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绿色产业是相对于历史上传统产业特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为指导,即把“绿色”理念贯穿于产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中,并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特征的各类产业。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绿色产业是相对于历史上传统产业特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为指导,即把“绿色”理念贯穿于产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中,并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特征的各类产业。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和工农业历史沿革的优势,在全球绿色革命的浪潮下,正在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己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现有产业结构现状

自从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国策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09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如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呈现“二、三、一”结构。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始终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7-51%之间,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过程。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一、三、二”结构,与产值结构“二、三、一”严重偏离。[1]

分省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辽宁、吉林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黑龙江呈现平稳趋势;辽宁、吉林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黑龙江处于下降趋势;黑龙江和吉林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辽宁在2000~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有较大差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相对增长率较高,竞争力不高。

1.农业

东北地区农业己经形成较为完整、具有实力的农业经济体系,整体实力较强,农业总产值、农村劳动力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条件逐渐好转。虽然各省都在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但是农林牧渔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仍然最大,粮食种植仍是农业的主要部门,如玉米、大豆、甜菜、粮食、水稻等农业产量仍占全国很大比重,但是所占份额有所下降。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产业一体化水平上仍需要继续调整。

2.工业结构状况及实力

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水平较高,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东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经过20多年的改造调整,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仍未能有较大改变,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值比重仍然比较低,工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资源依赖型的特征,支柱产业多属于资源采掘、能源、重工业产业,其共同特点是能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对于东北地区众多资源枯竭地区来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刻不容缓,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3.第三产业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多年来第三产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各种配套改革措施相继提上日程,第三产业也因此发展迅猛。东北地区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实力相对较强,其次为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合占东北第三产业的85%左右。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但相对于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水平,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弱小。以东北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来看,除大连外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均较低,而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则己占到5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

4.产业结构绿色调整方向

绿色产业是对资源能够多级利用、对环境污染很小甚至是无污染高效益,行业间能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得到多级利用;在行业内部,对污染能实现过程控制,低投入,赢利型;能够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内外信息及技术网络畅通,覆盖度大[2]

可见,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而且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是必然选择,产业结构绿色化调整实际上是东北地区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的深刻革命。

(二)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1.绿色农业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农产品的产量,并未过多的关注农产品的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方面一直远远领先我国。在优质低廉的进口农产品面前,我国的农产品的竞争力十分弱小。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也因质量问题总是遭到国际市场的排挤与非难。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中国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政府强有力推动下,由生产初级原料产品到龙头企业牵动精深开发,由小生产、低层经营到大产业、高效益的整体跨越。绿色食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种养业扩展到食品加工业,从单元品种发育到多种系列产品开发,目前己形成标识认定、环境监测、基地建设、加工包装、质量检验、市场营销、宣传培训等一整套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有机食品为先导、绿色食品为主体、无公害食品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东北地区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种多样,绿色食品养殖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黑龙江绿色食品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35万亩,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基地发展到286个,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场发展到30多个。吉林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跃升到全国第五位。

此外,东北地区从法律上对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以期更好地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同时对绿色食品产业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保障。黑龙江省政府制订了《黑龙江省2000年一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推荐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无公害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建设方案》、《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查报告》。辽宁省颁布了《辽宁省绿色食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2.绿色工业

东北地区绿色工业主要以绿色企业为载体,企业通过各种措施树立绿色形象或申请绿色认证,生产绿色产品。这里包括农产企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绿色企业充分发挥了上联市场下接基地的纽带作用,大大提升了绿色产品质量和档次。东北地区绿色企业的数目逐渐增多,其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比较均衡;企业的绿色标志认证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发展;形成了一些大规模、高水平、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投资渠道多元化。

实现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持是绿色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排放;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回收再利用。推进绿色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建设,就是要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措施整合起来,成为系统化的战略。东北地区己经在工业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立了行业和地方清洁生产中心,有数百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试点;开展了生态工业园试点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为解决能源短缺和消费中的污染问题,逐渐发展替代型的绿色能源,利用能源的绿色技术推进东北地区能源的绿色化进程。例如吉林省在联合国开发署的支持下启动了“现代生物质能源项目”,这是联合国开发署第一个以利用农业副产品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投资了124万美元,该项目的内容是研究开发秸秆气化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促进农村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3.绿色服务业

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也渐露头脚,区内逐渐建成绿色的信息金融娱乐商务旅游服务,其中东北地区休闲健康的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壮大,不仅为人类提供绿色环境和旅游服务,而且带动了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东北地区己经形成了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观光农业、地质遗迹、沿海等生态旅游为主导,边境旅游、北方城市风光旅游、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和科普宣教旅游等共同发展的格局。东北区域内的生态旅游发展也各有侧重: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边境旅游、湿地旅游,吉林省的森林草原旅游、少数民族旅游,辽宁省的沿海旅游。

4.绿色产业示范园区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绿色产业投资与促进处在东北地区共建设5个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吉林永吉岔路河绿色产业示范区(尤以水稻闻名的吉林省主要产粮基地)、吉林前郭灌区绿色产业示范区、黑龙江拜泉绿色产业示范区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绿色产业示范区、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绿色产业示范区。通过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经验总结来逐渐理清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将先进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技术成功应用到生产实际,为今后探讨东北地区构建绿色产业的方向性、先进性与操作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提供了示范性、指导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经济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快速发展,作为具有良好工业基础的东北经济却表现出增长乏力的特征。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改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总体水平低

相对而言东北地区经济总量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总量小,水平低结构老、体制旧功能弱,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发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速度型、粗放型、外延型、封闭型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经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很大的差异。重化工业体系的建立,严重地束缚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排斥了对技术和劳动力的吸纳,从而使东北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消费结构刚刚走出生存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阶段,逐渐向高质量生活要求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大,生产成本高,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中,竞争优势小。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模式从根本上阻碍了体制的革新和机制的转换,进而不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投资体制不够健全,内在动力不足。

(二)东北地区的产业和产品层次低

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现状不尽合理,三产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有待加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在形态上属于资源开发和加工工业并重型,资源开发己经在速度、规模、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滞后性。东北地区主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大型国有企业集中布局的空间结构体系及市场机制不灵活且仍以计划经济惯性运作的思维观念体系,相应的在产品层次上,以高度依赖资源为特色的资源开发与加工产品以“三原”产品和半产品为主导。产品科技含量很少,做工不精细,附加值低。

(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集群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2005年1月至11月,三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25.92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307%。三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三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三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和大量国有企业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相关,又和应在高新技术产业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缓慢直接相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效益。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严重短缺,造成了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极低的局面,高新技术开发区未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目前,东北已不少高新技术开发区仍以园区开发为主,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份额并不大,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和项目集群。

(四)公众参与程度低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倡导与企业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己经建立了循环经济体系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国民的环境教育,公众从小就接受爱护环境的教育,日常行为深受影响。东北地区乃至我国始终未重视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未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己出台的相关法律也未对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进行行为的明确化、制度化,导致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还具有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