助,而新闻媒体则由于其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覆盖率,能够及时将各种知识信息传给民众。在危机处理期间,政府也需要利用新闻媒体传播信息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向民众传递党和政府对危机的关切,对他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心,使民众产生心理上的慰藉,让他们感觉到党和政府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在积极处理危机。这样,危机中的民众不至于产生恐慌心理,不至于为谋生而铤而走险,或自暴自弃危害社会。新闻媒体的这种功能在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陕西陈家山矿难事故处理中得到明显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不予展开。

在危机的后期处理上,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除了情感抚慰,鼓励民众在危机后积极自救,还可以广泛发动社会资源,为危机受害者提供各种人道援助,消除受害者的无助和绝望情绪。另外媒体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调查危机爆发的根源,总结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爆发威胁社会的和谐。在2003年“非典危机”过后,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分析危机为何得以蔓延、前期为何失控的原因,促进了各种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四、新闻媒体:社会公平正义的护卫者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特征,任何危及公平正义的行为和事件必然危及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剔除危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隐患。新闻媒体恰恰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提供了展现作用的舞台。

首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大有可为。1998年10月朱镕基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提出,“舆论监督,政府镜鉴,群众喉舌,改革尖兵”,充分肯定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威胁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隐患不少,其中最主要的有吏治腐败、贫富悬殊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双轨制”。在祛除涤荡这三个隐患中,新闻媒体均具有重大作为。人们依稀记得,2003年3月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的广泛参与下,加速了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更加尊重人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非典危机”过后,在新闻媒体鼓与呼的推动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着手实施,逐步消除计划经济体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双轨制”给农民带来的不公平。显然,新闻媒体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不是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

其次,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消弭社会偏见、行业鸿沟和阶层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民“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社会。但由于社会的偏见、行业的鸿沟和阶层的差别,可能会导致彼此的难以沟通和理解。新闻媒体可以为此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试举一例,2002年武汉的《楚天金报》从4月起,在一版推出“走近外来妹”的奋斗篇、成功篇、祝福篇系列报道,就是把“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新闻故事报道出来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组“走近外来妹”系列报道中,《楚天金报》以正面透视外来妹的手法,展现了外来妹多姿多彩的生活,有力地匡正了某些人对外来妹的偏颇之见,引导市民正确看待外来务工人员,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例等待我们的新闻眼去发现,去肯定,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如此,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

再次,新闻媒体可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工,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明显的情况下,人民的心理不平衡会明显加强,某些失范越轨的行为必然增加。一定意义上,贫富悬殊是社会的振荡器,很多社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根源。比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犯罪问题和道德问题等,就与社会的分层化、贫富悬殊化以及就业艰难有莫大的关系。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己广阔的人际信息资源,鼓励有能力的家庭和社会成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资助,在经济和精神上给大学生以鼓励和支持。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策划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的活动,社会效果就很不错,不少的家庭和社会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给大学生们回家的路费和准备过年的礼物,让我们的贫困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们心中的落寞和巨大的失落感。

最后,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情感宣泄的渠道。由不公平不正义造成的社会紧张需要减缓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加以宣泄,因为不公平不正义的消除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而开放、负责任的媒体,能够给某些对社会怀有不满情绪的人提供释放情感的平台,所谓不平则鸣。要建构和谐社会,我们就必须进一步疏通各阶层利益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渠道。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同政府之间就利益问题的对话、协商,存在着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修建公共设施不事先公示,在群众不知情、不理解的情况下,办好事反而引发群体性冲突,就是典型的例子。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健全公共决策的听证会制度,按照国务院刚通过的《信访条例(修订草案)》的要求,改进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使新闻媒体成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渠道,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使社会各阶层的诉求都能得到反映。也就是说,媒体可以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注释】

[1]本文原刊发于《今传媒》2005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转载。在此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