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宁波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宁波凭借着早期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积累,依托深水良港和民营经济的独特优势,产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的繁荣反过来推动了宁波港口的快速成长。宁波各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宁波凭借着早期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积累,依托深水良港和民营经济的独特优势,产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的繁荣反过来推动了宁波港口的快速成长。2013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96亿吨,继续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世界前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77.4万标准箱,位居大陆港口第三位,仅次于上海港和深圳港;但宁波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改进和解决,在不断扩大宁波产业优势的同时,尽快将发展的短板补上,以增强宁波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为宁波港口的持续繁荣提供基础。

一、宁波产业发展成就

(一)产业经济实力逐步提升

第一产业基本实现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现已逐步形成了经济结构合理、产品加工覆盖面广、优势产业明显的产业格局。随着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相继上马投产,宁波的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石化、能源、造纸、钢铁等行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同时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文具等十大优势制造业。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到位,第三产业保持了向好的发展态势,增加值、税收和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逐步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以2012年为例,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增长1.6%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16.7亿元,增长6.0%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8.0亿元,增长10.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5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541美元)。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形势下仍旧实现了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 2901.4亿元、增长21.6%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3% 。宁波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二)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

2012年宁波三次产业之比为4.1∶53.9∶4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逐年稳步提高。工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9%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7%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甬优12”单季晚稻百亩方平均亩产创全国纪录。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宁波航运交易所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试点项目,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宁波各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三)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演进

宁波产业发展初期,依托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工商业传统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在纺织服装和轻工机械等领域发展起步,工业发展“轻、小、集、加”特征十分明显。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宁波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临港大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基地的初步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宁波以轻加工业为主的低水平产业结构格局,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临港产业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以后,依托传统工业和临港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全市产业呈现出传统优势产业、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宁波的文具、模具、注塑机、厨具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厨具之都”等称号,显示了宁波产业正走上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的高层次发展道路。

(四)创新能力快速增强

创新资源与环境日益优化,研发人力资源水平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活动经费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比重逐年增长,企业创新意识快速提升。产学研创新联盟进展快速,创新载体工程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7家;省部共建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3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累计孵化面积达35.5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多家。创新能力与绩效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获各级科技奖项累计51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14项。专利授权量迅猛攀升,2010年突破2.5万件,继续保持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领先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共培育省专利示范企业59家,市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66家,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5家。全市新增驰名商标286个并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十一五”期间共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475个。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2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累计达2119.03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010年达到57.9% ,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4.13亿元。

(五)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全市共形成近150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多年居浙江省首位。西服衬衣、模具产业、家用小电器、文具等四大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服装、家电被浙江省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点。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不断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宁波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做好开发区(园区)清理整顿工作,逐步调整、整合现有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全市年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到39个,占全省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数量的12.5% ,居全省第一位;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61% 。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素质有待提升

产业高度化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它要求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值率的特点。目前宁波产业层次和素质总体较低,以高耗能、高污染的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瓶颈,同时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大。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仍需强化,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对服务业的生产性功能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服务业人才短缺,产业集群服务供给还存在很大瓶颈。不少企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性较强,对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控制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机制、人力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劣势明显。企业发展难以迅速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大部分行业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宁波许多行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很多企业表现出抵抗危机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存在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产业间协同互动能力不高等产业结构性问题,也存在过度依靠工业、依靠出口、依靠投资等需求结构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要有稳固的基础,产业要形成规模,离不开大型企业做后盾。宁波企业组织结构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不少行业资源配置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建立和完善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分工体系。目前宁波的大中型企业数偏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与同水平城市有较大差距。集中反映产业层次高度的工业增加值率“十一五”期间持续低位运行,低于国内主要工业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重大、成套产品少,产品加工精度、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在全市产业中占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全面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能力有待突破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宁波产业发展的短板。根据相关研究,宁波在过去几年与同类城市相比,创新能力有越来越滞后的趋势,这对宁波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宁波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偏弱,科技高端人才短缺、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少、产业领域分布单一、高新技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仍旧偏低等,创新资源需进一步整合;二是创新环境仍受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风险投资比重过小、创新服务体系的富集度仍然欠缺等,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创新绩效的高端化、优质化能力不足,高端应用技术创新绩效不明显、产业链带动不足、核心知识产权数量质量偏低等,创新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与宁波市经济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宁波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需的技术仍以引进、模仿为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主导产品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企业研发能力总体薄弱,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偏低,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团队,创新型拔尖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急需加强。

(四)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现代工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复杂的分工协作体系,各产业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企业群体间的竞争,产业集聚对提高产业群体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宁波的工业企业一直以中小、分散的民营企业为主,布局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低,显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的结构性过剩的特点。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宁波市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业链较短,集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集中在单一产品制造环节上,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本地化程度严重不足。这不仅导致产业集群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也因为下游产业的缺乏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游产业的提升。集群组织化程度偏低,价格竞争依然激烈。尽管近几年大企业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集群的组织性,但是由于真正具有控制力从而具有组织能力的大企业数量偏少,企业产品雷同程度高,导致宁波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长期以价格竞争为主,非价格竞争不足,导致集群的整体规模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控制优势,而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也因为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而消失殆尽,集群内企业通过资本积累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大大缩小。在推进产业现代化,改善区域整体生产环境,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全市工业化水平过程中,产业集聚的任务繁重。

(五)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支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丧失,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因素进一步显现。受制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房地产投资挤出效应,宁波产业投资年均增长率长期低于全社会投资水平,比如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家对扩大投资更趋谨慎。在项目储备上,产业项目总体偏少,特别是具有战略性的大项目储备不足,难以支撑下一轮产业持续较快增长;从发展环境看,可适用的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资源要素极为有限,产业规模扩张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如何提升宁波产业总体的发展后劲是未来宁波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产业发展的目标

宁波产业发展要突破现状,提升发展素质,必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进一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培育新型产业增长极,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构建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集聚、布局分工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宁波港口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壮大产业规模

小规模、分散型的产业格局已经很难在国内外经济竞争中胜出,不断壮大宁波产业规模是今后宁波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形成一个以资本、产品、区域、品牌等多种形式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其重点是围绕已经形成的块状经济,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引导,实现产业发展由单个小企业、小产品、小生产、松散型向大规模、专业化、紧密型的产业群集聚,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重点引导和扶持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

(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产出效率。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提高产业效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应通过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推进一、二、三次产业向更加具有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中,显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竞争力。要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细化市场分配,努力在各产业间和同行业内部形成合力的结构布局,使宁波产业和宁波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三)提升产业层次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技术引进、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技术流动的实际,引进国内外高技术、高档次、高质量、低污染的先进技术项目,带动整个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注重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开发,改造并提升纺织服装、机械轻工、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注重抓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产品、工艺、技术和装备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重点扶持,不断增强宁波产业的高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值,提高宁波产业的整体水平。

(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宁波产业发展要持续不断地支撑港口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只有实力提升了,产品才有竞争力,生产才能不断壮大,从而为港口的繁荣创造坚实的基础。宁波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明显,如何加强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应成为宁波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宁波产业发展要积极融入国际产业的调整,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促进项目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着重加强引资与引智的结合,吸纳掌握行业尖端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科技人才;着重加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促进技术进步,使全市企业的人才、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以及产品融入国际市场,加速与国际相关产业的融合,提高全市产业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