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内设教学、科研机构网站建设

(四)内设教学、科研机构网站建设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因此,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不失为解决这一需求矛盾的有效尝试,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公平。资源整合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资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集中。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是指把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加以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支撑。然而,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教育方式、接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优化整合等功能方面还很欠缺,这已成为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功能,是新媒体时代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基本依据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难度。资源整合的最直接意义就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资源整合意识,从资源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资源整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意义。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克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身短处的内在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三大短处”:

1.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众化教育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大批中等职业院校升格为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另一方面是独立学院的兴起,使得高校数量激增。此外,原有高校不断扩招,促成了庞大的受教育群体。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增长幅度与受教育群体的增长速度不同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短时期内显得相对短缺。因此,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不失为解决这一需求矛盾的有效尝试,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公平。

2.资源发展不平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性不平衡。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存在着不同。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学位层次已达到齐备的程度,硕士、博士学位点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大区,数量多,分布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了大批的硕士生、博士生。[1]但目前这些研究性环节主要都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和政治文化氛围浓厚的北部地区,一大批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向其聚拢。二是领域性不平衡。在社会领域内,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有网络、影视、新闻、媒体、书刊、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各类标志性建筑物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有工厂、商店、社区、文化娱乐部门、司法机关等单位和部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较为系统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却缺乏生活气息和吸引力。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实行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有利于高校之间交流研讨,促进高校与社区间双向互动关系的形成,改善和巩固高校与社区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3.资源发展存在差异

高等教育的发展类型和层次具有多样性。从院校的生源层次来看,存在着本一批、本二批和本三批院校;从院校的办学性质来看,存在着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从院校的办学类型来看,存在着文科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各级各类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现实中,各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单位,受时空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聚合。资源整合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资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实施资源整合,也是各级各类高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差异性问题的有效尝试。

(二)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特点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迅捷的传播速度、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受众范围广以及影响结果直接显著等特色,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资源性作用正逐渐被认识和重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显现,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的特点:

1.潜在性

如同其他资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其存在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必须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主动地加以开发和整合才能得以实现。

2.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客观状态”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同。新媒体时代,知识层面的、活动层面的以及环境与设施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概念和外延上得到了拓展。新媒体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文化、思维方式及其自身的知识传递的功能性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3.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与社会资源系统、人的主观价值系统和开发条件等动态适应的子系统,因而不同主体在不同情景下面对可能开发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新媒体的开放、迅捷、及时和海量化信息承载量,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动态的、开放的和较强情景性的特点,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时空条件和情景进行开发与利用。

4.选择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客观社会资源经过主体筛选后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资源,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新媒体在高校校园的兴盛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性。

(三)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必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四个必然要求”:

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和直接运用的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而具体的资源形态。但是,无论哪种资源形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资源形态相互依赖、相互支撑,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着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所需资源无限性之间的客观矛盾。只有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属性,正确地审视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内部关系,再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与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质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组成要素能否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能否实现最优组合,形成合力,使之功能效益最大化。实践教学资源的质量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既有人、财、物等有形的要素,又有教风、学风、校园环境、社会舆论等无形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是否搭配合理,既反映了资源本身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即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的复杂过程。任何单个要素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的力量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效果,而这些只有通过对资源的充分整合才能实现。通过整合,可以将所需要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进行调配和优化组合,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益,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既定目标。

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校为中心,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下,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它不仅是高校的任务,也与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有密切联系,因此,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和相关群体都要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方式的多样化,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4.对大学生进行立体教育和综合培养的必然要求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不断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并将各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作用,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立体教育和综合培养,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其走上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道路上来。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一)需求的交互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打下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在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高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这种交互作用使得资源整合成为可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学校之间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在大批的研究型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不足之处是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培养出来的博士大多又继而从事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极少有人投身思政教学和实践工作,理论研究优势没有转化成教育实践优势。从长远看,虽然学科建设最终会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建设,但是,这些年来在客观上造成的现实是大批学者很少直接面对本科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流失”。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尤其是与思想教育实践相脱节,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流失”严重;而以教学型为主的大批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行政、辅导员队伍)主要从事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验深刻,其优势在于教育观念开放、实践经验丰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密集。缺陷是队伍偏年轻化,缺乏理论归纳和总结能力不强。从整体发展来看,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实现思想政治资源的优势互补,既是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各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性的现实要求。二是部分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一些重点院校和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置的文科类院校,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实践基地等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愿意以某种方式提供给其他学校使用。三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存在着共享的需要。以上三种情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存在可行性和合理性。各种类型的高校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双赢的同时,最终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的政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保障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资源教育整合,除了对资源的分布进行分析外,还必须从资源整合的支持系统进行考察。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否实现整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实现整合往往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从我国现有的支撑政策来看,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司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支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连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并组织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以及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和辅导员队伍培训。[2]各级教育部门也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培训,推行了持证上岗制度。建国以来,如此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是第一次,这在高校的各学科领域里也是独特的优势,国家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便利条件。

(三)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建设有校园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迅速发展的高校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信息发布快、可异地传送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高校可利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通过网络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或相关的校园网。从硬件设备角度看,当前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只需要一些多媒体计算机,开通网络就可以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的必要性会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而愈显迫切,它的可行性会随着党建工作内容和技术的双重推进而与日俱增。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支撑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需要理论支撑,不仅需要哲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基础理论和最新形势政策的依据,还要充分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密切关注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最佳整合,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后的效应,更好地推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哲学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从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现实的前提”出发,详细地论述了社会意识的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及其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历史发展与演进都作了全面的概括与分析,从这一前提出发,详细地阐述了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意识是如何产生、怎样发展以及它的本质是什么,并且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所提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的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如果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不但要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要特别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和其相对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但要弄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必须正确理解社会意识尤其是先进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个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所以,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探寻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物质根源,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面貌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争取社会中的有利力量,抵制和克服社会中的消极影响,从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质量,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大学生及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观点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批判,去粗取精,从而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自己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准确地阐述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做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最经典表述,它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还为科学考察人的本质开辟了正确途径。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理论命题,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自此以后,人类研究人的本质具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准确的理论基础。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是十分庞大而且非常复杂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是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基础之上。

以上的论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依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目标。这也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被人所利用的,也一定是蕴含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的;其次,大学生的思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差异,要对其做出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只有将其放在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才有意义;再次,大学生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展变化,必定与大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适应性。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对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这也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从“以人为本”的基本点出发,不断突破在传统理念上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思维,从理论上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上来,最终贯彻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着眼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全面协调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发展进步创造条件。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也必须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二、经济学支撑

(一)供需均衡理论

供需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涉及两个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和一种状态(供给—需求状态)。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是指厂商的行为,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意愿行为。供需均衡理论,指的就是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只有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供求才会达到均衡。如果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即供给者提供的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那么,一方面生产者浪费了为生产其产品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6]所以,消费者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应该成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目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满足广大顾客需求的优质产品,否则,生产者的生产就具有盲目性,生产和消费的供需平衡就不能圆满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者为“教育者”,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教师和职工;需求者为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供给—需求”关系。按照市场规则,如何配置资源、组织生产都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需求状况是分析决策参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人本理念出发,切实做到大学生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的被动局面得到良性转变,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也就能够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经济生活中,需求和供给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一方面需求带动供给,另一方面供给也创造需求。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供求一致,并不是完全按照大学生的需要来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他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要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正面引导和层次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生产不仅遵循了供求规律,而且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需要。因此,我们提供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是能够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决不能是无原则地、只是随意迎合学生的任何需求,而是要求必须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与高校和社会的整体需求进行统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人需求。对于那些不符合高校和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应当加以引导和纠正的。

(二)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就是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达到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价值就经常用这种分析方法来评估。[7]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社会的改良”。随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开始逐步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甚至开始渗透到政府活动中。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职能逐渐多元化,政府投资项目也开始逐渐增多,在政府的实践应用和积极推动下,这一理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促使广大的人民也开始更加关注投资,重视投资项目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在实践方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如今这种能够比较成本与效益关系的分析方法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运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成本效益分析法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种成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其中实际成本也叫直接成本,指的是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机会成本也叫间接成本,指的是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也就是说如果资源不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可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效益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本质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益是一种精神效益,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知识量、信息量等主观世界的某些积极变化。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作用上也有很强的替代性,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确定使用哪种资源、使用多少以及选择使用的时机和场合,这就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组织和支配各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教育目标服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遵照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学支撑

(一)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

邓小平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邓小平教育理论。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三个面向”教育理论是基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深刻阐述,也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理论主题和科学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日益增强。我们已经不能再以褊狭孤立的眼光来看待整个社会,更不可能与世隔绝搞现代化,办教育事业同样也不可能闭门造车。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实质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三项要求:第一,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从而带动我国公民素质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上的整体提高;第二,要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精神来看待教育问题,学会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世界范围内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要能够为我所用;第三,教育必须在仔细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认真考虑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运用发展的思维,以使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预见性的基本特征。它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正确方向。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运用世界性的眼光和发展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资源整合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如果仍旧被限制在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之中,冲不破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性障碍,就培养不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只有将其置于开放的环境中,将现实与未来相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观点主张,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教育理论的努力由此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渊源上来讲是吸取和改造的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这一理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主张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反对传统教育中死读书的旧观念,更加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8]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想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社会即学校”,[9]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自古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因为所有的教育思想都来源于社会,所以社会应该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共同拥有的大学校。“教学做合”,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同行,这就大大突破了传统教育上只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社会教育,只重视书本学习而忽视生活实践、劳心与劳力相分离的限制,迸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从生活教育理论阐发的观点来看,在新媒体时代尤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必须克服传统教育理念上的错误看法,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要树立起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深入发掘现实生活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现实社会生活中教育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努力实现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与统一。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已初有成效,但问题也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是存在“四个不足”:

(一)新旧媒体之间互动不足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大类,具体来看形式多样,有包括校园报纸、学生社团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橱窗海报宣传栏、校园计算机网络、手机媒体等形式。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运营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局面,校园媒体之间互动不足。比如,对于某一具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信息素材,各大校园媒体一般而言都是根据自己的节目安排和节目编排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报道和宣传,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报道和宣传,无法在学生中起到较深、较广的影响,这样就造成了不少有意义的媒体信息资源的浪费。

就网络网页内容建设而言,目前以工作导向为主,未充分体现资源化建设导向,即较少直接立足于丰富和完善校园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既表现为网页内容多以日常工作信息为主,记流水账,报道的成分较重;又表现为未将这些工作信息加以整理,转化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不少高校开展的优良学风班、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创建评选时轰轰烈烈,信息量大,更新快访问多,一旦工作结束,便被新的内容取代,随即淡忘与消失,往后也难以查阅。互动与共享是新媒体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建设具有互动功能的平台,多数高校经历了“开发—控制—再开发—适度控制”的过程,因参与、互动形成的新媒体资源较少,直接导致学生对网站的兴趣减弱、参与减少,同时也较难形成具有参考意义的交流案例。加之管理缺失,更新不及时,较少补充新内容,也导致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二)资源结构开发不足

当前,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开发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所谓资源结构开发不足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协调、合理地开发利用,部分资源在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同时,另一部分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这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

1.校内与校外资源结构失调

目前,高校的管理方式属于封闭式管理,认为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属于本校所有,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上,以开发校内资源为主,这种指导思想无可非议,但大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个体,家庭、社区属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校园周边环境也对大学生具有深刻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校内、校外资源合力作用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只注重了校内资源的开发,忽略了与校外资源平衡协调地进行开发利用。

2.校内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结构失调

微观资源方面:从学科上看,过于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载体形式上看,过于偏重文本资料,甚至以教科书为唯一教学依据,忽视了非文字性的不断生成的动态资源和其他形式的资源;从人力资源上看,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其他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观资源方面: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增加,相对而言,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负担,有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760。[10]而其他教职员工一般只注重本职工作的完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不能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结构失调。

3.校内物质资源与其价值开发结构失调

高校内的物质硬件是高校教育的物质基础,高大宏伟的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等物质硬件是一所高校实力的象征,但是,有的高校却没有将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例如,只将图书馆作为知识汇集的场所,将实验楼作为能力培养的地方等。硬件建设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它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注重物质建设的同时,更应关注它的现代化物质外壳下的丰富内涵,不能造成“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与丰富内涵之间严重分离”。[11]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系统不断更新换代,但对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教育软件较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才是最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软件的缺乏还造成硬件的闲置,有了相应的软件,“外壳”与“内涵”才算真正结合在一起,“外壳”才真正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利用不足

新媒体资源是高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我国目前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网络体系,各高校也紧跟时代步伐,纷纷建设自己的网络,开发利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1.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有待充实

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时代特征,主动占领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已是大势所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室,内容涉及党团工作、学生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等,但其主要内容却大多数为规章制度、活动通知、消息报道等,师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进行心灵交流的BBS或聊天室很少,内容缺乏前瞻性、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访问量很小。调查发现,对于思想教育类网站,“经常浏览”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想看,但不知道网站”的占21.7%,“暂时没兴趣”的占19.7%,“从没看过,也不想看”的占17.8%。[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居多,大学生成为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但调查显示,上网大学生中,热衷于聊天的占79%,选择玩游戏的占36%,只有不到18%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下载软件。[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影响力小,覆盖面不足,充实网站、网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关键,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2.各高校网站资源有待整合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摸索出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模式,但这些网站大多数是校园局域网,主要限于本校校内使用,各校网站分散不均衡,互不联系,没有进行交流互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处于相对独立游离的状态。它们不能相互呼应,取得一定经验的网站经验得不到推广,急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高校没有经验可循,这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网络这块阵地上,我国已建立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经过几年发展已初具规模,打破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割据独立的局面,跨越时空障碍,加强各高校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互动平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财物资源不足

整合新媒体资源,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长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已是历史性问题,造成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设施、设备不能建设和增加,必要的人员经费不能到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更为有限,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问题。例如,由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掌握了新媒体技术,也无法顺利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更无法快速地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者素养的提高必须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开发资金。虽然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改善,各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应占政府拨给的事业费和收缴的学生培养费或学杂费总和的比例由2%~4%大致调整到了3%~5%,但实际上,不少学校都未能达到这一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短缺,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观念滞后且理论研究乏力

迄今为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相符,还存在着片面、保守、教条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资源观,由于对学生的资源需求特点认识和把握不足够,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中出现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与论文还很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含义和特征缺乏必要认识,不能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不合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且管理方法不科学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需有管理工作体制做保障。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应注意对德育机构做出合理安排,有所加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但是,近20年来的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不适应。一是尽管多数学校虽然设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校长,但是他们没时间、没精力领导、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体系没有形成,实践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学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和行政(院、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人的素质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不到位,一些高校存在学生工作没有长期规划,也缺少阶段性计划,管理规章制度也不健全,管理人员职责和分工不清,全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不全,更没有实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措施,甚至找不到文字档案记录等。三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情况,在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弊端尚未克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使得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方法不科学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尚待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否全面认识和正确选择,更决定了其能否合理的整合资源,有效的利用资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构不合理,存在专兼职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稳定,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工作压力、体制和管理等问题,队伍总体缺乏创造力和活力;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部资源整合不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两课”教师,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缺乏协作,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没有形成整合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将首先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又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将影响任何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六是能力欠缺造成网络资源利用不足。能力欠缺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由于能力达不到要求的标准而不能使网络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前沿的“强势群体”,才能被工作对象所接纳,也才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低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势必会影响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与教师同等的主体地位,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教师网络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欠缺也限制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也会影响到高校与校外资源的联系与共享。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定位资源整合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必须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整体、全面、开放、效益、发展的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为此,需要树立“四个资源观”: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辩证观

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辩证观,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三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但新媒体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工作者利用资源的潜能是无限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新媒体所提供的资源海量、鱼龙混杂,既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也可能对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量与质的问题。量与质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资源的“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层次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可以从纵横双向划分的矩阵系统。从横向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就文化资源而言,又可从纵向来划分为传统文化资源、国外文化资源与网络文化资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层次观要求我们对各个层次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改变过去对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客观、不现实、理想化过重、人为拔高的情况。

(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体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融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整体与部分为一体。一般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碰到和运用的总是个别而具体的资源形态。然而,无论哪种资源形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与之相关的资源形态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资源的整体性质。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就必须树立对教育资源的整体观,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内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性,又要看到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体优势,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四)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观

新媒体时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同新媒体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及教育者的开发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便具有了历史性质,不仅其品类、数量、规模在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其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应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持资源化建设导向,主动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要善于将各类信息加以系统分类整理,变信息资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坚持整合原则,规范资源整合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而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涉及技术可行性、整合后的知识间的关系性以及高校教育功能、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作,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高校要制定出相关的原则、标准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予以约束、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强大功能和优势,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归纳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原则为以下几种:

(一)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只有致力于推进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应体系和需求市场的共同开放,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借助于不断扩大的开放发挥互补效应。任何一个实行闭关锁国、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中领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成果辈出,必须以开放的眼界,放眼整个人类资源市场。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市场,加强区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合理开发,有效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地同外界的其他不同系统之间发生着信息交流,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处于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之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因此,高校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开放高校校园媒体信息,在学生自由的选择接受和发布信息的同时,学校应给予积极的、主流的引导和约束。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创新就是要突破已有的、不合时宜的旧框框,建立起符合时代新需求的新方法、新体系。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也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应坚持的重要原则。人们总是希望能够看到新闻传媒中有新的东西出现,千篇一律的事物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导致人们对校园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是关注度下降,校园媒体的作用就随之减弱。因此,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进行整合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创新的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系统论基本原理,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是维持该系统可持续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之间彼此释放的功能应互相契合,建立良性的互馈机制。在教育中,最忌讳的是各种教育因素的无系统性、不协调性所导致的各种教育影响的相互冲突,使教育的效果被抵消,甚至使被教育者产生思想混乱,导致负效应。因此,在系统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过程中,应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使优秀的高校教师掌握和采用最有效的介体资源,创造最有利的环境资源,充分利用雄厚的网络资源、文献资源,有效协调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目标一致、紧密配合,实现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佳整合,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坚持系统性原则,最优化是系统论的一个组织原则,可以理解为选择解决某种条件下各种任务的最好方案,使之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尽量高效、合理、协调。总之,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系统的功能契合,保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环境协调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应严格遵循。

(四)实效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把握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方式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整合的全面性、综合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才能真正确立起在新媒体环境下经得住考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高校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设计和规划,尽可能地方便学生使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在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过程中,还应兼顾到各种校园媒体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之间的平衡。根据资源本身的属性特征,高校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必须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实效性。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指要追求资源整合能实现的最佳效益,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追求德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要尽可能用少的物质支出和精力支出,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整合高校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立足经济性,追求实效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经费上,要用最节约的开支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在人力资源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生团体的力量,让学生积极主动、有质有量的参与到校园媒体的运作过程中来。

(五)科学性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高校要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象、整合内容、整合方式等进行科学的论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整合的范围、比例,并且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科学有效地开展整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组合,使整合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总体效用。另外还要看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身以及学生需求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还要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进行多维的整合,切忌随意拼凑。

(六)超前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处理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纠正其行为偏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预测人们的思想走势,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样,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必须以超前性原则为指导,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们思想发展态势,前瞻性地开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资源,从而提前做准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例如,鉴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激增的趋势,当前应该加强对网络技术资源的利用,率先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七)增效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要有利于重新合理地组合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合力作用,实现1+1>2的增效效应。经济活动讲效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也要讲效益,任何设定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讲求效益。只有重视效益,合理整合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才能达到比整合前增效、增量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资源浪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八)可持续性原则

随着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特点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各国作为国策加以贯彻实施。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都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始终。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既要满足当代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愿望,培养有平等公正意识的、能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又不至于违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影响下一代人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讲,合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就是要及时确保教育资源的补偿和再生,避免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枯竭,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重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整体性、协调性等。此外,不仅要求节约利用,合理配置资源,而且要求对资源进行保护和更新建设,做到在整合中保护,在保护中整合。总之,不利于整合的保护是无价值的,不作保护的整合是不可持续的。

三、加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

当前,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突出抓好以下“五个网站”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常称校园“红网”或“德育网”(简称主题网站),它以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构建网络内容的理论支撑,以学生熟悉的网络软件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开辟喜闻乐见的栏目,补充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不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全方位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帮助学生排除干扰、辨别是非,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题网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集中表现形式,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传播红色思想的平台、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引导心理健康的平台、创新思维方式的舞台。[14]正因为如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均非常重视加强主题网站建设,如四川省、山西省等在“十一五”初期,就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意见》,要求省域内高校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着力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实施的情况看,不少高校建成了有特色的主题网站,网站栏目和网页设计较新颖,内容紧贴时事和学生生活,更新较及时,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网页愈加生动,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网站点击率高,学生受到先进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二)党校、团校网站建设

高校的党校是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教学理论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主要阵地。高校团校是高校对团员骨干和学生干部的培训机构,是高校团组织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加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政治理论的专题课堂教学、以时政热点为主题的研讨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的党校、团校是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学习,还带有一定的学习任务性质,是促进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大力加强党校、团校网站建设,尤其应不断丰富其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党委职能部门、学生事务管理服务部门网站建设

高校党委职能部门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开展工作的,即党的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工作机构。各机构在履行其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其网页设置的基本栏目除了直接与工作相关以外,还应建有专栏,介绍党的基本知识。这些内容,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校园网上发布大量工作信息,特别是关于学生奖励、活动和违纪学生处分处理的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构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内设教学、科研机构网站建设

高校内设教学、科研单位包括内设行政机构、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现在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除了专题性的网站外,多属于工作平台性质。在这样的架构下,高校内设行政、科研机构的网页建设,多数均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设计,但在事实上,这些内设机构网页上的内容,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进行建设,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高校的教学院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其网页建设的学科专业特色较强,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高,学生关注度高,实际浏览次数多。因此,教学院系网页中的党建栏目、学生工作栏目、团学活动栏目等,也应承载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阵地。

(五)其他专题性网站建设

在高校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总会结合一段时间的中心和重点工作建设专题性网站,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中,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站、学生党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站等。在新媒体时代,这些专题网站建设,应特色鲜明、主题明确、学生集中关注度高,使其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

四、优化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扩大整合主体范围,充分发挥微观资源和宏观微观资源的作用

1.从微观资源方面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该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主要整合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本校及所属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加之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他们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合适的人选。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思想、知识、经历等,其言行、教学方式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本身是这种资源的拥有者,当然应该是这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主体。其次,大学生应该成为开发的主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媒体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影响、也受到对方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经历、生活经验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以,大学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成为整合的主体。

2.从宏观资源方面分析

高校领导者和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的其他教师)都应该转变各自为政的思想,尤其是学校领导的思想关系到整个学校及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系统的核心,只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在制度、规范的制定上有所体现,才会在奖惩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所以,学校领导是制度层面的静态资源的开发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主体。学校领导也是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协调者。新媒体时代,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已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整合模式,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

从技术操作层面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有学者提出有“三种整合模式”[15]可供参考。

1.OPAC整合模式

OPAC即: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基本方式,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借鉴。OPAC书目系统资源整合包括馆内资源整合和馆际间的资源整合两种方式。[16]馆内OPAC系统资源整合主要指OPAC书目住处与其电子全文图书、电子全文期刊、视听资料的对应链接以及书刊与其评论信息、来源信息的对应链接。学生检索到书目信息后,可以立即阅读书刊的全文,还能浏览与之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馆际间OPAC系统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整合后,学生只需通过一个OPAC系统界面即可检索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OPAC资源。这里的“Z39.50”协议是一个对于整合数字信息资源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它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2.跨库检索的整合模式

由于不同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编码结构和表达方式,每个数据库使用的检索技术和数据存放格式不同,各数据库以不同的检索界面呈现给学生,学生要掌握这些检索系统的使用方式并非易事。因此,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同一个检索平台,实现多数库的跨库检索。跨库检索的实现机制,就是学生登录到同检索界面提交用户名和密码,指定检索配置,包括提交检索词,选择要检索的数据库和站点、检索方式等,然后提交选择,系统调用每一个选定的数据库和站点,并把检索表达式转化成系统可识别的表达式,让每个数据库自主完成检索过程,数据库返回的是包含有相应记录信息的静态页面。同时,系统还要对各静态页面进行格式转化以及信息解析工作,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转化成统一的格式,最后再对检索的记录进行整合排序,把整合好的统一结构的记录提供到统一的检索界面。

3.指引库建设的整合模式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把杂乱庞杂的信息资源整合成用户易于接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就必须开发出具有二次信息检索功能的指引库。但指引库实际上只是采用超文本技术建立的虚拟数据库,从物理上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学生通过对其的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资源,即它可以指引学生到特定的网址获取所需要信息。指引库的建立首先要搜索相关网站,这种搜索可以采取自动搜索技术、用户登录和手工查找等方式,然后集成相关站点的相关页面信息和数据库信息,确定检索体系以及所使用的检索语言,同时建立各种索引,例如关键词索引、分类索引等,最后建立便于用户使用的人机检索界面,可使用户直接点击或浏览所要查询的主题。

(三)有效运用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1.适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人员。整合新媒体所提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有专门的队伍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操作。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首要的还是必须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的优势。

2.善用财物资源

财物资源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物力和财力的各种成分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和技术维护都要依赖于具体形态的物力资源,也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支持。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一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一种物质基础和支撑作用。因此,必须确保资源投入的总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

3.巧用组织资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校党委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党员应以身作则,在思想、道德、作风上自觉成为其他同学的表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协作,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群策群力,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声有色。

4.活用文化资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也就越广越充实。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大力开发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为其教育内容改革提供充足来源。

(四)以校内资源为中心,优化整合校际资源

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有所长,应该在整合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校际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教师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形式多样,可以互聘教师、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跨校选课、进行远程教育等。其次,加强校际资源共享,创造新的资源。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主体具有各自的思想和智慧,在校际合作情况下,不仅可以整合利用本校资源,还可以利用外校资源,从而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形成新的资源。再次,建立以中央网站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可以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系统,共同组成网站网络,自己作为网络的子系统,可以共享其他网站的资源,这既体现了统一性,又体现了多样性。

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

(一)要整合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资源

加拿大传播学者迈克·卢汉提出:“报纸是人体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视力、听力的同时延伸。”[17]以此,网络则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的延伸。高校校园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通过它的导向性和影响力来实现的,而这种导向性和影响力又要通过校园媒体的整合和延伸来实现。因此传统媒体承担校园宣传工作的首要因素当之无愧。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媒体,它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每一个媒体都有对自己的定位,即对自身传播的性质、任务、传播对象的规定。如何充分利用各个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高校媒体联动和整合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要整合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资源,通过极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声音感染力,充分发挥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要实行管理模式的变革

高校的媒体管理工作多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共青团组织、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学生社团负责,这体现出高校媒体运作中的政治把关性和操作主体的学生化倾向,学生在校园媒体中的主动权在提升,这一趋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信息激增、受众兴趣和选择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一味固守现有管理模式,势必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因此,高校校园媒体有必要实行管理模式的变革,实质性的变革措施就是依据校内各大媒体形态已经基本完备的现实状况,组建校内媒体的综合管理协调部门,统一负责全校各种媒体的有机配合和协调运转,从而形成校内新闻宣传的整体系统合力,打破以往高校报纸、校园广播、电视或校园网络分别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各自为战的格局。只有这样,高校媒体才有可能获得一个较有利的、有序、有效的发展空间,并依托其中,扬各自优势,避各自不足。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在实践探索中组建起了能较好地实现上述功能的校园传媒统一管理机构“新闻中心”,有了这个机构,党委宣传职能部门对媒体的管理相应转变为对媒体传播内容上的必要指导和要求,相关具体运作则交由新闻中心去实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舆论调控。这样,高校校园媒体传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遵循自身运作规律的发展空间,为其顺应时代发展争取到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例如将各媒体的新闻资料综合起来由负责报纸的媒体编辑出版报纸,由负责网络的媒体发布网上新闻,由负责广播的媒体播出一些时事的新闻,由负责电视的媒体制作视频新闻。新闻中心负责新闻采写和平衡协调各媒体,新闻中心的采编人员在熟悉全面工作的前提下,具体负责某项工作,从而使媒体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新闻中心的运作可以有效地解决稿件的综合处理、相互传递、技术手段、时间差等问题,统一策划和采访新闻、撰写通稿、编排版面,制作节目等相互配合、相互补益,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相结合。即是说,整合后,新闻中心的采、编、播、制作、管理、发行等工作融为了一体,成为统一的信息集散地。

(三)要建立健全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

高校校园传媒主管部门要统一制定媒体运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校园传媒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制度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首先,重视队伍建设,突出专业化,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制度,规定校园传媒的用人标准和选拔程序,保证通过竞争选拔专业知识牢固、专业技能扎实的新闻传播人才。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纪律,制定校园传媒传播工作中的具体行为规范。次之,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和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以提高校校园传媒工作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再次,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校园传媒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考核,对在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和表彰。最后,强化网络监控,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等基本内容,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保障。

六、加大投入,为资源整合提供支撑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总供给量。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是难以取得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些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储备较为丰富,但整合利用不够,其原因常常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加大投入,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实供给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比例,并且要有计划地逐年增加;地方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进行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投入计划,保证投入到位;每个单位应根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技术硬件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资金支撑。

【注释】

[1]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6(9):27.

[2]曾富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福建师范大学,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欧海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学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1-33.

[7]吴敏.项目管理在IT项目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9.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6.

[10]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62.

[11]吴刚平.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当代教育科学,2003(20):10.

[12]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8.

[13]廖红娟.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6(1):96.

[14]唐荣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功能探析.新世纪论丛,2006(2):69.

[15]王迪.欠发达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毕节学院学报,2009(7):82-83.

[16]王善平.论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标准化.情报资料工作,2002(6):19-21.

[17][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