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1)后勤实体前期能否“科学发展”,主要取决于“外因”。后勤实体的“幼年时期”,没有资格、没有能力走出校门独立生存,特别需要学校母体的扶持关照,校内地位不能过早地被边缘化,犹如女儿尚未成家立业,不能过早地被当作“外人”。如果校内生存环境良好,相关方面多多关照,则能健康茁壮成长,今后顺利脱离学校母体而成家立业。如果“幼年时期”生存环境恶劣,相关方面不说好话或经常欺负,或“营养不良”,或“精神压抑”,或“疾病缠身”,或“断奶太早”,或缺少“早期教育”,既可能幼年夭折,也可能因发育不良而无力谋生,只有永远依赖家庭,成为父母的终身牵累,这是家庭成员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校内生存环境良好,后勤实体更应倍加珍惜,抓住机遇,自强自立,为后期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2)后勤实体后期能否“科学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因”。后勤实体法人化,生产关系发生质变,脱离学校母体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标志后勤社会化进入新阶段。学校无论选择何种后勤发展模式,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与“专业化”监管,既需要高水平的乙方,也需要高水平的甲方,只是市场舞台水平更高,双方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后勤企业能否“科学发展”,能否实现腾飞梦想,能飞得多高,能飞得多远?固然与社会市场环境密切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内部动力机制,取决于生产要素质量、数量与配置水平,仍然需要不断提高资源质量与优化生产关系,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经受得住优胜劣汰的无情考验,保持长盛不衰。甲方“小机关”也不是终身制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专业化”监管水平太差,也将被无情淘汰。
(3)后勤实体未能“科学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校方。许多高校后勤整建制剥离之后,改革再无实质进展,上面未发红头文件,下面基本无戏可唱,多数处于无动力滑行状态,实现“科学发展”的比较少见,后勤实体无法迈出法人化这一步;政策原因固然重要,但主要是校内生存环境较差,有的扶持配合少而设置障碍多,有的丧失阵地而事业衰退,有的效益较差而依靠补贴维持;有的是实体没能力迈出这一步,有的领导不支持迈出这一步,多数是兼而有之。有的高校领导会算后勤经济账,不会算改革政治账,经济账算的太精,算得后勤人没有了改革的积极性,忍痛放弃事业追求,永远躺在校内安心吃着大锅饭。当初的三年改革设想,至今十年尚未成功,绝大多数后勤实体“剥而不离”,主要责任都在校方缺少改革精神。
二、高校后勤实体“科学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
(1)领导班子的重要作用。领导班子犹如后勤实体作战司令部,对集体前途命运负有极大责任,可能带领大家走向成功,也可能带领大家走向失败。领导班子团结战斗非常重要,只要一心一意谋求发展,集体事业就有希望,如果内部不和打内战,可能两败俱伤,可能不攻自破,对集体事业损害极大。领导班子结构很重要,事业型的要多,关系型的(也需要)不能太多,吃喝玩乐型的最好一个没有。领导作风影响很大,榜样作用无穷,领导学习进取能带出一片良好学风,领导清正廉洁能带出一片正气清风,领导吃喝玩乐能带出一片腐败作风。
(2)领头人的重要作用。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头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领头人实在是太重要了,既能给大家带来一片阳光,也能给大家带来一片黑暗,怎么说都不过分;如果后勤实体有个狮子般的领导,带领大家干事业,必定兴旺发达,员工今生有幸,人人扬眉吐气;如果后勤实体有个绵羊般的领导,就没什么希望了,必定事业衰败,人人唉声叹气;如果后勤实体有一个玩乐型领导,天天唱歌跳舞,活得风光潇洒,但集体事业无所作为,人生价值不大;如果后勤实体有一个败家的领导,花集体钱办自己事,滥发钱物收买人心,大吃大喝千杯不醉,有钱就花挥金如土,再多的家底也有花光的时候。
(3)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后勤实体处于“幼年时期”,保持身体健康,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免疫功能,对于今后发展非常重要,最佳选择是模拟“企业化”运行,为走向法人化准备条件。至少应当具备“企业化”基本特征,一是内外权益关系清晰,二是内部同工同酬,三是全成本核算,四是内部公平竞争,五是内部规范自律。以上条件缺一不可,核心内容是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吐故纳新,才能不断提高资源质量,不断优化生产关系。
做到优胜劣汰并非易事,是要得罪人的,与“老人”要长期共存,与“合同工”都有关系,如果没有公平竞争机制,再差的“老人”也要背着,如果过分看重介绍人的关系,再差的“合同工”也淘汰不了,人力资源质量就会越来越差,老总太重感情太够朋友,共同事业必走下坡路,有可能带领大家集体下岗。
三、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校内“生态环境”
(1)制订后勤“科学发展”规划。一是摸清后勤家底,了解人力资源、物质资产及市场状况,分清强项、弱项;二是组织调查研究,了解兄弟院校改革行情,邀请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制订长远发展规划;三是选择合适的体制模式,制订适宜的发展战略。原有资源以何方式纳入市场轨道?有无必要组建后勤实体?实体发展前景如何?怎样提高后勤监管水平?如何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员工价值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研究,需要丰富的行业知识,才能正确决策。有的高校领导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后勤什么人都能干,其实他们信息来源十分有限,很不熟悉行业内情,重大决策简单化,岂不知“外行决策”往往失误,多数决策水平不高。
(2)扶持后勤实体“科学发展”。一是选配合作型领导班子,任期不能太短,至少要相对稳定,避免短期行为;二是选准事业型领头人(很难),除常规条件之外,个人品质十分重要(关系型、玩乐型、吃喝型、利心较重、完全外行者均不适宜);三是制度选择,唯一正确选择是模拟“企业化”运行,但要实实在在,“市场机制”含金量不能太少;四是资源剥离要彻底,免得相互攀比,优质资源尽可能多,劣质资源尽可能少,总体资源质量不能太差,最好办法是公平竞争;五是划定基本市场空间(老校区),留出开放竞争空间(新校区);五是确定实体发展战略,是“放水养鱼”(收益在后)、“放虎归山”(各方有利)或是“引狼入室”(有点“残酷”),最差选择是把“老办法”延伸到“新校区”。
(3)配套政策和舆论环境。一是政策导向上,促使“老人”从机关向后勤实体流动,从坐办公室向一线流动;经济上不亏待“老人”,又不养过多闲人,最佳办法是纳入市场轨道,先彻底“解放”,后竞争择业,自由择业,让人人继续创造劳动价值;二是后勤资产一律“零租赁”或“低租赁”(摊销计入成本),绕开产权制度改革障碍;三是校内舆论导向,宣传后勤社会化方向、市场化消费观念,强力支持改革,支持后勤创业,领导人多说公道话,机关部门多支持;四是制订后勤实体“企业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再以机关为“参照系”,实体“处级干部”单独考核(领导考核或董事会考核),不再参加中层干部考核(弊端太多)。
(4)支持后勤实体注册改制。一是支持后勤实体积蓄力量,在校内竞争中获取市场经验,校方扶持政策不能过早收缩;二是校领导思想解放,鼓励实体“处级干部”带头人股,因其已不属机关编制,只是保留原先的“处级干部”档案身份,手中已经没有公权力,入股不会构成“官商勾结”和政治腐败,实质上并不违背廉政守则,而属于积极改革行为,如果领头干部不入股,就不会有员工愿意入人股,也就不可能注册,后勤实体只能永远“剥而不离”;三是学校参股表示支持改革,只保持相对控股即可,等企业发展了则适时退出,不谋求永久性控制权;四是彻底理清注册企业内外权益关系,得以轻装上阵,校方只以参加“董事会”方式参与企业决策。
(5)高校主要领导的决定性作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光有分管领导重视还远远不够,主要领导必须重视才行。主要领导应当深刻理解、衷心拥护、切实践行中共中央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在自己有限的校园辖区内付诸实施,坚定后勤社会化信念,确立开放式思维、市场化思路,把“深化后勤改革”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干,还要多一份利己利人之心,不要把后勤群体死死控制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让他们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四、高校后勤“科学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1)行业协会是后勤“科学发展”的组织依托。在后勤“研究会”基础上,注册成立“行业协会”,成为“不以赢利为目的”、“自收自支,以会养会”的市场中介组织,是促进后勤行业“科学发展”非常理想的组织依托,对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行业协会,各校后勤各自为战,单打独干,一盘散沙,后勤“科学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该地区“市场化”水平也将大打折扣。教育部门应当给予协会必要的行政认可,赋予适当的行业管理权、评价权、监督权,可以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委托进行某些专项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可以从统一招标、联合采购人手开展工作,搭建供需见面的市场平台,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扩大供方、需方选择余地,促进校际交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本地区行业市场化水平。
(2)不断提高行业“规范自律”水平。一是制订职业道德、行业技术、安全操作标准(有的社会行业标准需要补充),规范行业内部行为;二是按照社会市场劳动力价格、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并剔除政策优惠因素,确定服务产品价格标准,合理确定“公益性”水平,维护师生消费者利益;三是制订行业内部评价标准,包括若干生均资源占用、经费摊销指标,对后勤行政成本、实体管理成本、大众餐饮“毛利率”、能源耗用成本等进行校际之间横向比较评价,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3)不断提高行业“市场机制”水平。一是建立平衡的“供需机制”,掌握市场行情信息,保证足够的服务企业与供货厂家参与竞争,明确准人资格资质,严格信用记录,为各校提供充分选择;二是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定期公布不同等级服务产品的市场参考价、成交价、合同价、交易额等,使供方有利可图,薄利多销,保证质量,供需渠道、货源、价格相对稳定;三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制订竞争程序、竞争规则、裁判规则,保持信息公开,权利义务对等,成本、价格真实合理,保持适当的参与率和选择性(比如服务、供货竞标方都保持5家以上),进入优者胜、劣者汰的良性循环。
(4)不断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一是组织“专业化”服务水平评价,进行校际横向比较,逐步扩大“专业化”公司市场份额,降低“自办后勤”市场份额,限制低层次竞争,取消“低价中标”原则,杜绝恶性竞争;二是组织“专业化”监管水平评价,促进校际交流,推广小规模学校后勤“整体托管”与委托监理;三是促进资源整合,组织区域性联合公司,组建独立的“专业化”监理公司;四是成立各分支行业“专家库”,集中优质智力资源,接受委托进行理论研究、规划论证、评标议标、水平评价、技术咨询、专业培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