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东北地区凭借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我国的振兴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已有八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东北地区凭借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我国的振兴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东北地区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考验,也给东北地区提出一个生态建设问题。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践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的战略性选择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东北地区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制度环境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也不断出现,并在局部地区形成比较尖锐的态势。这一过程自的出现,既有制度变迁的原因,也有经济和技术的原因,更有资源环境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

1.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工业面临的挑战

东北地区是我国机械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从“一五”时期以来,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东北装备制造业一度陷入困境。目前东北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大趋势下,如何通过区域绿色创新进一步提升其产业优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装备制造业比重高,国家经费扶持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侧重于传统装备制造业,开发绿色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任务重,该类产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增长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国家经费引导和扶持,企业创新重点滞留在解决短期技术难题上,对发展绿色创新关键技术的研发重视程度不足。企业缺乏较高术水平、相对稳定的研发团队,科研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2.东北地区发展绿色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是东北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东北地区农田水利化程度低,抗灾病能力差,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能力不稳定。由于水利化程度过低,东北地区农作物年平均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达到为40%以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0%。东北地区黑土地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连年下降,耕地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占一半还多,远远高于全国34.3%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逐年下降。[1]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绿色环保的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农业绿色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整合较差。缺乏适现代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储备,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上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发展新趋势,绿色农业技术和标准化、规范化绿生产体系尚不健全,所以,东北地区绿色有机农业产品难以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二)东北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分析

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努力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入了一个由国家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的时期。2009年9月国务院又出台《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对于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已有八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4-2006年,东北三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度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经济总量逐步攀升。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同比2002年实现了翻番。2008年,东北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国GDP的9.38%。2011年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比2005年实现了翻番,东北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060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国GDP的9.556%。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11年东北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4.5%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9.7%。由此可见,20世纪以后,东北地区区域发展呈不断增长趋势,为东北三省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东北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特别是在大型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科学技术人才储备比较充足。东北地区发展材料的资源、能源优势相对明显,东北地区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该区域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原油产量占全国1/3,汽车产量占全国1/4、造船产值占全国1/3、钢铁供给量占全国1/8,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大型装备制造业。其中原油的加工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汽油和柴油均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优势较为明显,发电设备、重型机械、铁路客货运输机械、船舶、飞机、汽车及零部件、精密仪器仪表、机器人等行业为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绿色农业发展优势较明显。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与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年粮食生产总量居全国1/4以上,是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奠定了自然基础,国有农场和集约化大农业的规模优势为全面实现农业的区域绿色创新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发展基础。这些资源优势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创新体系的构建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北地区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东北三省纷纷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黑龙江省在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督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产值超过400亿元。吉林省制定《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关于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重点扶持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辽宁省出台《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深入实施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效能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成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加之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双重老化,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绿色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一)尚未树立绿色和低碳的发展理念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新中国最早的老工业基地,在新时期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改革,这就为东北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目前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虽然也提出了绿色创新的发展战略,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绿色经济发展与创新的战略思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仍沿用传统的经济模式,热衷于扩大投资上项目,扩大生产能力,资源不足以及由过度的资源或能源消耗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己逐步显现;二是近年来生态文明与环境不受重视,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污染严重;三是自然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支撑高资源、高能源消耗和高污染。

随着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污染物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虽有所减少,但是排污总量仍然很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技术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东北地区化肥施用量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大量化肥和有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肥效的发挥,而且造成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资源、环境严重制约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因此,东北地区在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方面必须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实际政策的落实中,应注意降低资源耗费、减少污染、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二)绿色创新的机制不完善

东北地区是科技资源集聚区,它拥有非常雄厚的科技资源方面独特优势以及良好的科技技术基础,产学研合作以取得进展,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组建了一批校企共建的技术中心,提高了企业技术幵发水平。企业创新水平有一定提高,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而这些重要要素和核心基础却没有大范围地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中央一些院所以及中央直属企业科技活动与地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衔接的程度偏低,导致了很多重大成果不能较好地转化本地的效益,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加之一些高校对于科技成果方面的组织较为缺乏,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也不能满足企业技术方面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科技攻关上方向上差距甚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东北地区企业R&D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欠缺绿色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2]普遍来说,很多企业在绿色创新技术创新还不够重视,企业并不是以技术创新作为根本战略,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不强。

东北地区的政策环境尚需优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新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合理布局等都需要科技的支撑作用。金融市场体系有待改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创业创新难于获得必要的风险投资支持。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绿色创新发展主体多元化融资体制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执行力度。同时,政策的各种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加上政府追求业绩,盲目上一些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大项目,造成自由浪费、资金浪费。因此东北地区要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倡导服务型政府,强化诚信建设,减少因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所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三)尚未构建区域绿色创新平台

东北各省在绿色创新方面虽然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但是由于在落实国家相关绿色创新政策法规方面没有相应的配套体系,且由于地区的人力物力限制,很多创新政策法规不能真正落实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绿色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不能有效引导、提升和激活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科研成果的聚集、扩散带动功能,以加快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