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简介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大学宋冬林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以最终成果专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结题。通过研究如何消除沉淀成本,深入挖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中的作用和角色,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出路和方法。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终审评审中,此项目被评为优秀等级。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吉林大学宋冬林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以最终成果专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结题。此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考察;第二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准备;第三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四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案例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对策建议。

二、基本观点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发达国家在对衰退产业区的改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借鉴到我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制度环境不同,发达国家对传统产业改造是在私有制条件下进行的,经济主体是私营企业;其二,发展条件不同,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且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多元工业门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相当成熟,因此实施改造计划难度要大大小于我国。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体制改造是在体制转轨和工业化中期阶段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资金短缺,政府也缺乏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的经验,对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面临着三重制约,即资金短缺、工业化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不利因素,加之经济主体是负担沉重的大量国有企业,因此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但又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必须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性研究。

三、主要创新

此书尝试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放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下,将沉淀成本理论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剖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形成的机理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使最终研究成果中心突出,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

四、社会影响

在理论方面,此书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把问题聚焦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微观基础——资源型国有企业。首先理清资源型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发展的体制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过高的沉淀成本。从大的方面看,资源型城市存在经济性沉淀成本、社会性沉淀成本以及环境性沉淀成本,如何消除这些沉淀成本,给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解释,是课题研究关键环节。此书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一理论线索深入展开的。通过研究如何消除沉淀成本,深入挖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中的作用和角色,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出路和方法。

在实践方面。此书收录的重要内容——宋冬林教授撰写的《关于实施“打包改制”带动东北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制度创新走出困境的建议》部分,得到了中央及多个部委领导的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党委书记李毅中、副主任邵宁,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儒林等领导分别就此文作出批示。建议不仅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而且因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已经应用到改革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依据“打包改制”的思路,与吉林省人民政府签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使吉林省816户国有企业改制在一年之内完成,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曾以《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为题,发表文章对关注和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部分项目进行介绍。文中对此书的研究做法和效果以及影响予以充分肯定。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终审评审中,此项目被评为优秀等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