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有助于降低其负面影响,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工作质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影响、职业特点、角色因素、个人发展需要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孟金环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提出,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压力而导致个体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的现象。这种现象极易发生在具有情感付出的助人行业中,例如:教师、医护人员、职业经理人等。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他们执著于对工作的热爱和付出,但又不能及时获得职业的有效期望,同时接受着管理部门多、工作涉及面广、面对学生多的压力,这些都预示着高校辅导员将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危人群。辅导员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交流、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有助于降低其负面影响,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工作质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表现及其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1)热情枯竭。表现为“烦”、“什么都不想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情感上表现出对学生工作失去兴趣,疏远学生,将学生工作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对学生产生麻木、冷淡、厌烦的态度,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和烦恼,很难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2)精力枯竭。表现出身体上、精神上的疲劳感,如“身体沉重”、“头昏、紧张性头痛”、“失眠”以及一些躯体化表现;(3)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成就感丧失。常常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将其看做是枯燥的机械的琐碎的劳动;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低人一等。

辅导员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的心理状况下,将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1)辅导员因倦怠而产生的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会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使学生或多或少地产生消极体验;(2)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3)辅导员因倦怠而引起的消极行为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4)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职业倦怠对辅导员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职业倦怠会导致身体不适,生理疾病增多,损害身体健康;(2)职业倦怠会引起辅导员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3)职业倦怠会导致辅导员消极行为增多。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

职业倦怠症状凸显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之中,其根源在于学生工作本身的特殊性给辅导员带来的非同寻常的压力。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影响、职业特点、角色因素、个人发展需要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

1.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影响

其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在社会大背景影响下发生着多元化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工作挑战性加强,心理压力显著增加;其二,随着媒体行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比辅导员更早、更全面地获得各类信息,当辅导员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时,会引发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怀疑,这些情况增加了辅导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辅导员必须维持终生学习的信条来解决外在的压力或者内心的冲突。

2.辅导员自身职业特点的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围绕教育对象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等方面来开展工作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的培养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由于受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校方评价还是民间舆论评价都强调工作效果的及时性,那些通过短期努力即可取得明显效果的工作容易赢得大家的肯定,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职业的满足感和业绩的效果感。而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却有如下特征:一是工作的效果反馈非即时性,教育成果是伴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终生来显现的;二是工作效果非突显性,思想政治工作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轰轰烈烈的效果;三是工作效果非量化考核性,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其效果。这样一来,和其他教师相比较,辅导员赢得肯定和赞赏性评价就少之又少。

3.辅导员角色混乱和冲突的影响

首先,辅导员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职业要求他们要分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例如:社会和学校各方面要求切实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又将学生学费收缴、就业压力和辅导员的工作联系起来,使辅导员对工作目标产生矛盾和困惑。

其次,多年来,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一直没有深入人心,工作职责不明确,弄不清自身的责任、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学生的一切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例如有人把辅导员描绘成学生的思政员、教务员、安全员、收费员、心理咨询员、卫生管理员等,这种角色混乱增加了辅导员的职业困惑感。

4.社会认同度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

社会地位偏低,缺少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机会,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少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学术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万金油”,这些评价引发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同时,由于辅导员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自身面临着事业发展的需要,继续从政,担心事业的未来充满不定因素;想改行从事教学工作,又担心学历、学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探讨

1.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社会地位

首先要对辅导员及学生工作形成良好的信任氛围。在一种信任、支持的氛围中,给辅导员制定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高不可攀的合理且实际的工作目标,对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加以注意,及时予以表扬,提高其工作成就感,加强工作动力。这样辅导员才会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会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并且对辅导员及学生工作建立合理的期望,破除“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导致社会问题或者高校不安定因素的关键”的思维模式,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信仰危机、品行问题不能一味归咎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效。

2.重视学生工作,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从观念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工作可有可无”的思想和“学生工作是消防队”的被动局面,把学生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学生工作也作为一门科学来抓。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拿出具体的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政策方案,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的作用来稳定这支队伍,增强吸引力,使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同志自愿加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从而提高整支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具体的待遇方面,如外出进修、住房分配、提职晋升、表彰奖励等予以同等待遇,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凝聚力。

3.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明确辅导员的任务分配,阐明角色和责任;更多地接纳辅导员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意见;工作业绩评定时,辅导员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要善于发现辅导员的闪光点,而不要只看到不足;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尽量减少一些即时性量化标准,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

4.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将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辅导员而言,培训要求更加强烈,而培训的手段也非常简单,例如主要可参与两种类型的培训:一为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辅导员,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学习。二为知识学习,指鼓励辅导员通过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既可以作为激励措施之一,又有利于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5.关心辅导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改进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1)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辅导员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必因为部分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感;用积极、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来对待问题,而不是逃避。

(2)进行归因训练,使辅导员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

(3)关心辅导员的生活,成立一些工作以外的兴趣小组和开展趣味活动,尽力开设体育锻炼文化娱乐场所等。

四、结束语

职业倦怠不仅造成个体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的损害,而且给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认识、评估、干预职业倦怠不仅对保障高校辅导员人群的健康幸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辅导员)

参 考 文 献

[1] 江莉娜.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

[2] 王晓春.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应用心理学,2005(2)

[3] 林红斌. 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江西教育科研,2006(2)

[4] 武晓艳.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 职业与健康,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