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分析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分析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各个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各个目标之间加以权衡和协调。

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校正市场调节偏差,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0.2.1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中国的GDP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1979—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19年,年均增长9.2%;新加坡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0年,年均增长9.9%;中国香港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1年,年均增长8.7%;中国台湾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6年,年均增长9.5%;韩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30年,年均增长8.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一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在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重大问题。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

当然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必须根据实际的可能,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既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又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第二,增加就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出现生产过剩,以及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都会出现失业率的上升。失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并影响到社会安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把增加就业作为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居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大事,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2003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界定标准中,“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年来每年新增劳动力高达1300万人,登记“失业”的人数则是68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人,加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减员分流,大批企业职工下岗,降低失业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因此,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严峻的问题,政府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促使其实现。

第三,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使物价总水平维持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范围内,既防止过高的通货膨胀,又避免严重的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99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曾经高达24.1%,由于宏观调控措施得当,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缓了通货紧缩压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通货膨胀的发生会降低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和货币的购买力,它所指示的供求失衡会引起经济的波动,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引发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通货紧缩通常是经济增长低迷的表现,由于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企业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数随之增加。因此,放开价格,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的同时,政府应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所发生的货币收入和支出,它全面反映一国涉外经济交易情况。出口大于进口为贸易顺差,会出现贸易盈余;进口大于出口为贸易逆差,会出现贸易赤字。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既无盈余又无赤字的状态。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国际收支发生严重逆差,会产生支付危机,降低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引起国际上不利的反应,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将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各个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各个目标之间加以权衡和协调。

10.2.2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第一,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各种经济杠杆和制定经济计划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

保持人民币贷款利率及人民币汇率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认为应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要注意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03-06-24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国家预算、税收、债券、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宏观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收入来安排财政支出,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又不要有较大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财政收入,缩减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消除需求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克服经济停滞,提高就业水平。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以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宏观经济手段。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消除通货膨胀。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提高就业率。政府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遵循“相机抉择”、“松紧搭配”的原则协调使用,以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的总和。政府运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主要表现在:(1)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发展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发展。(2)在发展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落后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在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应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当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

我国的财税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变化

1994年以来,我国财税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1)建立规范的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划清中央与地方财源的范围和各自的支出责任。(2)全面调整税制,改革征管体系。(3)转换和规范财政职能,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改变了对事业单位支出大包大揽的现象。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三个方面展开:(1)形成了在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管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用负债的规模控制贷款规模。(3)开展了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票据贴现和买卖大额可转让存单,开展了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市场交易。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收入政策应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反之,如果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收入政策则应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汇率、信贷等。其中,价格杠杆是政府利用价值规律影响价格,使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成为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税收杠杆是政府通过税收制度的制定、税种设置、税目设计、税率调整、税收增减等,引导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手段。汇率杠杆是政府通过汇率变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信贷杠杆是以中央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通过调控信贷资金投向、调整存贷利率和控制贷款规模,引导资金合理运动的手段。由于经济杠杆和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政府可以综合利用它们来引导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将其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的预定轨道。

经济计划主要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对国民经济运行中某些重要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计划两个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第二,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调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核心是按照确定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保护公有财产和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及其各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第三,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以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调控模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计划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