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节高校后勤实体的前途命运

第七节高校后勤实体的前途命运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高校后勤实体的前途命运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后勤实体参与市场竞争,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前途命运如何,取决于市场竞争力即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是“第一要务”。影响前途命运的各种因素,都通过影响后勤生产力要素或生产关系而起作用。②劳动者地位与权责关系不明确,事企未分开,管理不科学。

第七节 高校后勤实体的前途命运

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后勤实体参与市场竞争,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前途命运如何,取决于市场竞争力即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是“第一要务”。影响前途命运的各种因素,都通过影响后勤生产力要素或生产关系而起作用。要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抓住机遇,发展先进生产力,掌握主动权,提高生存质量,自己决定命运,争取光明前途。

一、后勤实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

(1)后勤实体生产关系存在根本性缺陷。①产权不明晰,利润积累属于“集体所有”,利益主体“所有者缺位”。②劳动者地位与权责关系不明确,事企未分开,管理不科学。③指令性服务和不等价交换现象大量存在,“老人”大多参照机关同类人员分配,少劳多得,非“正式工多劳少得。

(2)后勤劳动者群体素质不高。①“老人”是特殊阶层,人员老化,文化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既得利益太多,有用人才少。②“新人”是发展中的新生力量,但人事关系不进校,对后勤事务发言权十分有限。③非“正式工”人数众多,缺少学习培训,有的转为“合同工”,有的转为“派遣工”,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

(3)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后勤生产资料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但配置水平总体不高。高校类同国有企业,购置设备时是花“国家的钱”,使用时是“国有资产”,都不是自己的,产权虚置导致无效资产和闲置浪费增多,效率效益不高。

(4)后勤服务“简单劳动”多,知识含量少。①陈旧观念认为,服务是琐碎细事,无须学识能力,多数校方长期不重视后勤队伍建设,低能富余人员多,限于文化层次,他们只能从事简单劳动。②高管人员定期轮岗,多有临时观点,缺少扎根创业思想,满足于外行领导、低层次服务、经验型管理,有时也讲“服务育人”,多是纸上谈兵,无实际内容。

(5)后勤实体水平实力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①绝大多数后勤实体处于“剥而不离”的尴尬状态,生产关系十分落后,“企业化”水平很低,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改革,发展”是当务之急。②少数后勤实体改革成效显著,有的全部转换了“正式工”身份,有的经过股份制改造走向“民营化”,有的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专业化后勤企业集团,但没有代表性,也缺少政府认可,成功经验未得推广。

二、影响后勤实体前途命运的客观条件

(1)后勤社会化政策导向。①政府主导不力,长期未能出台指导改革的红头文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后勤社会化态度不甚明朗,有的省市几乎无人过问,近于无政府状态。②高校后勤实体十分关心税收政策走向,但对于2006年的“新税收政策”,表示失望,宁愿等待观望,不愿冒险迈出法人化这一步。

(2)学校领导层思想观念。①校方控制后勤市场,主要领导的思想观念决定政策走向,校方支持与否,直接决定后勤实体生存质量和发展前途。②少数高校领导,对后勤有感情,思想开明,理解支持,政策宽松,扶持后勤实体发展。③多数高校领导,对后勤缺少感情,不大关心,不甚了解,习惯于按文件办事,但政府又迟迟不发文件。④部分高校领导,对后勤没有感情,存在误解偏见,政策苛刻无情,过分强调监控。

(3)高校整体改革滞后。校部机关是后勤第一“参照系”,但改革不同步,后勤改革单兵独进,同类人员相互攀比,后勤员工心理失衡,校内不公平,环境氛围不利,减弱改革推动力。校办产业是后勤第二“参照系”,改革没有带来什么利好消息,安置人员多数分流到后勤,对后勤改革不利影响增多。

(4)后勤群体的素质差异。①绝大多数后勤实体,队伍庞杂,家属工多,土地带工多,老弱病残多,非“事业编制”比例高,有用人才少,群体素质差。②极个别后勤实体,队伍较精干,“老人”较少,“新人”较多,群体素质较好。

(5)高校社区服务业生产力水平。①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观念强,社区服务业生产力水平高,市场发育成熟,校方有条件选择社会服务,后勤实体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发展壮大;弱者愈弱,萎缩消亡。②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低,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满足高校服务需求,校方既需要后勤实体存在,又不断引进社会企业参与竞争,过度肢解分割校内市场,不公平竞争制约后勤实体发展,后勤实体生存质量下降,发展壮大很难。

三、影响后勤实体前途命运的主观条件

(1)经营管理层的思想观念。①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有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这是极少数人。②赞成改革,想干实事,怕担风险,不愿出头,等待观望,这是大多数人。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心存幻想,消极应付,依赖思想严重,这样的人也不少。

(2)经营管理层的战略眼光。①抓发展。事业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才有“发言权”和主动权。②抓人才。教育改造“老人”,择优引进“新人”,积聚人才,让事业后继有人。③抓机遇。要能够抓住机遇,要善于创造条件等待机遇。④抓大事。重战略决策,也重战术细节,要避免成为事务主义者。

(3)经营管理层的能力水平。①学习能力。学文化知识,学行业技术,学管理理论;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同行学习,创学习型企业。②实践能力。能干,能说,能写,善于总结提高,避免空头理论和盲目实践。③创新能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有新思路、新举措,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四、后勤实体生存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1)后勤实体的客观条件,不利因素多。①后勤服务属第三产业,知识含量低,劳动密集,市场饱和,竞争激烈。②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主,后勤是辅业,地位低下,后勤群体是高校弱势群体,处于被支配地位,几乎没有发言权,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正视现实(个别选择“主体乙方”模式高校除外)。

(2)后勤实体的主观条件是可变因素。如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改革挑战,充分利用客观有利条件,转化木利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自己决定命运,争取光明前途,应当充满信心。

(3)后勤实体生存状况。①以客观条件为横坐标,主观条件为纵坐标,组成直角坐标系,主、客观条件都分为10个档次,表示优劣程度。坐标点(x,y)表示生存状况,矩形面积xy表示生存质量。②生存质量与主、客观条件均成正比关系。客观条件相同时,生存质量取决于主观条件。积极创造主观条件,才能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客观条件较差,主观条件较好,生存质量可以提高。

(4)后勤实体生存质量与前途命运预测。①客观条件10分,主观条件3分以下,或主观条件10分,客观条件3分以下,xy<30,难以生存,将萎缩消亡,经积分计算,概率S:66.12%。②客观条件10分,主观条件6分以上,或主观条件10分,客观条件6分以上,xy>60,生存质量高,前途光明,概率S为9.35%。③介于二者之间的,能维持生存,概率S:24.53%。④随着时间推移,生存状况是动态变化的。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后勤实体发展壮大

(1)积极推动后勤生产关系变革,增加量变促进质变。①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后勤实体法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生产关系全面质变,为员工创造全新的事业舞台。②如果整体注册时机不成熟,可选择强项行业及早注册,实现生产关系局部质变,参与社会市场竞争,锻炼队伍,获取市场经验。③摈弃消极等待心态,积极推进准“企业化”进程,推进劳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渐进式积累量变,为全面质变创造条件。

(2)努力提高后勤劳动者群体素质,提高知识型员工比例。①根据需要招聘优秀大学生充实管理队伍,着力培养,放手使用,留住人才,形成梯队。②对“老人”重在学习培训,鼓励好学上进,提高水平能力,老弱病残的,劝其转岗内退,精干队伍。③对非“固定工”清理整顿,依法用工,提高待遇,稳定骨干,适度流动。④创造集体主义为核心、服务育人为特色、创新为灵魂的先进企业文化,凝聚内部人心,改善外部环境,提高群体幸福指数。⑤创造条件培养、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

(3)努力提高后勤服务科技含量,增加知识型服务。①“服务育人”是高境界、高层次服务,属于复杂劳动。应认真开发利用后勤教育资源,针对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开展情感型、教育型、研究型服务。②物业管理要突破“简单劳动”范围,不能只管看门、扫地,要配专业人才。学生公寓、教学楼和校园管理,要体现文化氛围和专业特色,催人奋进,实现环境育人,教学楼管理应包括多媒体教室。③针对教学科研需要,发挥后勤优势,共建实践基地,提供服务,参与研究。

(4)提高后勤实体生产资料质量、数量和配置水平。①对于校方资产,因与市场紧密相连,力争为己所用,可以人股,零租赁最好。②注册资本并非越多越好。对于自有资产,重在效率效益。争取校方持股,绝对控股优于相对控股。③发展互利合作,利用社会资源,降低资产投资风险。

(5)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①抓改革,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同步发展,积量变为质变,积小胜为大胜。②争取战略主动。争取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支持,巩固校内市场,开辟校外市场,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③创造优势,形成特色。提高“服务育人”水平质量,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并以此占领、巩固和扩大学校市场。④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争取创业机会,延长事业生涯,提高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