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一节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行业协会,校际联系很少,信息不能共享,高校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无法整合,难以充分竞争,行业“规范自律”无从谈起,区域内高校后勤几乎都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节 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1)就某一高校而言,后勤“科学发展”途径表现为:第一,不断深化改革,把卮勤资源“化出去”,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充分发挥其效能,明确支持后勤实体同时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员工价值最大化;第二,通过“市场机制”,根据需要把社会优质资源“化进来”,满足服务需求;第三,开放校内市场,融入社会大市场,公平竞争,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扩大“学校自主选择”的范围;第四,通过参加行业协会,增加交流,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多方共赢,提升“科学发展”层次水平。

(2)高校领导拥有足够权力,选择后勤发展途径,但“科学性”究竟如何?取决于政策水平、知识结构与政治智慧;校内后勤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恰当把握双方互利性,如果只顾某一方利益,都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办学规模较大,后勤资源丰富,就应当扶持后勤发展,力争“做大做强”,既为本校服务,也为社会服务,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何乐而不为呢?(也有的高校领导自私自己利,认为后勤实体会分散力量,担心削弱校内服务,其实差矣)。如果后勤资源较少,不可能做大做强,或认为没必要做大做强,也可取消后勤实体,腾出市场空间,引进优质资源服务,并用“市场化”思维处理“善后”,也算是科学发展(如果把“老人”全部分流转岗到机关,重新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则不大科学);对于个别强项行业,可与社会优质企业联姻嫁接,也能获得科学发展。

(3)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历程,改革之路艰难曲折,政策供给明显不足,积极改革者缺少外援,当初的三年改革设想,至今十年尚未成功,远未实现预期效果,想不到改革竟如此艰难!原先规划的校内剥离、注册改制、产业化“三大步”行不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市场不成熟,主要是政府主导不力(一些省区教育部门放手不管,有的研究会停收会费、停止活动),重大障碍未能及时排除,许多高校后勤改革中途搁浅,有的半途而废,“因校制宜”、“不搞一刀切”都成为停滞不前的合法理由。现在看来,改革理论研究确实很不充分,未能及时回答实践中遇到难题,许多问题争论不休(各说各的)而缺少权威性判断,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也未能及时转化为政策驱动力量,许多成功经验也未能获得及时的总结推广(也是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一些明显的回潮倒退现象也未能及时制止,以致改革进入了“自由探索”的无序状态。

许多高校后勤改革的第一步没走好,有的资源剥离不彻底(相互攀比),有的甲乙方定位错误(矛盾很大),有的资源配置水平很低(“企业化”化不起来),无法迈出第二步(有的是后勤不愿意、有的是学校领导不愿意、有的是双方都不愿意迈出第二步),停止前进了;有的先谋发展,改革滞后,绕开障碍往前走(也有一定道理),生产力水平进入第三阶段,生产关系停留在一、二阶段,因改革跟不上而发展动力渐弱;有的第一步未走完,急着进入第二步、第三步,注册有名无实,形成了“异化注册”(不是真正现代企业制度)。因改革严重滞后,生产关系“量变积累不够”,不足以引起质变,未能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但生产力总是向前发展的,所以,就产生多种多样的畸形发展模式。

二、后勤实体“科学发展”之路

就后勤实体而言,“科学发展”之路,是向社会化目标迈进,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依次为:模拟“企业化”—法人化—专业化道路。在模拟“企业化”阶段,绝对由学校领导做主,后勤无权自主决定如何发展,如果能够具备“企业化”基本特征,做到内外权益关系清晰、同工同酬、全成本核算、效率效益较高,仍然称得土科学发展,因为毕竟向社会化方向前进,否则,不能算是科学发展。

后勤实体应当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争取机会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市场竞争,促进生产关系发生质变,这是第一步;积极参加行业协会,融入社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潜能,提高规范自律水平,既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又代表先进生产关系,这是第二步。这是后勤实体“科学发展”与否的两个重要标志。

三、区域性高校后勤行业“科学发展”之路

就省市地区高校而言,后勤“科学发展”之路主要表现为:在政府主导之下,积极组建行业协会,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协会中介作用,促进校际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共同发展,发挥“行业规范自律”功能,促进市场发育成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实施更专业的监管,不断提高“市场化”建设水平。如果没有行业协会,校际联系很少,信息不能共享,高校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无法整合,难以充分竞争,行业“规范自律”无从谈起,区域内高校后勤几乎都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

总体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满足了高教快速发展需求,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差距很大,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代价,做出了很多“夹生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许多失败教训需要总结(未必有人系统总结),同时也取得许多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虽然“广种薄收”,但星星之火,毕竟可以燎原;最终究竟能否“燎原”,就看能否借得政策东风。

事到如今,后勤改革者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往前走,找到“科学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就是结合校情、地情,借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开放、发展、联合的成功经验,或各取所需,或博采众长,全面推进,时机逐渐成熟,只欠“政策东风”,是政府再次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了。

四、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四条途径

(1)深化改革。首要任务是加速转换“老人”退休前身份,现在看来,并不很难,关键在于校内公平(与校部机关同类工勤人员相互攀比),应当最大限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顺利推进;办法是把他们实际收入划分成“既得利益”、“劳动价值”两部分,前者相当于档案工资或内退工资,应属改革成本,由校方全额支付,后者相当于校内津贴,大约等于劳务市场价格,应当通过竞争上岗、付出劳动才能获得,从而使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实现后勤集团内部同工同酬,“企业化”一步到位+为全面开放市场创造条件(领导者们不必过分“右倾保守”,不必担心“老人造反”,只要经济上不亏待他们,谁又愿意去无事生非)。

安徽师大、东北师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都已创造了成功经验(可以实地看看),“老人”转换身份后,顺利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充分发挥潜能,继续创造价值。如果把“老人”全部分流转岗到校部机关,重新纳入计划经济轨道,成为多余之人或可有可无之人,不再创造价值或很少创造价值,扩大了事业支出成本,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另一任务是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学校应当正式承认后勤实体利润积累既有学校扶持的贡献,也有员工劳动的贡献(其实多半是剥削“临时工”、工程队的剩余价值),可以对有功之人进行适当奖励、配股,不能认为利润一旦创造出来就全部属于国有资产,还要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员工永远都是“无产者”(没有道理!),否则,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创业积极性,也就无人愿意改革,后勤社会化将被无限期拖延下去;对此,河北大学已经创造了值得推广的有益经验。

(2)扩大开放。现在看来,时机已经成熟,只要谨慎、细心操作,不必担心风险;全国已有几百所大学开放了学生餐饮市场、公寓物业市场,安徽省高校学生食堂50%以上属于社会餐饮企业经营,未听说有什么大问题。首选方案是阶段性转换“老人”退休前身份,算清历史旧账,清空校内市场,面向社会招标,选择专业化社会企业(包括其他高校后勤企业)服务(就像主人打扫房间请客吃饭,应当环境整洁,不宜留下许多陈旧杂物);学校有充足理由开放市场,本校后勤企业或实体平等竞争,也没有理由埋怨学校或要求特殊照顾,只宜与校方重新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关系,校方也不宜习惯性地施加过多行政影响。

另一方案是真正实行“新校区,新办法”,全面开放新校区市场,充分竞争,把尚未转换身份的“老人”集中安置于某“老校区”市场,实行内部竞争、有限保护、自然减员、逐步萎缩政策。安徽师大已经创造了成功经验。如果新、老校区混为一体,“老人”身份未转换,与其他员工混合安置,等于把一些“老办法”延伸到新校区,显然很不科学,同工不同酬的矛盾将非常突出;随着劳动群众政治觉悟日益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好事),一旦“合同工”或“派遣工”们根据《劳动合同法》要求同工同酬,将会获得法律支持,用工方(校方或后勤实体)将十分被动。

开放校内市场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对社会企业的不信任和过度担心,二是后勤实体害怕增加竞争压力或者被压缩生存空间,其实,这两方面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后勤实体没有必要垄断校内市场,殊不知引入竞争有利于激活内部竞争机制;为此,有时还可以变换策略,主动放弃部分市场,与引进的社会力量同台比试,因为有了新的参照系,可能非常有利于检验和培育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校方体会社会企业某些不足之处而反思自省,从而有利于建立比较公正清晰的甲乙方权益关系。

(3)促进发展。首选方案是促进后勤实体企业化、法人化,珍视员工改革热情、进取精神、创业精神,鼓励进入市场谋求发展(不是永远寄生校内谋求发展),让员工事业有成(呆在校内永远只能充当配角,走向市场就能扮演主角,真正享受“平等”待遇),个人发展与集体事业发展相统一,这如同把资源整合“打包”纳入市场轨道;校方应当竭诚尽力,实行减负、松绑、放飞三步战略。可惜,只有极少数高校领导接受“市场化’思路,愿意放弃对于后勤实体的行政控制权。浙江大学、河北大学、苏州大学等都在校内外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

另一方案是付足改革成本,解散后勤实体,算清或阶段性算清历史旧账,把资源拆散分散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实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力,各显其能,各得其利,自由发展,校方面向社会市场,运用市场化方式,重新选择优质资源服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一所老高校,现在在编后勤职工仅有5人,后勤社会化取得极大成功。

(4)加强联合。主要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组建后勤行业协会作为组织依托,在省市区一级范围加强高校后勤市场建设,搭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市场平台;制订市场规则,维持市场秩序,加强规范自律,把资源配置范围从校内扩大到整个区域,不断提高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大面积提高整体”市场化“水平。黑龙江省教育后勤协会与重庆市教育后勤协会,都创造了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

后勤甲、乙方都应(受学校委托)积极参与协会活动,虽然双方角色不同(买方、卖方),但都能开阔眼界,熟悉市场,获取信息,也有机会与高水平对手切磋较量。特别是后勤实体,很有必要经受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接受市场规则的无情裁判,才能积累市场经验,提高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如果长期局限于校内,竞争不足,难以提高实力水平,犹如运动员不参加比赛,就不知道水平高低,不参加国际比赛,就不可能达到国际水平。

五、社会服务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后勤“科学发展”

十年来,高校市场经历了三次开放高潮,也有三个主角。第一次高潮是”学校领导“主动发起的,一些大学城初具规模,学生食堂、公寓市场迅速扩大,有的面向社会登报招标,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许多社会企业期望值很高,中标者闪亮登场,低调退出,总体上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只有少数坚持下来,给许多高校领导留下深刻教训。

第二次高潮是“后勤集团”主动发起的,一些后勤集团刚刚经过工商注册,急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竞争,纷纷占领友邻高校后勤市场,有的迅速扩张到中小学餐饮市场。几年后,因其未能及时改制,内部动力减弱,这个高峰期已经过去(光靠管理经营干部的事业心和一时创业激情,毕竟不是长效机制,难以持久,敌不过民营企业所有制优势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次高潮是社会民营企业主动发起的,这些民营企业积累了市场经验,具有专业化水平,是证照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有的持有全国一级资质,有的是行业百强品牌企业,已经今非昔比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迅速占领许多大学市场,过去后勤实体往往把自己当作“正规军”,把社会企业当作“杂牌军、游击队”,不屑于平起平坐,这次是反客为主,直接威胁后勤实体生存(后勤实体参与校内竞争,没有执照资质,还需请求校方照顾),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此消彼长的持久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