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大规模开采和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资源日趋枯竭、利用效率低下的威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能源消耗规模大,工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东北三省重化工业特别是资源采掘业环境污染较重。绿色消费观念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

一、资源环境压力倒逼绿色经济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一方面,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传统发展方式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消耗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约束越来越强;排放废弃物越来越多,环境约束越来越强。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要想使资源环境约束不断缓解,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双赢,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在工业化初期,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初始环境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产品短缺,政府都选择“先增长、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实施赶超战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在工业化中期,长期忽视环境保护的累积效应逐渐暴露,经济增长不能再建立在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基础之上,而是要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的模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典型的特征是已经摆脱“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阶段,进入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过剩经济阶段,不能再继续沿用经济增长为主、环境保护为辅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要转变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长期高速增长,资源消费规模的扩大,国内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大量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市场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已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经过长期的大规模开采和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资源日趋枯竭、利用效率低下的威胁。东北三省中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地区都已经变成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目前东北三省的煤炭、黑色金属、石油、木材等资源储量大量减少,资源趋于枯竭。黑龙江省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开采已接近70年,采煤成本越来越高。森工系统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了97.3%。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仅剩下30%,采出成分90%以上是水,必须用专项技术提取。吉林省重点煤矿中有相当部分已处于衰老期,其中6个矿资源枯竭,已进入破产阶段。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属中度缺水地区。

(三)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环境质量与人口健康素质密切相关,没有好的环境,人口健康素质下降,威胁到人口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到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能源消耗规模大,工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中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与产业结构状况及产业技术水平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东北三省重化工业特别是资源采掘业环境污染较重。虽然随着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污染物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是排污总量仍然很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技术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东北地区化肥施用量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大量化肥和有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肥效的发挥,而且造成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松辽流域主要江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松花江为轻度污染,辽河为重度污染,主要表现为中上游生产生活废水流入下游,石油开采带来的污染等。北地区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严重,加上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污染严重,农业生产力受损。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吉林省西部60%以上沙化土地被垦殖为耕地,“三化”(沙化、盐渍化、退化)日趋严重.草原堪化率达90%。环境风险日益凸显,各类环境事件高发,导致居民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威胁到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思想观念变革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一)政府倡导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念决定经济发展模式。建国初期,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我国实行“增长优先战略”,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符合中国当时资金物资短缺和环境状况相对较好的实际。但随着生产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增长而增长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越来越不符合我国发展经济的初衷。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强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转变生产观念,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加大对绿色节能产品的支持力度,对绿色企业及其绿色产品进行补贴,企业发展绿色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就可扩大其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

(二)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增强

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形成健康适度的消费习惯,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市场调查资料显示,有7g%~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食品。绿色消费观念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战略导向引导绿色经济发展

(一)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引起各国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议题。1994年7月,中国公布《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及其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转到依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轨道上来,转变到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二)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部门、地区或者环节,产业结构越合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经济绿色化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市场的自发调整或者战术性调整,市场竞争推动资源的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二是政府的战略性调整,政府配置资源,抑制某种产业的发展,鼓励某类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战略性产业。

2005年12月,国务院公开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鼓励类539条,限制类190条,淘汰类399条。201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比重将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推动绿色经济的深入发展。

四、市场化改革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利于将资源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建立发展绿色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绿色经济发展。

(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资源有偿使用,使用者要支付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成本,就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替代资源、替代技术的开发,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程度就越高。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1996年8月《矿产资源法》修正案正式颁布、2000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颁布《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到2007年3月的《物权法》出台,使得矿产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得到法律意义上的承认,确立了矿业权作为财产权的法律地位,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使消费者更加注重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治理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二)环境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对环境产权认识的深入,环境产权制度的明确与完善,环境从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使用,可增强市场主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损害,促进经济的绿色化。

我国的环境产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污权。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2007年11月10日,国内第一个排污权交易中心在浙江嘉兴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二是碳交易或者碳汇交易。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碳汇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也下发通知要求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加强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项目实施和国家大中型生态工程建设。

五、技术进步支撑绿色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使发展绿色经济从需要转化为可能。随着绿色技术群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出现,使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得有利可图,不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经济绿色化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大批绿色技术被生产出来,发挥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的作用。绿色技术是一个技术群,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检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绿色技术群的支撑下,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我国成功地开发出洁净煤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污染,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可降解塑料、纳米材料、特种陶瓷、智能材料、工程塑料、绿色建材、基因工程等绿色技术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保护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六、国际环境变化催生绿色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施加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要求我国承担越来越重的环境保护责任,尤其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促使我国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国际贸易壁垒增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将不断提升,我国必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绿色门槛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如果不实施绿色产品贸易,不仅威胁自身安全,而且危及环境安全。

(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地球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21世纪议程》,将环境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2008年,国务院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行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要求。中国实现承诺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应对气候变化,必将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增加碳汇数量,实现经济绿色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