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阿克塞县,人口主要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体。中国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_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田野调查_难忘的草原明珠: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调研报告

金棣华[1]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体概况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附属于甘肃的酒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并且阿克塞县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我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于1954年成立,在地理位置上,处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北临敦煌市、西通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东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南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中国道的215线、313线经过县城贯穿全境。“阿克塞”一语的意思为“白色山谷”。以博罗转井西一白沟得名。阿克塞地区古属敦煌,丝绸之路的南道和羌中道由此经过。乌孙、玉兹、匈奴、塞种等很多氏族、部落曾在这里生息繁衍。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群山连绵、景色秀丽、草原宽广,对于发展畜牧业来说,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里的矿产光热等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被美誉为“百里黄金地,塞外聚宝盆”。阿克塞县下辖2个乡、1个镇、1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约为1.06万人,拥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藏等1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群众约为3760人,占到了总人口的近36%。在阿克塞县,人口主要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体。[2]

(二)哈萨克族历史概况简介

哈萨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前哈萨克族就已经活跃在我国的西北部,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之一。哈萨克族与古代历史上的游牧部落如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赛人、乌孙、克烈、乃蛮、钦察汗国(12世纪末—13世纪)等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追溯历史,最初的哈萨克族是成形于突厥化国家白帐汗国,在现代一些哈萨克族部落仍旧保留着部分古代的名称。民间流传着一段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一部分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脱离者”、“自由的人”。中国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历史上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绝大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三)哈萨克族民族习俗

哈萨克族的民族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不论是喝茶还是吃饭都要先敬老人,进餐入座时都是习惯让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绕餐布屈腿跪坐在毡子上。用餐时,晚辈要把最好的肉先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群众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当有登门投宿的人来拜访时,主人通常都会拿出最好的食品用以招待客人。如果是十分尊贵的客人或者是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颊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用餐完毕时大家会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伊斯兰教祈祷)。如果客人中有男有女,一般是要分席的。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和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哈萨克族群众都要喝用肉、大米大麦小麦、盐、奶疙瘩、水七种食物混合煮成的“库秸”(一种美味的粥)。哈萨克族迎接喜事时,通常会抛撒包尔萨克糖、跳“黑骏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这也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根据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阿肯弹唱(阿肯阿依特斯)、传统对唱等。哈萨克族人对本民族民间歌手的通称是阿肯。阿肯弹唱是哈萨克草原上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婚嫁礼仪都要举行隆重的阿肯弹唱。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阿肯弹唱已成为哈萨克民俗风情旅游的主要内容。阿克塞阿肯阿依特斯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和谐现状

通过对甘肃省酒泉市下属的阿克塞自治县概况的了解,我们大体对该县的几个社区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社区。通过对哈萨克族历史概况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也是对这一民族做了一个初步认识。认识了解了社区以及在社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群众,接下来就是对阿克塞自治县现有的几个社区民族关系和谐度的相关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社区的建设

阿克塞县的团结社区位于小康路2号,成立于2001年,社区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拥有居民住宅楼20栋、社区内常住人口546户,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藏、土族6个民族共1567人。现辖区企、事业单位19个,居民楼20栋、平房189院。建有社区党总支居民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建有社区党总支、居民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现有办公室2间、党员远程网络教育室(与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合用)1间、居民活动室2间、警务室1间。社区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安置健身器材11组,使社区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养、方便群众、治安良好的大家园。社区现有在编工作人员6人,工勤、公益性人员3人,保安1人,清洁工2名。团结社区居委会自成立至今,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指导下,认真履行社区工作职能,整合社区资源,解决排查矛盾纠纷,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治安维权、环境保护、教育管理、帮贫扶困等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努力建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近年来社区广泛开展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文明社区、争做文明居民活动;创建文明示范社区“三联一创”活动,根据社区实际,设立了维权、帮扶、宣教、文体、治安等岗位;组织动员居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科教、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为契机,充分利用居民学校,定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普知识、法律知识、道德伦理等,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经常开展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在醒目处张贴宣传标语,在小区广场制作道德展板等方式,从各个方面教育居民做文明人,时刻提醒居民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建立了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争做星级党员”主题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甘肃省文明社区、甘肃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充分就业社区、甘肃省法治示范社区、酒泉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酒泉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阿克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甲级无毒社区、百村万户平安家庭示范社区、阿克塞县基层党建示范点、甘肃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三级单位、酒泉市妇女之家、阿克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现在的团结社区,少数民族关系和谐,表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主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主社区是一个拥有1791名群众的城镇化社区,该社区有558户,其中254户是少数民族,3户回族,2户蒙古族,还有锡伯族群众1户,其余少数民族均是哈萨克族。该社区民族团结观念根深蒂固,传承多年,社区政府工作人员会在民族宣传日上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该社区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多姿多彩。例如社区开展的刺绣大赛、美食大赛等几乎全员都参加,当地群众都非常支持这样的文艺活动。该社区还为60岁以上的老人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等。使老人不会闲在家中无事可做,还能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该社区的退休干部较多,而且多为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退休后并不是待在家中,而是还会为该社区在民族团结这个问题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退休干部都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他们为当地政府在解决一些民族问题上贡献的力量巨大。

(三)民族新村社区建设中党员干部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先进作用

民族团结的守护者——哈依卡同志:哈依卡同志原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1993年退休后,她满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仍然不停地为自治县“三个文明”建设忙碌着,发挥着余热,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真是情洒余晖,老有所为。哈依卡同志常说:“我们民族地区如果社会不稳定,经济就不可能发展;我们民族如果不团结,我们就会没有力量,稳定是基础,团结是力量。”她认为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是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1995年,由于阿克塞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等原因,县上刮起了一股“出国风”,部分哈萨克族牧民群众纷纷申请迁往哈萨克斯坦定居,给自治县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已从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哈依卡同志又投入了新的工作。她充分利用熟悉哈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特长,深入乡村牧户和农牧民家庭进行宣传教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照顾,用草原上的巨大变化来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牧民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出美好的家园,从而使许多原想出国的牧民放弃了出国定居的念头,安心建设家乡。在民族团结教育上,她以身作则,摆事实,讲道理,引导、教育青少年相互团结、互相帮助,从小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量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并用哈萨克族先辈们奋斗的历史事件来教育青少年,通过今昔比照,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对维护自治县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她深切地认识到,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多年来,哈依卡同志利用一切机会,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志们夸她是“街道居民的当家人,家庭社会的调解员”。街坊谁家有困难,她主动去帮助,邻里谁家有矛盾,她都尽力去调解,谁家有人病了,她主动送去钱和物;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孩子辍学经商、放牧,她就及时到学生家里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知识的重要性,使辍学学生重新走进了学堂;谁家子女犯了错或有了过失,她去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她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她只讲奉献,不计报酬。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经常向教委、中小学领导请教党对青少年教育的方针政策,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针对一些学生的异常表现,利用空闲时间,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状况,与家长一起探讨搞好家教的方式方法,把社会、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她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反馈给有关部门,对阿克塞县教学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几年,当她看到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此,县上专门制定了《加强青少年管理教育工作的规定》,加大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成立了青少年综合教育委员会,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宣传员,对青少年的教育采取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办法。哈依卡同志也被县委任命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有一次,一位哈萨克族学生长期不交作业,不按时上学,还有打骂同学、抽烟喝酒等行为,受到老师严厉批评教育后,家长因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去找老师的麻烦。哈依卡同志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天就去找这位家长,向她讲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溺爱孩子的危害性,使这位家长深受教育,并及时向老师道歉,决心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还有一次,一位哈萨克族学生和一位汉族同学因一点小事而打架,引起了两位家长的不满,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哈依卡同志当即赶到两位学生家中,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说理规劝,使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是,相互赔礼道歉,使两家和睦相处,两个同学也成了好朋友,很好地避免了一场家庭民族纠纷。“工作退了党未退。”哈依卡同志虽然退休了,但她仍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着阿克塞县的干部群众。在像哈依卡这些先进党员的带领下,当地的党员干部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劳动活动。活动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家热情高涨,以劳动为荣,乐在其中。正是由于像哈依卡这些先进党员们的带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先后在社区建立了应急救助物资供应点、社区活动室、休息室、图书阅览室等。该社区还建立了信访接待,让群众充分监督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同时党员干部也会对群众进行义务教育。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较丰富,群众都会积极参加,有些群众还会自发组成文艺团体到县里其他社区进行演出。当地的文化传统保存较好,并且被很好地传承下来。正是党员们的先进示范作用带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都为民族新村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和谐现状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的存在是以一种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各民族信仰的宗教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共同的道德底线,共存于同一个社会体系中。正因为有着共性,才可以让不同宗教间和谐共存,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在多元中寻求同一,使各宗教之间利益同时增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不同民族间和谐共存,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则也是本民族宗教的衍生物,不同民族间的宗教和睦发展,使得各民族间文化可以更好地交流,文化的交流可以使各民族间加深理解、加深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我国是一个有着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国家一直重视各民族间的和谐发展及文化的交流与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少数民族宗教及传统文化的政策、措施与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法律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尤其是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本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律来保障各民族间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是使各民族间和谐共存的前提。国家为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第九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3]本文通过对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调研,发现当地的团结社区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行和落实上做得非常好。例如当地的哈萨克族婚礼就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他民族的群众在参加婚礼时都充分给予了理解与尊重。婚礼既保留了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融合了一些其他民族好的习俗,整体表现出一种民族和谐共荣的场景。通过实际调研也发现当地政府对于民众的普法教育与法制宣传做得都比较好,当地的执法部门通过悬挂普法宣传横幅、分发法律教育手册、开展法制教育课程等形式来进行普法教育及法制宣传。同时当地政府在少数民族节假日、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落实上都充分给予了法律保障。当地的重点执法部门执行能力强,能够及时解决民族间存在的问题,法律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的保障,是当地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族地区基层行政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基层行政组织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基层行政组织中民族基层行政组织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最为了解当地居民的各种情况,对当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4]通过这次调研发现,阿克塞县是个民族较多的地区,人口虽少,但地域广阔,农业和牧业共同经营,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既有发展问题,也有民族关系的协调问题。因此基层行政组织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基层行政组织建设不仅体现民族地区与国家的联系,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通过这次调研可以看出,阿克塞县的民族基层行政组织——县民族宗教局(以下简称“民宗局”)对于当地国家政策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民宗局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并在省、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标,团结和引导全县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营造出了一副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画面。自中央、省、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召开后,民宗局迅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与贯彻,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积极组织宗教人士们集中学习了酒泉市民族宗教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并要求他们在广大信教群众中广泛宣传。及时部署“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与动员,全面安排。动员全县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场所,并结合实际,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中来,做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的典范。此外,民宗局还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做主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引向深入,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积极性。民宗局还要求民族工作的专项资金必须要抓好、政策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也要做好。坚持“重在基层、重在项目、重在监管、重在效益”的四个基本要求,紧扣“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建设与监督并重的长效机制,切实建好管好民族工作项目。截至目前已到位资金220万元。县民宗局加强了对清真食品的监管力度、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治理。由县民族宗教局、工商局、食药局、工商联、伊协等单位组成清真食品联合执法检查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清真食品执法检查,维护了清真标牌的信誉,规范了清真食品市场的管理。也加强了对清真牛羊肉制品的监管力度,避免发生食品问题。

(三)国家对少数民族地方的财政支持

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是长期困扰我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家把重点放在了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的扶持上。阿克塞县地处甘肃酒泉地区的西南部,建县以来,通过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以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由过去单一、落后的牧业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集工、牧、农、商、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县,国民经济也步入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主要民族主体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传统经济文化类型是游牧业。乌孙、库里、阿里欣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哈萨克族游牧部落。张西曼教授曾指出,哈萨克在秦汉之交为匈奴西边之游牧国,定都于今之哈密,后被匈奴攻破,西迁伊犁河流域,两千余年来,逐渐占有广大的领土。[5]近年来阿克塞县通过国家政策及经济上的扶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过去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了今天的城市定居,从住传统的毡房过渡到了入住高标准住宅,从帐篷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育,从过去的烧牛粪到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归。这也使阿克塞县成为了我国西部的一个城镇化民族县。由于阿克塞地处高原山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游牧部落放牧之地,主体民族哈萨克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更是以畜牧经济为传统经济。这些条件决定了牧业是阿克塞的传统和主体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6%来自于畜牧产业。阿克塞县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牧业,并把“以牧立县”的方针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固定下来。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以下简称《自治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自治县实行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充分利用本地畜产和矿产资源,发展加工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加快开放开发,加强经济协作,发展横向联合,发展商品生产,走牧、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正是以牧为主、抓好传统产业的经济建设方针,不但增强了第一产业的基础,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带来了阿克塞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与当地畜牧业主体经济的发展,使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经济发展迅速。当地经济发展好也是当地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关系和谐经验的总结

(一)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及带头作用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社区党总支现有党员42人,划分成2个网格,下设14个网格党小组、43个单元党员中心户。每月社区里的党员们就汇聚在一起在社区会议室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市场信息等。党员们积极参加学习,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技术等传达给社区群众。党员干部们积极带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三个共同·两个提升”(即:高举发展、团结、稳定的旗帜,把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为共同目标,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共同责任,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宗教和顺作为共同行动,全面提升宗教界人士整体素质,提升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活动。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指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放在宗教工作当中。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高举发展、团结、稳定旗帜,实现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共同行动”的主题,进一步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强基固本,探索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宗教事务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宗教工作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深化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两个提升是,一是把握主题,提升宗教界人士整体素质,其中包括:一、加强宗教界人士培训培养工作、推进和谐宗教建设、发挥爱国宗教团体作用。二、把握主题,提升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其中包括:创新宗教事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基层宗教工作、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党员干部们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宗教界人士积极参加管理培训

近几年来,社区的宗教人士都积极参加地区、县乡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举行各种宗教人士管理培训活动,在抵制非法宗教活动方面、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方面,社区的宗教人士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做到了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积极团结信教群众。他们是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更是党外的优秀干部。与此同时,宗教人士与像哈依卡这样的先进党员们和政府相互配合,服从管理,特别是服从法律、政策的要求,为维护宗教界的正常秩序努力。宗教工作管理部门也真心实意地为爱国宗教人士排忧解难,妥善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疑难、急难。[6]

(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少数民族青年中积极地开展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社区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教育社区青少年缅怀先烈、向英雄致敬,2015年7月31日,团结社区以“八一”建军节活动为载体,组织辖区青少年在活动室开展了主题为“情系国防,缅怀先烈,赞美英雄”庆“八一”绘画活动。活动首先由红柳湾镇武装部部长徐新武同志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讲述了“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军旗的由来,并带领孩子们为革命先烈默哀。随后孩子们以此为主题,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展开了绘画。孩子们一笔一画,全神贯注,无不表现出了他们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团结社区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引导社区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激发了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当地政府工作能力、执行能力强

当地政府2015年前三季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第一,圆满完成了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社区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红柳湾镇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自3月20日开始全面启动,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通过严把“三个关口”,抓好“三个阶段”,于5月18日圆满地完成了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选举产生和配齐了社区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7名,平均年龄32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名,总体素质有所增强,知识水平有所提升,年龄结构有所优化。第二,社区成立了团结小区首届业主委员会。为推进团结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维护广大业主的切身利益,在红柳湾镇党委的指导下,社区依照《业主委员会工作指导程序》和《业主大会成立程序》相关文件,经过团结小区业主筹备委员会充分的前期筹备,2015年6月11日,团结小区召开了首届业主委员会选举大会,通过选举大会,从36名单元长中推选产生出12名楼长。12名楼长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团结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6名。社区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能有效地加强居民监管,促进居民和谐相处,共建文明家园,并能切实维护居民权益,更好地管理社区和公共区域。第三,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2月份,社区自筹资金25000元,对社区活动室、办公室的老化电路进行重新铺设,并全面更换LED照明灯,彻底改善了社区场所用电和照明条件。二是对社区远程教育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三是完成了社区路面改造项目后续工程,对社区办公场所屋顶进行防水处理,安装了防盗门窗。第四,扎实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活力,营造“党员在社区,服务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良好氛围,社区在辖区全面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对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建立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花名册,制定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分制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5次以“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为主题的在职党员便民服务活动,切实发挥了在职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与社区干部签订了廉政工作责任书和社区干部工作职责。严格执行“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党员干部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考勤制度》、《集中学习制度》、《财务审批管理办法》等制度,及时把干部分工、各部门工作职能、办事程序等向社区群众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接受群众监督。社区重大事项活动、决策进行公示公开,确保党务公开,使社区党政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7]

结 语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干净整洁的社区、淳朴的民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社区党员干部、宗教人士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是构成社区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和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

首先,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通过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群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做的是加强班组成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执行贯彻方针的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促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了交流工作、互通信息、沟通情况、共同提高的目的,做到了“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三是加强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宣传与贯彻,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努力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促进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

其次,宗教、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该社区宗教界人士充分发扬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面向现实,服务社区。他们在处理社区矛盾纠纷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他们讲的话,群众更容易接受,相同的工作,由他们到群众中组织开展,有时比干部去做效果更为明显。社区正因为有他们的影响,信教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才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他们的影响,增强了信教群众与其他各民族人民一同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

最后,该县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群众热情豪爽,勤劳善良,各民族间关系和谐融洽,真正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本文经贾东海教授、虎有泽教授审查、修改定稿)

【注释】

[1]金棣华,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研究生。

[2]2011年统计资料。

[3]吕方舟:《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基于奥依曼布拉克村的田野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

[4]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条例》。

[5]王年龙:《民族地区基层行政组织完善问题研究——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

[6]张西曼:《哈萨克族》,《民主与科学》,1945年1卷。

[7]吕方舟:《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基于奥依曼布拉克村的田野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