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简介

《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主持的“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是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同名专著。
《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主持的“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是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同名专著。它由罗以澄、石义彬、单波、秦志希、强月新、吕尚彬、刘九洲、詹绪武等合作完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专著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发展。第二章,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第三章,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第四章,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构建。第五章,跨文化传播与和谐社会建设。第六章,传播新技术与构建和谐社会。第七章,四类社会群体媒介认知专项调查报告概述。第八章,中国农民对大众媒介的认知、评价和期待。第九章,中国司局级干部对大众媒介的认知、评价和期待。第十章,中国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知、评价和期待。第十一章,中国传媒人对大众媒介的认知、评价和期待。

二、基本内容

此专著分析了建构和谐社会框架下的制度供给、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及其给予新闻传媒发展提供的前导性和规制性意义,探究了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和谐与契合的关联点,深入调查了我国社会代表性阶层的媒介认知、评价与期待,探索了社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与新闻传媒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提出了新闻传媒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与可行性对策。

三、主要创新

此专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深度洞察中国新闻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互动影响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矛盾与主要问题,提出中国政府与新闻传媒的关系理应从传统的政府单向控制传媒转为政府与传媒的良性互动关系。

(2)提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适意义的社会主义新闻专业原则和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责任担当的使命。

(3)针对新闻传媒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新闻传媒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构建、有效化解和防范传播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等问题,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对策。

(4)根据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了中国社会底层、中层、上层的代表性群体(农民群体代表了社会底层民众,司局长群体代表了社会上层民众,大学生群体代表了今天的前卫网络舆论主体与将来的社会中上层民众,传媒人群体作为新闻职业传播者则可视为各类民众的代言人)的媒介认知、评价与期待。

四、社会影响

1.应用价值

此项成果既为我国新闻传媒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学术资源的支持,又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高水平的内容,在国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该项目先后发表并出版了59篇学术论文、6部学术专著、2部咨询报告等阶段性成果,其应用价值正在逐步得到实现,并在推广应用中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最终成果相关联的部分成果,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内容;四个调查报告提交给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获得其采纳和很高的评价。中宣部新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均来专函称,报告对其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2.学术价值

此研究解决了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思路,开辟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丰富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理论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传媒业自身的发展和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