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报道编辑理念

对外报道编辑理念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报道编辑理念包括:对外报道的编辑方针与报道原则等。《东南报道》的目标定位和编辑方针体现了对外报道媒体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第一节 对外报道编辑理念

对外报道的编辑理念是具体指导对外报道日常工作的规范与准则,这是对外报道机构能够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向目标受众报道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状的原则保证,也是对外报道能够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最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思想保证。对外报道编辑理念包括:对外报道的编辑方针与报道原则等。

一、对外报道的编辑方针

对外报道的编辑方针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般是指对外报道媒体根据办报(台)方针对对外报道工作做出的决策,以此规定对外报道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技巧以及传播特色和标准等,以保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2007年新年招待会致辞中总结了我国对外传播的方针:“向世界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向世界各国准确阐述我国政府对当今世界各种重大问题的立场、原则和政策。”(1)依据这一方针,我国对外报道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指外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等生活在境外的关心中国事务的人们。对外报道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发生在国内的广受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人关注的新闻事件。对外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技巧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与传播内容选择恰当的报道方式,具体通过报道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语言文字、版面编排设计、制版印刷、视听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表现。对外报道的传播特色是指对外报道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版面形象、画面效果等综合表现出的格调与特色。不同的对外报道媒体可以根据其机构性质、宗旨及传播对象等来确定自身的特色和标准。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党的机关报,强调以权威性、指导性、理论性为主要特色,具体表现在重要言论多,重大国际交往与时政新闻多,报道稳健而有深度,版面庄重大方,是受众了解中国重要时政新闻的媒体。相比之下,《中国日报》则以普通中国人为关注重点,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主要内容,重在介绍、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还有一些地方对外报道媒体,都会根据本地方的特色与优势确定自己的特色,如《东南报道》是由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东南台制作的一档对台、对外新闻重点栏目。1998年节目开播时,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给这档节目的定位是: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放眼世界。多年来遵循的编辑理念是:1.内外有别的采编思路。《东南报道》从创办之日起,就根据对台、对外的节目定位,提出了内外有别的采编思路,规定责任编辑“选用稿件不与《福建新闻联播》雷同,稿件编排以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和发生先后为主”,同时要求“对选用的所有稿件进行重新编辑”。同样是十五分钟的一档新闻节目,《福建新闻联播》播出的内容主要面向本省观众,发布省内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新闻。而《东南报道》作为卫视频道对台对外宣传的主打栏目,因为在祖国大陆各地和台湾“落地”,播出的内容则更加侧重于祖国大陆,主要是福建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新成果、两岸关系最新动态及港澳台当地新闻和重大的国际时事等。《福建新闻联播》编排稿件经常按照领导人的职务、位次排列,而《东南报道》则可打破常规,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把海内外观众关注的重点作为头条播发。这种做法既改变了时政报道“一锅端”“记流水账”的传统习惯,又有效地分流了新闻,突出报道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涉台、涉外和涉侨的新闻,真正体现了新闻节目对外宣传内外有别的采编思路。2.时政稿件的资讯化处理。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东南报道》严格根据节目定位,控制了大量不适合对台、对外报道的会议新闻和时政报道。同时对所选用的所有稿件从标题、导语到内容进行重新编辑,重点突出了稿件中观众可能关注或感兴趣的资讯,每条新闻长度都在一分钟以内。一条时政报道经常被分解成至少两条的新闻资讯。3.中性化的语言叙述方式。如不用“我国”“我省”,用“中国”、“福建”,不用“省委”,用“中共福建省委”等(2)。《东南报道》的目标定位和编辑方针体现了对外报道媒体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再以《中国日报》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报道媒介,《中国日报》的读者群体中有一部分不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曾经受到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对中国存在着许多偏见和误解,甚至带有一定的敌意。而国内媒体在一些重大的国内社会事件中却又经常保持沉默,结果让西方媒体占得先机,大肆歪曲炒作,给我们的国家形象带来非常坏的影响。因此,对外报道的首要目标就是应当消除国外受众对我们的误解,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为此,对外报道的编辑理念应当要遵守“平衡报道”的原则和平等服务的观念,要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冷静地做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单纯做成一种思想的“宣传”。在“以我为主”的对外传播原则问题上要坚持立场,但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传播目标受众的需要,将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和读者受众想要了解的信息找准结合点。面对西方主流媒介对我国大量的负面报道,确立适度的观念,正面报道不是报喜不报忧,报喜时注意不要过度拔高,而报优时则要避免把局部问题夸大为全局的问题,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的现象(3)。这些理念与观念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国外的受众,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对外报道机构是在客观地报道中国而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中国。这实际上要求我们的对外传播者,要将传播观念从传播者本位转变到受众本位,以受众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从传播者的主观意志出发,无视或忽视受众。

二、对外报道的报道原则

对外报道的原则应该是在“内外有别”、“外外有别”、“事实第一”、“针对性”、“时效性”等等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范围之内,根据对外报道编辑与内容制作工作的需要确立的操作性的规范。

1.对外报道遵循“针对性”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是要明确“内外有别”、“外外有别”,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的报道原则与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报道媒体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的尝试与改进,从强调内外有别、针对性、时效性到提出对外传播的“三贴近”原则,都是基于中外受众之间的政治观念、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外受众生活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对中国事务的理解、接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偏差。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媒体在“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方面所做的尝试,以及这个命题的出现,具有战略上的意义——中国的对外媒体要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共同语言,乃至共同价值观来改善其传播质量,最终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所谓共同价值观(也称普世价值观),顾名思义,指的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认同的最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可以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价值观内容。大致而言,它包括和平、科学、民主、法治、自由、公平、正义、人权、平等、博爱、和谐、诚信等。这些价值理念并非某一类社会或某一些国家所独有,而是为整个人类所共有(4)。对外报道就是要围绕这些人类所共有的价值理念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外报道才能获得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受众的赞许与认可。

段连城先生曾总结出对外传播学九条原则:常照镜子(对外传播工作者应当经常接触海外舆论,选读、翻阅中外报刊中的对华报道,收听收看广电媒体的对外报道);锻炼功力(熟悉对外宣传方针、基本国情,博览群书);研究对象(内外有别:文化差别、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外外有别:国别、职业、社会阶层、对华态度、年龄性别等);端正心态,改变宣传腔;解疑释惑,在“正面报道为主”的前提下,反映问题与困难、缺点与失误;“舆论一律”又不一律,正面报道中注意反映前进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容许各抒己见,避免千人一面;清晰易懂;生动活泼;尊重翻译(5)。这九条原则为我们的对外报道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南。我们可以以中国网抗击“非典”的对外报道为例加以阐释:中国网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对外报道中内容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特别是各外文版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编译的大量稿件,被国内外多家网站转载。首先明确了对外报道的方向是“抓住要害,选择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把最真实的疫情告诉读者。”中国网最先制作出“SARS专题”,将“疫情报告”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并配以“政府措施”、“知识问答”、“诊断标准”等相关服务信息。从多方采集的信息来看,中国网每日“疫情报告”对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的疫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中国网还组织了大量关于“非典”及其防治的知识性内容,中文版特别安排了“‘非典’防治55问”栏目,英文版增加了“北京的定点医院”、“全国‘非典’防治热线电话”等内容。“非典”初期,一些外国投资者相继取消了来华商务旅行,投资和消费都受到极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英文版转发、编译了“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多篇文章,阐明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强劲。并通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报道,打消外国投资者的疑虑并重树信心。另外还报道了“非典”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发生的变化,从许多生动的故事中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英文版《SARS——没有挡住百姓的文化生活》、俄文版《“非典”对中国生活的影响——手机短信、刷卡消费、分餐制》、日文版《“非典”挡不住京城文化消费活动》、德文版《传统中医药在抗非中的作用》、法文版《北京人对“非典”的恐慌率不到5%》等等,以小见大,讲述中国人非常时期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品格(6)

2.对外报道要遵循“事实第一”、“客观全面”的原则,这是保证对外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前提条件

同时,在报道方式上要适应境外受众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学会运用境外受众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借鉴西方的传播经验和报道手法,寓观点于事实中。刘少奇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对新华社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和其他通讯社相比,尽管观点不一样,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7)2004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外宣媒体要努力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尊重境外受众特点,增强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贴近性、针对性,提高国际舆论斗争的灵活性、策略性、实效性(8)。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立足于提高对外报道的实效,特别是要做到先声夺人,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国内外公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不要回避,而应该及时地公布相关信息,让我们自己的媒体首先加以准确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那些对中国有偏见的境外媒体的恶意炒作或歪曲造谣。对此,有研究者认为:既然我们的外宣是面向全世界的,而海外媒体一直都在毫无忌讳地讨论任何中国人认为敏感犯忌的事情,那么我们与其逃避,不如更加开放、大胆,敢于把敏感问题拿到一个真正的国际化语境下,充分开放报道,充分展开讨论。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对外报道,消除让境外媒体歪曲事实、制造谣言和恶意炒作的机会(9)。对于如何向国外受众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国际台环球资讯开设了“老外看点”栏目、大广播开设了“与外宾外商面对面”栏目,让那些在中国投资、创业、学习、生活的外国人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自己在中国经历的喜怒哀乐。节目形式多样,贴近现实也贴近生活,播出效果不错。

3.对外报道还要遵循及时性、时效性的原则

在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中,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时效性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媒体竞争的法宝。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对外报道机构片面理解和实践“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好的现象进行刻意隐瞒,结果不但不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反而还会严重损害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2003年,新华社征求亚太地区数十家用户的意见,结果用户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时效慢”,尤其对国内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慢。因为政策、体制、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一直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1994年,30多位台湾游客和大陆的船工在浙江千岛湖遭到抢劫杀害,我国媒体对这一事件报道明显滞后,而西方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传媒却以最快的速度抢发新闻,大肆歪曲,说中国“黑箱作业”、“掩盖事实真相”、“欺骗死者家属”,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中国的媒体被动加以澄清,但这种澄清也只能是事倍功半(10)。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特别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的快速反应与海量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公民新闻”、“博客新闻”等等新闻传播样式,使得信息传播已经变得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任何试图隐瞒或推迟披露重大信息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想方设法掩盖事实,还不如及早披露,以求得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自2002年9月2日改版后,推出了“全天24个整点——时时有新闻、次次有更新”、“新闻全天候”的新闻报道理念。应该说对于平日的常规新闻报道,这种运作模式更多地起到了一种积累、练兵的作用,而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这种“新闻全天候”的报道就能给随时随地打开电视,并想跟踪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观众提供最快、最新的信息(11)。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充分发挥对外报道的优势,以多种节目形态,不断滚动更新的大节目量,圆满完成了“中国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早在2002年10月上旬,《中国新闻》就提前派出记者赶赴上海,采访制作了《中国申博》七集特别报道:《上海市民的期待》、《以上海为家以上海为荣》、《申博成功将给在沪外商带来无限商机》、《在沪台商共同的期盼》、《陆家嘴的变迁》、《上海市民成为申博宣传大使》、《上海的明天会更好》;11月份,《中国新闻》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申博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贸促会会长俞晓松。11月13日,《中国新闻》在多档节目中分别以《俞晓松说:中国政府全力支持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俞晓松说:中国有能力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等为题播出了这次专访的内容。这些报道本着“宣传‘申博’,又要跳出‘申博’”的指导思想,力求选取独特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上海、宣传上海的魅力和优势,客观报道上海为申博所做的工作;通过上海本地市民、新移民、移居上海的台商、境外投资者一起来推介上海。这组特别报道从11月20日至26日连续七天在4时的《新闻》、8—9时的《新闻60分》、12时的《中国新闻午间报道》、21时的《中国新闻晚间报道》等四档重点栏目中播出,充分照顾到了海外观众收看节目存在时差的特点。申博结果揭晓后,《中国新闻》在完成两档特别报道,结束与上海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并机直播之后,仍然围绕“中国申博成功”这一事件进行了集中的跟进报道,而且,随后的新闻也在不断滚动、不断更新,并进行了重新编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