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兰州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一)体育产业总体现状兰州市体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兰州市经济增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兰州市体育公园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

兰州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涉足体育用品、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领域的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两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其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和城市竞争力,带动城市资源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现代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

现代体育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又是文化服务产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人文环境改善、城市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城市竞争力与体育产业的相向推动已成为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发展态势。

(一)体育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用

城市竞争力是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城市化新经济的背景下,城市为了获取各种流动资源,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区域发展、创造财富、提高人民生活的能力。

1.对城市经济实力的影响。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和最重要标志。一方面,体育产业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正在使整个城市增值,并以巨额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又加快城市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从中获得坚实的支撑,使体育产业的能级逐层形成、提升与发展。

2.对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影响。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影响首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一般规模巨大,由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而且要有高度发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应、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等配套设施,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伴随着较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直接促进了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3.对城市管理竞争力的影响。政府管理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管理竞争力包含政府规划能力、政府营销能力、政府凝聚力、政府财政能力、政府执法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等内容。在增强城市竞争力中,政府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政府不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提供者和简单的行政干预者,而应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者、规则的制定与监管者。

(二)体育产业对城市人文环境影响作用

体育产业在维护国民健康问题上表现得十分完美,体育产业是一种维护国民健康的重要产业,对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生活方式强调生活的质量,而生活质量取决于经济、教育、环境和健康等要素。健康以及健康带来的长寿是人们高质量生存的基本生命前提。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体育消费的数量和比例,往往可以用来衡量社会与家庭的生活质量。

体育及其产业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和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体育娱乐需要,消化了大量的社会余瑕时间,改善了人们的健康问题,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体育产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

二、兰州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区域,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又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的核心。由于受历史和自然地理、交通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发育不充分、功能比较单一,不少城市的结构失衡,功能过分偏重于行政或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布局是不平衡的,对周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本文探索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市如何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适应本市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以便有效地推进兰州的城市化进程与体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其他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体育产业总体现状

兰州市体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兰州市经济增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目前,兰州体育经营单位发展到211家,项目涉及健身健美乒乓球保龄球、游泳、台球、旱冰、棋牌等十多个项目,经营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深入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体育产业经营门类逐步增多,包括体育娱乐、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体育彩票销售、问题培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在内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体育彩票业、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发展相对较快。

1.体育事业配套设施发展规模现状。近几年,兰州市积极出台政策支持体育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体育事业费1789万元,2008年达到2110万元,2009年增长到2269万元。与此同时,兰州市政府多方筹资、多措并举,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硬件水平不断优化。一是通过实施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元,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20条以上,三年共计建成健身路径360条,全市累计达到400多条。二是以打造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重要节点为目标,通过实施“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和“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规划建设,建成登山健身步道8条。兰州市体育公园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三是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大力推进市级综合体育场馆建设,占地816亩、计划投资22亿元的奥体中心正在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项目已进入初设阶段;全市8个县(区)中,建成县一级体育公园4个,建成率50%;全市112个乡镇和街道中,建成乡一级体育活动站100个,建成率89%。四是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推动各级学校、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市民就近开展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便利条件。

2.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根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兰州体育场地总数为2730个,其中标准场地2139个,近郊四区1118个,远郊三县一区1021个;非标准场地591个,近郊四区387个,远郊三县一区204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73.16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493.91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79.25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34.48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33.76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0.72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383.74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325.44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58.3万平方米。兰州市2007年拥有乒乓球室1996个,游泳馆12座,排球场250个,保龄球馆10座,还有一些台球室、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棋牌室等体育设施。开展包括保龄球、棋牌、健美健身、武术、跆拳道、信鸽等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体育经营活动项目以及新兴的波比足球、沙狐球等体育项目22个。

3.体育彩票业发展规模现状。截至2007年底兰州市体育彩票网点总数达600个,其中专营店总数达495个,占全部销售网点的82.5%。几年来,兰州市分九批利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投入1390万元,配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5条,为79个乡镇和209个社区、农村分别配建了篮球场和乒乓球活动场所,市级资助建成了6个青少年俱乐部,为3万人次的市民进行了体质监测,为体育竞赛活动投入280万元,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29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兰州市体育设施的落后面貌。

(二)城市体育产业问题分析

1.地域差距与经济发展制约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兰州市地处西北内陆,由于地缘格局和社会发展受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其体育事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进而导致体育产业无论是起步,还是规模化,其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差太远。在《中国体育产业研究报告》中“地处西北的兰州市,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年平均支出在50元以下,约占生活费收入的1.75%;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年生活费8102.64元,人均年体育消费438.84元,体育消费占全年生活费收入的5.41%。”兰州市举办城市运动会时,城关区政府给区体育局拨付了过十万的专项经费,与其他县区相比相当宽裕。而厦门举办了一次区之间的运动会,其中一个区的比赛经费是200万,差距显而易见。受以上因素的制约,政府对体育的投入是有限的,但这不应该成为限制兰州市体育事业与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现代体育,不光要考虑项目的发展,更要在体育产业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进而使得整个体育事业及城市水平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成熟。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体育市场的成熟和完善,而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则取决于体育市场内外要素的成熟程度。兰州体育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但水平仍然很低。在体育产品需求方面,家庭这一需求主体,由于仍受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约束,需求量不大也不稳定,还没有真正形成体育的买方市场。从外部条件看,体育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体育市场结构也不完整。体育服务产品生产要素市场如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基本属于空白。从总体水平上来看,市场作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还没形成,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如一些健身俱乐部在硬件设施上不比其他东中部省会城市落后,但软件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即专业人才、专业化程度、管理和运营水平的差距。健身俱乐部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资金支持很重要,但具有战略思维眼光的经营管理方面更为主要。

3.国内职业联赛与大型赛事缺失,难以使体育产业市场化、规模化。作为省会城市之一的兰州市无论是在国内各项职业联赛方面还是大型赛事方面,在国内属于末流,这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是极为不相称的。这里固有自然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更多方面是市场经营的主体管理与运营模式滞后,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观念落后。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让世人见证了北京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提高了北京的国际声望,成为城市赛事营销的经典案例。与同样地处西北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和西宁两座城市比较而言:西安城墙马拉松比赛,为进一步扩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中来。西安市通过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这一平台,把体育活动与企业展示结合起来,把古城墙与公路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企业能够与民众有近距离的接触,让企业品牌与体育市场运作紧密结合,实现对企业形象展示平台的最大化,为赛事向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实质性的基础,使城墙马拉松赛这一精品赛事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和效益。青海环湖赛是世界最高海拔,亚洲顶级、最大规模公路自行车赛事,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参赛队伍最多、奖金最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通过8年的发展,打造成了世界高原体育运动第一品牌,也是中国重大成长性常规体育赛事之一。赛事充分展示西宁青海湖及青海高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保护,反映西宁及青海历史、民族、资源特色和各族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一赛事的举行充分优化城市投资环境,带动西宁城市经济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兰州市要发展体育产业,在职业联赛与大型赛事方面的思考与长远规划尤为迫切。

4.体育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缺陷,缺乏稳定的产业发展政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由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兰州市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很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政府尚无明确政策可循。

5.体育事业发展滞后,不能与体育产业形成相互合力。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能为体育产业提供充分的资源环境。兰州市体育事业是以重竞技项目为重点进行发展的,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过,这些项目都被列为冷门项目。从全国及地域城市赛事看,兰州市的优势项目是有一定萎缩的,重点仅集中在摔跤小级别项目上。经济发达城市对体育优势项目的蚕食,已经威胁到了兰州市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人才流失是影响兰州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十运会马拉松比赛中,李柱宏就是败在了“自己人”手中。

三、兰州市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市无论在体育事业还是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与其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不匹配的。以西部再次开发为契机,以“再造兰州”为机遇,全面推进兰州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兰州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形成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兰州实际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现代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以体育事业为基础,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

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市场的培育,体育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基础和需求,进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又为体育事业带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力。就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体育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无形资产,积极带动体育用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全方位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加大执教人员培训力度,服务和扶持体育市场向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兰州市实际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以城市形象为目标,实施品牌化运营战略

体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组织推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体育项目,开发和打造体育旅游品牌项目。切实转变观念,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同时,要依托场馆资源,努力搭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有效平台。通过实施体育服务标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引进高档次趣味体育、休闲体育赛事和其他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形成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三)以全民健身为根本,实施多元化服务战略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有方,覆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活动、体质监测等内容的全民健身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服务作用,切实为群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大力发展假日体育、休闲体育、公园体育,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通过周期性组织和品牌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和体育赛事的组织实施,鼓励和支持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及体育赛事活动。

四、兰州市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路径

(一)以“再造兰州”为契机,培育新的增长极——现代体育产业

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45%~50%的时候,国民的体育参与需求、体育消费都将得到快速提高。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研究者一致认同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一影响不仅作用于经济层面,同时还辐射社会与文化领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来说是一个加速城市化的契机。新的城市功能区—中央体育区(CSD)的形成,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引擎,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兰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整体情况来看,体育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或经济增长点,在兰州地域还未发挥增长极或连动轴作用。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保险及相关体育服务业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兰州市城市化进程加速,2010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培育新的增长极,为发展兰州体育产业提供了有利而有力的契机,发展体现兰州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主体产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培育和发展特色体育市场,打造以现代体育产业为新的增长极,发挥集核中心作用与其他产业的连动作用,全面推动兰州体育产业迅速、稳定、持续发展。

(二)结合地域条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兰州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

通过表1可以看出,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的在于借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之机发展城市体育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赛事选择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合的规模和类型,促进城市发展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思路,形成属于自己城市的品牌赛事,当然在品牌赛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体育赛事的专业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宣传基础、经济基础。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是一种无形的价值,可以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也可以创新思路,创造出新的模式推动城市发展。

表1 国内城市品牌赛事一览表

img29

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为城市形象正确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注重城市资源资本化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传播实施是品牌打造的有效保障。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位于狭窄的河谷地带,在空间发展上都受到河谷地形的制约,兰州所在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很难吸引国内外大型品牌赛事来兰举办。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思索、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具体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寻觅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之路。结合实际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形成“兰州模式”。

1.培育兰州亚高原训练基地。高原训练,是我国许多运动队采用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国内也就有了多巴、海埂、清镇等训练基地。按照高原训练理论,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应遵循先中高、后高原的梯次原则。但由于国内知名的高原训练基地相互距离较远,所以在同一地域寻找不同海拔高度梯次递增的高原训练基地比较困难,而位于兰州榆中兴隆山脚下的榆中训练基地海拔由1540米至2800米呈梯次递增,非常适合运动队梯次训练的要求。兰州市气候、梯次海拔高度等是榆中训练基地的一个优势,而这些也填补了国内没有亚高原训练基地的空白。榆中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是集训练、比赛、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训练基地,更可吸引其他省、市队伍及国家队来此训练、比赛。

2.打造“40里黄河风情线”国内及国际品牌赛事。赛事的成

功还需要紧密结合所在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具有特有的地域空间,亚高原海拔以及狭长的河谷地形,可以促成国内唯一“兰州模式”的国内、国际马拉松比赛,形成这一特有模式的马拉松长跑项目赛事。兰州有着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滨河带状公园”的40里黄河风情线,利用这40里黄河风情线举办“40里黄河风情线国际马拉松”赛事,无论是从线路的独特性,还是沿途的风景,国际国内的马拉松赛事都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天然的线路更加吻合国际马拉松42.195公里的赛程,使得赛事更为具有竞争性与可观赏性。相信这一赛事的举办对于兰州市还是国内与国际运动员以及赛事本身,都会实现“双赢”效应。同时利用40里黄河风情线可开展黄河漂流、赛艇、摩托艇、龙舟竞渡、羊皮筏竞渡黄河、溜索滑越黄河、探险、自行车、武术、垂钓、轮滑、放风筝等大型赛事与大众健身性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将自身地域劣势转为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兰州模式”的体育赛事。

3.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兰州城市旅游服务业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最大的间接收益产业就是城市旅游业。兰州市作为“丝路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展示公共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报道,以及规划富有赛事题材的旅游发展策略。如上所述的兰州亚高原训练基地位于兰州榆中兴隆山脚下,兴隆山交通便利,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及周边建成一个在西北地区的国家级避暑、旅游、会议、度假、休闲中心,建设国内知名滑雪场,吸引本地和外地人冬季旅游,都将是开发亮点。而像附近的马衔山、西门峡、唐家峡、龛谷峡、徐家峡、官滩沟、官磨沟等一系列自然景观带,都具有更大的开发优势和潜力,如果能够将这些景观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兴隆山旅游业前景将更加辉煌。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旅游业的影响,使兰州成为体育旅游胜地,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4.发展“兰州模式”的体育赛事,要具有战略眼光和思维。发展“兰州模式”的体育赛事,不可局限于整个市域内,将兰州市作为赛事产业发展平台与极核,在欠发达地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更加促进体育赛事与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兰州自古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商埠重镇,一直是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甘肃段大部分地区地处高原、亚高原地带,形成独特的海拔梯级高度,“丝绸之路”本身就古老而神秘,沿线遗迹十分丰富,多种文化汇聚在此,沿途地形复杂,并且极富荒芜和原始风貌。“兰州新区”秦王川地区北部距离腾格里沙漠边缘仅25公里,以此为契机,打造“丝绸之路”上的像达喀尔拉力赛一样的汽车拉力赛,提升以兰州为核心的辐射效应,形成具有战略层面的“兰州模式”,引导整个欠发达地域城市间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提升。

(三)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导引城市新型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显著的增加、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智能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智能结构,脑力劳动的比重将逐步增长,人们体力活动将日益减少,这就需要通过体育活动防止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可以说,体育事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行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而且希望通过体育来休闲娱乐。信息化社会的高科技及新型的价值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空间,也使得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方式和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选择。单一的休闲体育正在被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探险、登山打球、瑜伽、体育舞蹈、艺术培训等代替。以休闲体育为主的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蕴含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和完善兰州市休闲健身业,将为兰州人民提供更多的健身场所,对于推动本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可进一步开拓体育训练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劳务、信息市场,促进兰州乃至甘肃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四)构建城市体育文化,实现城市与体育产业和谐发展

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体育文化以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特征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和实现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城市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体育为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城市体育文化滋养着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城市与体育广泛的融合,成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愉快的情感体验,备受人们的青睐。新时期应该大力发展城市体育文化,使其成为培育城市体育人才和领导全民健身的先行军,为城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执笔:范宏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